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例谈语文课堂上导入语的设计

2012-08-15 00:42左建秀
文教资料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文课堂教学

左建秀

(镇江市第九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8)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我一直很欣赏语文前辈刘显国老师对导入语设计要求的归纳:“名言警句,群情振奋;故事谜语,趣味猛增;对比悬念,令人吃惊;志士伟绩,鼓舞精神。巧插小引,开拓意境;点将开篇,活跃气氛。新闻故事,娓娓动听;切身利益,人人关心。”的确如此,生动的新课导入恰似向学生的心湖投入一枚石子,荡起片片涟漪,为催开思维之花起到了蓄势待发的作用。但在现实教学中导入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下面我谈谈新课导入语的设计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先讲一则幽默故事,让学生听完后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无比,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而且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老师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进入文本学习水到渠成。

二、知识引领法

所谓知识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三、形象直观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图画、照片、影像、幻灯片、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征组歌〉两首》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吗?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很容易成为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一位老师在教学《黄河颂》(七年级下册)时说:“同学们都喜欢音乐吧,今天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完后大家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什么。”音乐响起,如奔腾的流水,流淌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情感瞬间被“共鸣”了,一个个举起了手急着想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诗词导入法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我们应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多涉猎,这样才能不断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可以让学生与古典诗词打交道,亲近古典文化。在课堂开始时就可以用古典诗词导入,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古典诗词,又提升了课堂的文化意蕴。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出示杜甫的《春望》一诗,让学生齐读。在学生读后,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在经过朗读思考后会知道,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亡国之痛,正好与《最后一课》的内容一致,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也就知道了小说中的人物内心的亡国之痛,进而体会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深恋情。

五、想象导入法

课前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我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以轻松的心情阅读课文,很快就能背诵课文了。

六、激情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就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话语要极富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我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我们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为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七、温故引新法

这种导入就是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上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如教学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联系。

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虽然它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却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对她的地位和价值应该有重新的审视,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以上方法,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导入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课文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