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刍议

2012-08-15 00:42胡宇子
文教资料 2012年12期
关键词:教务校企管理工作

胡宇子

(南华工商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507)

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刍议

胡宇子

(南华工商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507)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服务于一线、扎根于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已经成为当今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式。本文对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分析工学结合办学的必要性,并对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化。高职教育面向企业培养一线技能人才,这一需求定位决定了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办学,顾名思义,即是指高职院校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教育质量,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采取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促进在校高职学生的所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校的人才教育活动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定向培养的针对性,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理念对高职院校教务工作的积极意义

(一)企业理念对高职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现代企业经营注重企业盈利,实现利润最大化是贯穿其管理始终的目标。现代企业立足于优秀的企业文化,注重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强调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围绕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开展工作。在高职院校的现代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教育人员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不尽相同,造成教育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性。基于企业和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共性,企业管理理念对于高职院校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对明确,在入学之初就确定了学生的岗位方向。因此,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企业理念,运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立足于学生就业方向和岗位需要,定向培养人力资源,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理念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高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赖于计划、定额培养人才,独立于市场需求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高校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洪流,高职院校被纳入市场的调控和竞争当中,其管理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引入企业理念,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有效克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初期的种种问题,明确对口行业关于人才数量、质量、规格等多方面的要求,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符合高校市场竞争的需要,促使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三)企业理念符合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其根据行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实现学校与对口企业之间的全方位接触,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以适应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规律,高职教育必须用企业的视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人文修养,使其快速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在高职教育中引入企业理念,能够有效拓展高职教育的育才视野,促进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更加符合经济建设的多种需要,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

(四)引入企业理念有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内在品质。

企业文化是每个现代企业独具特色的形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影响下,企业文化正逐渐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在教务管理中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可以为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通常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研究而确定,经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提前感知企业文化氛围,并以此作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企业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的引入,充分彰显了高职教育的内在品质,促进了学习和就业的平稳过渡,有利于学生职业品格的塑造,也是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促使“订单班”、“合作班”等新兴教学形式的产生,一系列繁杂的新任务接踵而至。在二级教务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一味紧抓教学任务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养,忽略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教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工作中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片面强调公式化操作,影响了教学各个环节的创造性发挥。另外,高职院校对教务管理的投入尚且不足,缺乏相应的待遇和激励政策对教务人员工作进行鞭策,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进而影响教务管理的团队工作。

(二)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不够完善,阻碍人才培养方式的完善。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功能模块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规章管理制度不配套等在信息化改革过程中长期存在。这些功能的不完善,导致教务系统无法根据教学计划、实习时间或分层教学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最终为了计划的实现不得不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进行计划调整,从而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出现人工操作造成的失误现象,直接阻碍人才培养方式的完善,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教务工作效率低下。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还一定程度受其影响,缺乏工作的积极主动。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型模式下,教学内容设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时常处在一个动态调整的状态,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教务管理的决定权主要集中于教务处,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十分有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程序化的申请、汇报和研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制约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导致教务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务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和迅速果断地处理突发情况。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更新管理观念,强化教务管理。

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重在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工作,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必须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的教学管理工作特点,更新管理观念,不断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和企业管理理念的学习,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要高度重视教务管理,应该将校企合作的思想和理念切实转变为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和操作规范,促进人才培养和企业需要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使办学模式的改革落到实处。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科学信息化管理。

教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按照校企合作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切实体会到成功与快乐,促进教学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教务管理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籍管理、课程编制、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过硬的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园网络,实现各院系、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人员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技能,才能快速准确地执行教务管理任务,实现科学信息化管理。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活力。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要求,在教务管理工作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首先,针对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员,学校应适当给予晋升的机会,促进同事之间的良性竞争,使教务工作充满活力。其次,为了规范高职院校内部教务管理、学籍档案、成绩单、试卷库等工作,应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标准,依据标准进行考核,并且予以适当奖励。竞争激励机制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使教务管理人员在竞争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协作,避免和缓解教务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也愈发艰巨。为了适应学校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务处必须规范教务管理工作,提升教务管理水平,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作用下,面向市场,科学合理地辅助人才培养工作,引导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务管理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1]谭少娟.更新观念,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高职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浅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

[2]张兴良,湛东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务管理探索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6):27-28.

[3]孙娜.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创新探索[J].才智,2011,(30):317-318.

[4]陈民.企业理念:引领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1):55-57,61.

[5]陈林河.从企业需求的视角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上海电子信息学院毕业生主要求职、就业单位的实证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教务校企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