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德育课学校德育中等职业

窦 琦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综合职业教学部,辽宁 阜新 123000)

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而德育课在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担负着道德建设的任务,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想素质等问题;它不仅最具体、最明确地阐述了路要怎样走,人要怎能做的人生要义,而且其中一些内容是各门学科知识高度概括和综合的结晶,又是指导各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以及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因此,加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差的成因分析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一贯的教育传统。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德育教学认识片面化。

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为生产与服务第一线培养直接运作的实用人才,这一观念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渗透到中职学校的办学实践中,能力本位成为中职教育的基本取向。人们认为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从事直接运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可以。这种对德育的片面认识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德育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德育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不强。

现行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由于只依据社会要求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而对当代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品德形成规律,以及社会理想、人生取向、自我价值取向、道德取向的特点缺乏了解和研究,对与中职学生品德形成密切相关的各种教育的交汇点缺乏探讨。

(三)中职学校生源素质造成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智育发展方面与其他学校相比,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地讲,这种思想和行为上的差距表现为:第一,理想信念追求实用,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气氛较浓。第三,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较强。第四,行为规范性差,组织纪律观念及遵纪守法的意识较弱。

(四)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深刻的变化给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一,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第二,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学生的影响。第三,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第四,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第五,教师素质不高和知识匮乏对学生的影响。

二、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德育目标。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目标规划要体现层次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只有一个,而且社会总体上对“人”的品德要求和道德要求是统一的,不分层次的。具体的德育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对思想信息的接受能力等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是德育的总目标;第二层次包括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等;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目标的具体化,比如思想教育以人生观教育为目标,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目标,法纪教育以纪律教育为目标,道德教育以公德教育为目标,等等。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定位在第三层次上会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具体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

(二)树立全新的德育教学观念。

1.树立大德育、整体性德育观念。

这种观念要求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全面素质教育之中。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认识学校德育工作时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从而使德育工作能着眼于德育的整体功能,形成德育合力。

2.树立开放型现代德育观。

当前封闭式的学校德育环境已不复存在,传统德育观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特殊性,使得我们更应确立开放型的现代德育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交流和文化整合功能,主动迎接开放社会的各种挑战。

3.树立德育终身化、社会化观念。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社会,从传统的在校青少年成为社会公民。我们的德育要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道德基础,不仅要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不仅要培养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学生,更要培养他们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4.树立主动发展型德育观。

教师、家长、社会有关人士考虑较多的是如何管好孩子,一味要求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复杂开放的信息社会中,我们要彻底改变防范型的德育观,确立主动发展型的德育观,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自觉地把社会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全面发展。

5.树立双向互动式德育观念。

过去我们过多地注重单向式灌输和空洞无物的说教,教师是道德的权威。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宽广平台。实践证明,只有在一种优良的互动中德育才能促进学生向良好的道德方面发展,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包容。

(三)以实现目标为中心,构建德育教学内容。

1.内容的现实性。

在教学内容上应破除对书本的迷信,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把时代发展涌现出的新观点、新提法、新精神和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用真实的生活来补充、发展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鼓励学生在动态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增强教学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动性。

2.内容的针对性。

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善于发现热点问题,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尽可能贴近,使教师所讲与学生所想尽可能吻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如结合国企改革、下岗分流,谈健康心理与进取品质;结合“为农民工讨工钱”,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学生关心的话题都与德育课教学有内在的联系。

(四)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1.突破应试框架,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创新。

以往德育课的考试多采用单一的闭卷方式,忽视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真实水平,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的内容也往往是已知领域、精确领域居多,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平时学生流露出的活跃、独创思维往往受阻或被压抑,忽视学生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展示。针对于此,应该多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其独立思考、研究、探索、表达、创造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挖掘,创新能力得以迸发,促使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并具有一定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能提出独到见解,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同步的提高。

2.注重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注重把学生的实践能力置于首位,将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具体情境,营造刺激学生亲身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关键所在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质疑、争论,激发学生独立地提出一定数量、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多思路地解决同一问题,进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情境、知识、学生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双向互动,活化教学内容。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任务变为自觉的需要和行动。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德育课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容叙述中引用材料滞后的问题。但是,德育课的生命力正是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把体现时代特点,把理论与实际最大限度地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优良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3.确立以“做”为中心的模块化的教学结构。

要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德育课程的教学结构,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经过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的教学实验,我认为模块化的教学结构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3]黄济.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路海东.教育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德育课学校德育中等职业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数据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