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里有个大世界”
——西江作家群代表作家黄自林访谈录

2012-08-15 00:42钟世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汉光蒙山梧州

钟世华

(广西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小小说里有个大世界”
——西江作家群代表作家黄自林访谈录

钟世华

(广西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黄自林(1)的小小说虽然没有华美艳丽的语言,没有完整离奇的情节,却用平常的话,平常的事,深刻地刻画和塑造了一系列平凡而又伟大的农民形象,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读者鼻子发酸,眼眶湿润。他的小小说《妈嫂》已改编成电影《春江水暖》,并先后入选了全国中职校通用《语文》教材以及高中语文新教材《写作与口语交际》 (高二下册)。如今,黄自林的小小说创作已告一段落,然而多年前写成的作品却悄然“遍地开花”。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黄自林的小小说正以它平凡的力量感动着全国千万读者。

黄自林;小小说;访谈;艺术特色

一、农村就是我的“自留地”

钟世华(以下简称钟):你是从1990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的,当时你已经20多岁了,在蒙山县陈圹镇农村老家务农,并有了两个孩子。你家境不是很好,在这样的时期,养家糊口应该是第一要务,你是如何踏上创作这条道路的呢?你是怎么看待写作的?那时候文学对于你的意义是什么呢?

黄自林(以下简称黄):我喜欢看书。13岁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儿女风尘记》后,对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是家中的长子,高中一毕业就回家务农,一够年龄就结婚,二十四五岁就有了两个孩子。看牛时我边拉牛边看书,上山种地也带了一本书休息时看,所以看书不影响我种地。那时我就订了《人民文学》、《外国文学》等书籍,并且只要有一点钱我就买书,当时大概也有300多册藏书。但这300多册藏书只是我看过的书的十分之一,我租借了很多书来看,当看到一定程度就试着写,一写就上了《广西文学》。看书和写作纯属兴趣,没有目的,不知道这样可以成为作家,不知道这样竟然可以改变我一生的命运。

钟:你之前是个农村青年,在蒙山的农村老家放牛耕田。请结合作品谈谈这一段农村经验对你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黄:这一段经历对我很重要。一是使我像农民一样纯朴,在写作时非常真诚;二是使我对农民的感触非常深刻,影响到我对农村农民的关注。尽管我现在已跳出农门,已经到了城市工作,但我仍然喜欢回到农村,回到乡下老家。每个作家都有一块自己的“自留地”——也就是写作时会经常出现的特定环境和人物形像,我的“自留地”就在农村,所以我的作品大多数反映的是农村、农民的生活,我写得最好的小说就是写农村的。一开始我就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比如短篇小说《渡船人》、中篇小说《圆房》等,这两篇小说到现在为止,人们的评价仍然很高。我对农村、农民非常熟悉,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也非常明白,我对他们充满了感情,我想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在写他们的时候我非常地投入,不是把自己当作了农民,只是想替他们代言。

钟:在你的作品中,无论是前期的作品还是后期,其实你一直都在关注人生,在日常生活里取材,写身边的人和事,写普通的人,写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在你的创作中,农村题材占了比较大的分量。

黄:是的,毕竟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出来工作后尽管是在县城,也还算是农村。我热爱农村,热爱农民。任何一个作者,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特别关注的,我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农村、农民,因为这是一个最大的群体,我选择关注这一群体,是想告诉更多人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

钟:古人云:“仁者近山,智者近水。”梧州是一个山水小城,而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梧州作家,请谈谈你对梧州最深切的感受。你所生活的地方梧州与你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关系?

黄:我之前说过,梧州是个“百年商埠”,是个经商的城市,长期形成和积累的经商文化是不适合生长文学的,文学要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比较难。而梧州于我,是有恩的,这个城市于我有恩。当时我在梧州市区也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当然这个“亲”说白了就是所谓的“靠山”,而我依靠几篇小说,确确实实调到梧州工作来了,是市里的一位领导选择了我当我的“伯乐”,而我和他却从未谋面,并且到现在为止他也没喝过我递给他的一杯水,什么都没有。我觉得他非常的好,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现在我到梧州7年了,我们认识了,但我连一句“谢谢”也没说过。今年5月,在大型话剧《四知廉》首演式上,我见到他,我轻轻在他后面扯了扯他的衣袖,他回头看见我时,我说了声:“谢谢”。但现在细想起来,觉得很冒昧。现在我所生活的梧州于我,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因为有了上面我所说的,所以我必须努力,我唯有能当“千里马”,才能以谢“伯乐”。

二、写作路上漂亮的“三级跳”

钟:回望你的来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你在写作路上漂亮的“三级跳”,不管是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城市,抑或从中短篇小说到小小说再到剧本,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和创作的关系的?

