徐媛媛
(咸阳师范学院 外语系,陕西 咸阳 712000)
欠额翻译(以下简称“欠译”),指在译语中,原语信息被译者忽视或打了不应有的折扣,即信息度过小,以致读者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的必要信息。(Newmark,1981)与过载翻译相对应,欠译是对理想忠实通顺翻译的偏离,也是英汉互译中的常见现象,一直受到译者的高度关注。
由于原语与目的语文化的不同,故原语信息和目的语信息不能完全对应,需要适当地变化和补偿,这里的“补偿”实质就是文化补偿。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应,每种语言都有大量能反应特定文化的词汇,欠译的例子可谓不计其数。
带有浓厚汉语风味的政治术语“东风压倒西风”被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老外读后不知所云。在马休斯所编的汉英词典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岂有此理”被译为“There is no such principle”;“趣味横生”被译为“The interest flows horizontally”,这些都被视为笑柄,英汉翻译也有同样的情况。例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有这样的诗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翁显良的译文是:
Away!Away!/Look at the dust on your robe,once immaculate./Well,of what avail are sighs of regret?/Away!Away!/By Chingming you should be home.
以上实属佳译,但清明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恐怕西方人读后非常迷茫,如加上“festival”或“in spring”这样的词或许会避免欠译。
例1: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
如将上句译为“星期五到了,他们……”,读者会非常迷惑,为何他们选择星期五而不是其他的日子出去喝酒,尽管译文表面忠实通顺,实际上,在英格兰星期五是个发薪日,适当加词能够避免欠译的出现。
例2:故五行五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五行相克,不可能由一行长期独霸,四季交替,不可能由一季恒久不变;白昼有短长,月亮有圆缺。)(孙武:《孙子兵法》程郁,张和生译)
The five elements:water,fire,wood,mental,earth,are not always equally predominant;the four seasons make away for each other in turn.These are short days and long;the moon has its periods of waning and waxing.
恐怕中国的读者都不能完全理解“五行”所指,更不用说英语读者,因此需要对译文进行细化以实现文化移植的目的。奈达曾经指出:“翻译即翻译意义。”在翻译时,“译”和“释”密不可分,甚或交互使用。在此,“五行”被清楚明晰地陈列出来,即水、火、木、金和土。这的确是对欠译的一种有效的解释性的补偿手段。
3.1.1 不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最鲜明的特征,英汉文化有着不同的渊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风格,而英美文化来自希腊、罗马和圣经,属于混杂性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性格、性情、宗教信仰、道德情操、语言表达、思维模式和具有民族风格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语义空缺”。从翻译学的角度看,文化冲突造成了不可译,因此,翻译文化负载词汇必然会造成文化信息的丧失,欠译也就不可避免。
3.1.2 不同的语言结构
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汉语是音节文字(ideographic-oriented syllabic script),而英语是拼音文字(alphabetic script);汉语的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句法特征是意合(parataxis),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因而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所以意合与形合之间的结构的转换就成为译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要做到两种语言的绝对对应似乎是很艰难的。
3.2.1 不同的思维模式
首先,中国人注重伦理(ethics),英美人注重认知(cogni tion)。例如:顺其自然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accor dance with its natural tendency)、听天由命(be at the mercy of nature;be left to God’s mercy;let fate have its way;submit the will of Heaven;wait for one’s fate)。 其次, 中国人重整体(in tegrity)、偏重综合性(synthetic)思维,英美人重个体(individuality)、偏重分析性(analytic)思维。 再次,中国人重直觉(intuition),英美人重实证(evidence)。直觉思维强调感性认识、灵感和顿悟。这种思维受儒家、道家、佛家的观念的影响,也是“天人合一”(The Unity of Man and Heaven)哲学思想的产物。而英美人一向重视理性知识,主张通过对大量实证的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所以,英语的语言分析十分系统全面。最后,中国人重形象思维(figurative thinking),英美人重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3.2.2 译者的造诣与风格
欠译中最明显的主观失误就是机械地逐字翻译。当然这与译者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密切相关,由于译者对直译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的七种意义,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的不恰当理解,往往会造成欠译,鉴于此,就需要对丧失的意义做出补偿。
加注是翻译中常用的手段,也是克服跨文化交际中障碍的一种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4.1.1 音译加加注
在汉英翻译中,使用音译加加注法可使西方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比如:“气功”(qigong,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太极拳”(Taijiquan,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 boxing);“清明”(Chingming,a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observed in late spring.);“诸葛亮”(Zhu Geliang,the master mind)。
4.1.2 逐音翻译加加注
此方法即在拼音基础上附加原语文化知识,达到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原语的目的。例如:下海Xiahai(starting a shop or going out doing business at the risk of losing one’s permanent job);油 条Youtiao(a Chinese snack,fried sticks made of dough)。使用脚注也可以补偿语义的丧失,但太多的脚注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此应该慎用。
4.1.3 原语加汉语
LD影碟机、A型机、S形钩、H形电杆、U形急弯、CD盘、Sharp牌电视机、U形试管、V形。
扩大语境即清楚地表明原语译者很容易能够理解,而目的语译者仍然茫然的部分。译者应再现潜藏在表层结构中被省略的部分,即翻译出它的“弦外之音”。例如:
(1)She was ready to go,but first she wanted her book to be in print.
她准备走了,但要目睹她那部书出版后才瞑目。(如不加“瞑目”与“to go”,很容易出现欠译。 )
(2)He started to his feet with the intention of awaking the sleepers,for there was no time to lose.
他倏地一下站起来,打算把睡觉的人都叫醒,因为时间十分紧迫,必须马上赶路。
(3)He had lived all his life in desert where every cupful of water might be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他一直在沙漠生活,每杯水都是生死攸关之大事,必须精打细算地用。
与异化相对应,归化指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适当归化的长处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例如:
(1)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谚语)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欠译:盲人圈里,独眼为王。)
(2)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昨夜我听到他鼾声如雷。(欠译:赶猪进市场)
(3)说曹操,曹操就到。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欠译:Talk of Caocao and he will appear.)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优秀的译者应该找到原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间的最佳平衡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恰当使用一种或某几种翻译策略,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
[1]EugeneA.Nid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al Press,2001.
[2]Peter Newmark.Appro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al Press.1976.
[3]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翁显良.古诗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周方珠.翻译多元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