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花 周 震
(宁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自从2003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开始,每年都会有权威语言机构联合媒体发布年度流行语排行榜,加上媒体的报道和切身应用,流行语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流行语是当前社会词汇发展和变化的直接动态体现。他的出现不仅仅涉及语言本身,同时也与社会学、文学,乃至经济学、伦理道德学综合作用。也正因如此,流行语可以比普通词汇更直接、更敏锐地体现当前社会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更新的趋势。因此,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2010年十大流行语榜单上,排名第一的就是“给力”。下面对“给力”的流行做出语言学阐释。
“给力”是2010年现身率最高的一条词语,2011年初,我们在互联网的几大搜索引擎点击,以此词搜索,与此词相关的结果如下:
搜索引擎名 搜索时间 搜索相关结果数百度 2 0 1 1-2-2 4 1 0 0,0 0 0,0 0 0篇搜狐 2 0 1 1-2-2 4 8 2,5 9 7,0 5 1个网页新浪 2 0 1 1-2-2 4 3 1 1,0 0 0,0 0 0条结果G o o g l e 2 0 1 1-2-2 4 3 1 1,0 0 0,0 0 0条结果
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该词的高使用率。
“给力”一词不仅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2010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轰动全国。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标题,引起热议。网友将此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随即,各地要报也频频使用“给力”一词,仅2010年11月一个月,我们看到12个报纸新闻标题使用“给力”。11月18日,《纽约时报》更是发表文章介绍“给力”。文章就“给力”的各种释义全面阐释。中国网友还将“给力”、“不给力”两个词音译成英语和法语,简简单单的一个新生词就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
就连跨年演唱会都“给力”,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取名叫做“给力2011跨年演唱会”。甚至在2011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主持人也不止一次地运用了“给力”这个流行语。
随着2010年“给力”一词迅速串红,“给力”被注册成服饰、体育用品、饮料、酒、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各种商品的商标。“给力”牌系列产品也随之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热卖。
随着“给力”的流行,人民对“给力”的由来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它的出身,人们众说风云。一种说法称,“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属东北方言与日语的混杂,意思接近于“厉害”、“很棒”、“酷”,常用作感叹。另外,在实际中也可加否定前缀,即“不给力”,表示某事或某人让人失望。另一种说法,“给力”一词由闽南语演变过来的,意为很精彩、很棒,现多用于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还有说法认为,“给力”是南北朝时期的徭役之一。“给恤于官吏”是俸禄的补充做法。“给力”即给役。
我们搜索找到几个地方方言中,相应类似“给力”发音的词,如下:
【闽南语】给力(骨力;guli),勤快、勤劳的意思。闽南方言还有“革力”“激力”的发音,是再使点劲,用劲出力,憋气使力气的意思。
【莆田话】给力(geli),勤快的意思。
【盐城话】给力(geli),再使点力气。
【永泰话】给力(goli),精神,有力气,特精神的意思。
【四川话】给力(gelie),打架斗殴,不乖。[1]
考虑到“给力”最早被大范围使用是在网络上,所以我们认为不可能会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平民化的平台使用偏僻的古汉语词汇。综合以上方言所处地理的方位分析和对北方方言的了解,我们认为,“给力”从南方方言演化出来的可能性最大。
“给力”词义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1.作为形容词,类似于“很好”、“痛快”、“很带劲”、“酷”、“棒”、“很有意思”等。常用于表达感叹。尤其是当某事件或某现象给人很刺激,让人精神振奋,如“神五”飞天之时,我们就可以听到众人说:“太给力了!中国!”
2.作为动词,相当于形容词使动用法,其意义在此时可抽象的解释为“给予力量”“加油”,用法如:“大家给力啊!”