黄:我热爱生活,想过得好一点,写作是我最好的谋生手段。要说生活和创作的关系,那就是我写生活,生活养活了我,使我能更好地写生活,于是生活就更好地养活了我。最开始,我在农村,我的写作是没有目的的写作,为的是精神能充实一点,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这样能出来工作,幸好是不知道这条路可以出来城市工作、可以改变命运,要是知道了就有功利之心,作品就不可能写好。我的处女作在《广西文学》发表后,我就到县城工作。到了县城之后,我倍加珍惜,在县城工作的两年,因为一个转正指标,就到了新圩镇工作。在县城工作的这两年,我到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文学著作,以每天3万字的速度非常勤奋地写作,别人休闲的时候我看书写作,不大合群,这也招人不喜欢。我就是这样勤奋努力,那两年写了几个中短篇,影响蛮好的。到了新圩之后就不写了,大部份时间都下乡和农民打交道,从1993年到1997年这五年间,我什么都没写,恰好也是这5年时间我积累了不少的生活。1998年我回到县城之后,就开始写小小说了,1999年写出了《妈嫂》、《邻居餐桌上的谜底》等作品,这两篇作品到现在已过了10多年了,还有点“热”,《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在2010年的时候还入选了10多本青少年课外读本,这不容易。我在2007年开始写剧本,写了10多个小型剧本,也获得好几个省级以上奖,我创作了大型话剧《四知廉》 (合作),去年5月到8月在梧州演出了20场,观众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热爱并真诚地面对生活、真诚地写作,真诚像血脉一样渗透在我的作品里,尽管我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砺,两个儿子要抚养,妻子没有工作,生活非常地艰难,但我从不放弃。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生活早就练就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正直、真诚的品格。

钟:你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写中短篇小说的,也曾在《广西文学》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小有成绩了。那为什么后面又热衷于小小说写作了呢?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型的?

黄:我在1991至1992年两年间写了《圆房》、《渡船人》等多个中短篇小说,全部在《广西文学》发表了。1992年冬我因为一个转正编制调到了新圩镇工作,到1997年3月回县城,这五年间什么时候也没写。但1997年5月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召开“广西首届百名青年作者创作会”时,我不但参加了会议,还作为各地区来的作者唯一一个在会上发了言,这对我刺激很大。并且我当时注意到,读者的阅读兴趣已经由中长篇转为短小的小小说,于是1998年,我开始了小小说创作,并于1999年写出了《妈嫂》、《邻居餐桌上的谜底》等小小说。

钟:在你小小说创作“遍地开花”的时候,为什么却再一次“转型”,改写故事?你曾写过一篇文章《故事创作杂谈》,请结合你的创作经历,谈谈故事和小说故事的差别。

黄:由小小说“转型”故事纯属偶然。有一天,我的小小说被人抄袭发表在《故事会》上,杨汉光告诉了我,我便打电话到《故事会》编辑部,《故事会》的编辑说:“你知不知道《故事会》的上稿率是多少?”我说不知道,编辑告诉我是2000分之一。她根本不知道有“蒙山”这个地方,也不相信我是原作者。我把已经发表的样刊寄去,于是那篇大约1000字的故事,我得了600元,偏偏就是这一年,我有3篇小小说被人抄袭到《故事会》去,于是我打了三回电话讨稿费,有一次讨稿费还很经典。《故事会》的编辑叫我写故事,写故事的稿费也确实很高,于是我在2004年就开始写故事,写了两篇寄去《故事会》,都发了,2005年5月份,被通知到上海参加《故事会》第十期培训班,回来后写了一个中篇故事《城里的芳草地》和几个短故事,都在故事会发了。故事和小小说创作的差别有两点,一是写故事时故事情节必须连贯,而写小小说则可以跳跃;二是写故事的语言必须大众化、口语化,像平时讲故事一样,而小小说的语言可以“丰富多彩”一些,如果能把故事情节和语言处理得好,那它既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小说,这也是不少小小说被故事刊物发表又被小小说刊物发表的原因。