3.作为名词使用,“给力”也相当于“震惊”的意思。“不给力啊!”可以译作:不够震撼。
相反,所谓“不给力”用于形容情况和自己预想相差甚远。
杨文全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者特定的句子模式”[2]。显而易见,流行语有别于一般词汇,是语言本身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多因极富表现力,又很标新立异,所以借助旧词拓宽原有词汇的描述能力,比同义词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着其承载的思潮。
对应着,我们不妨分析“给力”。“给力”是新近出现的流行词汇,首先被网络达人普遍使用,其来源于闽南地区方言,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对“带劲”“加油”等意思的集中体现。它拥有流行语所同有的时效性,简易性,网络化,旧词心意,富有表现力,立意新奇,形象性等特点。通过上文对“给力”语义的分析和举例论证中,我们不难看出,“给力”正是具备如上所诉的语义基础,才应运而生的。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必要工具,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语言作为满足人类沟通的工具,当语言依附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语言本身也会调节自身,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沟通服务。所以,当新事物或者新意识产生之时,就是新词汇出现以应对对新事物的描述或者指称之时。正是语言的这种调节空间,为新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这也就是新词产生的理论依据,也使“给力”顺势恰当地出现在南非世界杯的赛场评价上,并形象地表达其“很酷”、“带劲”、“帅呆了”这样的激动心情的理论依据。
王希杰指出:“语言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不断有显性的部分,还有更加复杂而庞大的潜性的宝库。”[3]显性的部分指已经切实存在于我们目前的生活中的语言成分,潜性的部分指历史上出现过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和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冰山一角和冰山来形容:语言是一个庞大的冰山,但是它显现给人们的,仅仅是显性的部分,而潜藏的隐性部分在没有被外界激化的情况下是不被发现的,是无比巨大的。只有当满足了潜性的语言成分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语用条件具备时,潜性的语言成分的一部分才有可能现实化为显性成分。“给”和“力”都是已经存在的词语,是显词,但“给力”这一动宾关系的阴性词汇只有在满足社会条件之下才会变成我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流行语。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明白,“给力”的出现是当前社会条件下自然流行的。长期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吉林大学副教授叶君通过媒体表示,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给力”和“不给力”这两个词,但是她认为这两个词在民众中人气狂飙的现象很正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说明社会的活力和民众很强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人们正在试图用这种更为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流行语反映了当前社会最流行的现象,是见证社会发展轨迹,倾听人们生活变化节拍的语言。[4]
语言和语言的使用环境,社会发展,人们的认知等诸多因素都无法分开。词汇,作为最敏感最明显的部分,对于这样的变化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和农业等强行经济发展迅猛,所以,我们认为出现“给力”这样工业元素明显的新的流行词也是顺应时代的体现。这一新词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求,也大大丰富了汉语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手段。“给力”的迅速蹿红,有其偶然性,但这种偶然中也包含着必然。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沟通的速度加快,从而积极影响着“给力”的传播范围和强度。
相信在今后的时尚生活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会有更多优秀的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出现。
经过一个自身消化和扬弃的过程,流行词一定会变得不再流行,它的命运也无非两种,一是逐渐淡出,甚至消失;二是被接受,同化成为普通词。但是这个过程有长有短,而且其性质的演变也会差异较大。我们认为,“给力”被同化成普通词的可能性更大。
“给力”拥有的已经不是局限于网络或者是校园的小范围流行,它已经拥有了国际影响力,所以流行阈很广,适用对象多,新事物名陈被代替的词语少,在某种程度上有唯一性,所以这个词就会比较长寿,流行时间比较长,进而记入普通词汇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词汇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为理性义,二为色彩义。理性义多为确定的含义,而色彩义范围较广,是从理性义中引申出来以符合具体实际环境的词义,一般具有暂时性。理性义均可在字典中查得,但色彩义庞杂不可举。从上文中关于“给力”词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词义相对单一,不会出现歧义,这一点也比较适合转化成普通词。
谈及英语的“给力”(geilivable),它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是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在英语中被称为“Chinglish”,而这个单词本身也是“中英合璧”的。最著名的中式英语可能是“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过去被老外当成笑话,而今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有“救救中式英语”小组,收集了2500余条中式英语,小组成员达8000余名。美国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日前发布报告称,在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来源。结合上述中国的影响力,以及“给力”本身波及的范围,和国外媒体对此词的报道,我们认为,geliviable将作为又一个影响英语词汇的中式英语走人英语的大门。
流行语受到时事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娱乐、国际等诸方面的影响,这些方面也是语言学的来源。但是在使用流行语的时候要讲究度的把握,适当使用一些书面语来增加谈话氛围或者用于调侃。而过分使用,会鱼龙混杂,南腔北调会让人倍感肤浅没品位,但一点都不使用又会千篇一律,平淡无奇,又让人乏味。
“给力”作为一种现象,反映了流行语的特征。但流行语是在不同的机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它们的特点也会各不相同,所以上述对“给力”语言学归纳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流行语,一概而论可能会造成个性的缺失。
[1]http://baike.baidu.com/view/3803376.htm.
[2]杨文全.流行语的界定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2002,(2):125.
[3]王希杰.不仅论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4]刘泽权,张丹丹.我国当前流行语的语言学与社会学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3).
[5]Trudgill Peter 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M].London:Penguin Books.
[6]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Basil Black Well Ltd,1998:86.
[7][英]沃德霍(Ward haugh,R.)著.祝畹瑾导读.社会语言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2000.8,(2007.8重印).
[8]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9]胡莉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2009年流行语[J].黑河学刊,2010,(3).
[10]杨倩.2008年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语言学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