三、小小说是“路上的石头”

钟:2000年至2004年间,你每年发表小小说100篇以上,可以说是一个多产作家了。那你平时是怎样积累写作素材?请以代表作《妈嫂》为例,谈谈《妈嫂》的创作过程。

黄:我对素材的积累一是来源于我的生活,二是看书。看书会使我增长知识并产生灵感,那几年基本保持一个星期3篇到4篇的阅读量,因为那时的写作是为了挣稿费养家糊口,那时实在是太穷了。没有灵感的时候就看书或者出去走一走,听到别人的一句话或看到别人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写出一篇小小说来。到现在为止我写得最好的小小说就是《妈嫂》了,妈嫂这个生活原型是广西农村妇女的综合体,大约是1999年上半年吧。一天,已经五点多了,别人都下班了,因为在县城,很多时候会想到农村,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远距离观照生活”吧。忽然间,一个影子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个娇小的农村女子的影子,于是我就在稿纸上写了起来,这个影子使我几乎在突然间泪流满面,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写完了,写完后双手掩面哭了很久,几乎没有修改,然后第二天就寄出去了,没想到这会是我写得最好的一篇小小说。我1989年没有了母亲,她去世了,这篇小小说饱含了我对妈妈和妻子的爱。

钟:关于小小说,你是如何定义的?你认为写好小小说需要注意什么?从哪方面入手?如何做到“以小到大”?

黄:其实要写好小小说并不容易,小小说的容量并不见得小,有时候一篇小小说所蕴涵的信息量和思想内容甚至达到一个中篇的程度,只是她反映的生活面小而已。有很多人不屑于写小小说,认为她小,没有份量,这是相对而言的,小小说是一滴露珠,能折射阳光,不少写长篇的,如果要他转向写小小说,并且年复一年地写,他写的并不见得比小小说作家的好,所以不要小看小小说。我曾经写过一篇小小说创作谈,叫《小小说是路上的石头》。小小说其实就是路上的石头,你永远也捡不完,当你的审美层次提高了,你又会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石头。问题是你的审美层次怎么提高?你提高了没有?当你捡起一枚石头沾沾自喜以为这是最好的石头时,你可能不知道这枚石头在很多年前人家就捡过了,然后又丢回路上,你捡起的是人家早就捡过了的。所以我认为写小小说也一定要多看书,看书才能有所发现,看书才能提高自己的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层次,如果你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怎样写好小小说,不如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因为在没有什么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去思考,是没有什么用的,审美层次上不去,写出来的作品必定老套陈旧,作品的层次也上不去。梧州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曾经劝作者要多看一些有影响力的纯文学刊物,多接纳外来文化,不要封闭自己。有的作者也看了,但总感觉人家写得不好。其实不是人家写得不好,而是你看不懂,你更应该多看,而这些作者往往至此就停止了看书,当然,他的写作水平也至此止步,上不了更高的层次了。写小小说,要选好一个切入点,这很重要,比如你从沙滩上取了一粒沙子让人看,别人能从这粒沙子中想像到沙滩的样子、水质的色泽等,你必须做到这一点。

钟:请简单评价一下你自己的小小说。

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我写了7年小小说,我的作品质朴真诚,以情动人。我努力地想写好,但总写不好。时间把我的小小说淘汰了很多,留下的很少。但我相信,我一定会有小小说作品留下来、留给更长的时间,我写于11年前的小小说,入选了全国各地小学、中学语文试题及全国高考、外国人考汉语语文模拟试卷,其中《妈嫂》和《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入选了100多本学生阅读的书籍,拥有数以千万的学生读者,这不容易,这是一个作家的荣誉。我相信,我一定会有小小说作品留下来、留给更长的时间,50年、100年,甚至更长。

四、由一篇小小说改编电影的几乎是没有的

钟:你的小小说《妈嫂》已改编成电影《春江水暖》,不知你对这部电影怎么看?影视改编对你此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黄:现在全国每年创作出的长篇、中短篇和小小说大约在5万篇左右,能改编成电影的却很少。但据我所知,由一篇小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几乎是没有的。我非常珍惜这次改编电影的机会,我非常想把它改好,但你知道,对一部电影拍摄过程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这部电影在梧州拍摄的一个月里,我天天跟剧组在一起,我不但是编剧之一,还是副导演、还兼了有二句台词的演员。作为编剧,我很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取小小说《妈嫂》的内核,像《妈嫂》一样展现母爱的伟大和人情的美丽。但并不如我愿,因为我不是权威,而权威又不熟悉农村和农民,我无力与之说明。今后我会坚持自己,宁可放弃机会也要坚持。《妈嫂》改编成电影之后,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现在的职业是编剧,我在写好舞台剧的同时,也会考虑写影视剧,我还会写农村题材,一是因为我熟悉农村,二是现在农村题材的舞台剧也好、影视剧也好,都很少,在艺术创作层面,也提倡写现实生活和农村题材的作品,我一定会好好写,我希望我能写出好的农村题材作品。

钟:你的小小说用平实的语言,在貌似寻常的小事中揭示出不寻常的道理。你的作品《妈嫂》先后入选了全国中职校通用《语文》教材以及高中语文新教材《写作与口语交际》 (高二下册)。11年前你写下的《邻居餐桌上的谜底》,至今已入选了60余本书籍,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等20余家教育网站当成范文供中学教师和学生学习探讨,并有100家网站和个人博客转载,成为了学生学习中文的绝佳文章,不少家长认为,这是一篇教育孩子的好作品,甚至有家长在网上留言说这篇文章应该进入教材,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篇文章。可见小小说起到了其他文体难以替代的教育作用。那么,对于小小说的教育作用你是如何理解的?它的影响力会不会越来越大呢?

黄:小小说是最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一种文体,所有的教科书的课本都是以短小精悍为主的,而小小说的文学性很强,虽篇幅短小,但寓意和内涵却非常丰富,正因如此,思想性很好的作品,它的教育效果非常好。但小小说毕竟“小”,影响力也有限,以剧本为例,使广西在全国产生影响使广西被人誉为“文化大省”的,是三部大戏,《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和《八桂大歌》。如果是小戏,是支撑不起这样的影响的。我认为,小小说的影响要越来越大,比较难。

五、我大约有12个笔名

钟:你的笔名是不是很多?除了公孙燕、黄艺宁外,还有别的吗?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么频繁地更改笔名?

黄:我大约有12个笔名,除了公孙燕、黄艺宁之外,还有朗凯宁、容小可、王维、林芳菲等,有些笔名我自己也忘记了,要翻阅发表过的作品才知道。最开始是用自己的名字寄稿件的,同时寄4篇,但有好多次样刊回来时,会发现一份报纸的副刊里同时有自己两三篇作品,编辑为了用稿帮你起个笔名发。这使我受到启发,于是在一个月写稿10多篇的时候,一个月里用了4个笔名,一般报刊的用稿周期为3个月,所以我3个月就得用12个笔名,因为写稿多了,是为了上稿率,这也的确很有效。不过,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作品不能集中,你想想,一个人写的作品,分成了12个人的,影响力自然分散了,还有,因为用笔名,要证实是自己的作品也有难度。

钟:在梧州,我一直以为“蒙山小小说群”应该是有不少能写小小说的作家组成的。但在一次聚会后,我向你提及这个事时,你却告诉我,“蒙山小小说群”其实只有你和杨汉光。对于这个,我想有个深入的了解。

黄:在蒙山,写作环境的影响是重要因素,这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蒙山有一定的文学创作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是蒙山人,著名作家王云高也曾在蒙山生活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蒙山人热衷于文学创作;二是蒙山的环境比较艰苦,也应了那句话:“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但谁也不愿意经受苦难”。当然,蒙山的写作环境还没达到那种程度,只是相当艰难,你发表作品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变坏这是存在的。但这反而变成了一种动力,因为你会变得更加孤独,孤独了就会以书为友,多看书多思考、多写,并且这种孤独会使你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更深刻,你的思想会变得更广阔更深远,这样对写作无疑是有好处的。当时在蒙山,我和杨汉光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两个人每周都会到公园去聊天几次,聊文学,把自己已写的或正想写的说出来,聊到好的作品就高兴、称赞,不好的就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取长补短。我们的聊天,是两个孤独者的对话,现在想想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我们。我们每周都会写3到4篇小小说,因为我们每周都会寄稿子出去,寄1篇是寄,寄4篇也是寄,寄1篇浪费邮票,寄4篇刚好没有超重,因为写稿多了,为了上稿率就得用笔名,我有12个笔名,杨汉光可能还比我多一两个,我们两人一共有24个以上的笔名,因为我们都是写小小说的,小小说作品质量个个都不差,所以让别人感觉到蒙山好像有不少人在写小小说,于是就给人有了这样的感觉,以为蒙山有一个“小小说作家群”,其实就我和杨汉光两个人。蒙山也有别的人在写小小说的,但比较少。

六、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标杆

钟:有人说,梧州是文学的沙漠,你是如何认为的?80年代的梧州文坛和时下梧州文坛有何不同?

黄:2004年我到梧州之后,我试图接触一些作者,但我发现比较难,后来我跟报纸的一位副刊编辑聊天,他就说了一句:“梧州是文学的沙漠”。我当时有点惊讶,但我非常认同。如果说到整个大梧州的话,那就不是了,梧州的文学创作是“农村包围城市”,在市区可能是沙漠,在三县一市不是,至少蒙山是这样的。从2000年到2004年这几年间,蒙山这个只有20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有300篇左右,这恐怕是梧州市区和其他县市的总和。所以,文学在蒙山呈现出勃勃生机。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都有“文学热”现象,每个文学青年都会为自己是搞文学的而感到自豪。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大家都在搞经济,搞文学不赚钱,搞文学赚钱的人很少,所以很少有人喜欢搞文学了。80年代的文学青年,热爱的是文学。现在搞文学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比较强,文学只是被作为手段,以这样的心态对待文学,是无法写出好作品的。80年代的梧州文坛有真正的文学青年支撑,能写出一些好作品,但毕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些作品还是会受六七十年代的影响,喊口号的比较多,真正的文学性、艺术性比较强的作品少。现在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喊口号的作品没人要了,现在的作品正在比较理性地回合到了文学的本质,写人、写人本来的生存状态,不带任何别的因素,像我的《妈嫂》,写人性、人情的美丽。《妈嫂》最早是在《台湾日报》副刊发表的,后来又在中国大陆获奖并进了教科书当作课文。在台湾和大陆发表时,几乎一个字都没有改,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有它的共性,它可以是某一个地方的题材,但视角必须是全国的甚至是世界的,也就是说要以更高、更远、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个地方的人的生活状态,写出来并张扬它的美丽,这样的作品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基于这一点,80年代的梧州文坛和当下梧州文坛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就有了质的区别,现在搞文学创作的人往往功利心太重,真诚写作的人太少,这就很难使自己的文学作品达到应有的高度。我曾经花了几年时间辅导一位作者,每年看他写的作品几十篇,有时打电话聊作品一聊就是一个小时,可当他刚发了几篇作品后,有一次,我在聊到作家要“真诚做人,真诚写作”时,他竟然发了几十条短信“批驳”我,自高自大到连对我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最后我说这只是我的观点,你如果不认同,看在我帮你看了几年稿子的份上,你可以保留你的观点,而我也保留我的观点,这才平息。从此之后我就怕和这些作者接触了,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梧州是个不大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城市,这在一些作者身上得到了确认,这一点如果改变,需要时间,也必须改变,只有这样,梧州的文学创作才有可能走出梧州,走出广西,冲向全国,甚至更远;二是梧州的文学创作没有标杆,作者也没有给自己找个标杆,标杆就是以优秀者为标杆,没有标杆,自己写出来的作品就认为是好的,有的还抱怨当地报纸老不帮自己发表作品,我说如果你就那点出息的话,就不应该发你的作品。所以,当下的梧州文坛,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变的,也需要时间去改变。

钟:当下,广西正在打造“小小说桂军”,梧州也有不少代表作家,比如你,杨汉光,李冰泪等,请你谈谈梧州的小小说创作。

黄:在我和杨汉光写小小说之前,曾子云是写小小说的。曾子云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小小说的,到曾子云搁笔后,我和杨汉光在写。当然,之前我也不认得曾子云前辈,他的小小说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到我们写小小说时,就是梧州小小说创作第一次精彩时期,当然这包括了像曾子云老师在内的一些写小小说的前辈,也包括了李冰泪等。现在,因为工作原因我不写了,杨汉光、李冰泪也写得少了,给我的感觉是梧州的小小说创作第一次高潮已接近尾声,或许正在酝酿第二次高潮,梧州这两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二次的精彩有待青年作者的努力,我希望有真正的文学青年出现,淡泊名利,钟情文学,为之奋斗。

钟:在广西,有桂西北作家群,有环北部湾作家群、独秀作家群,其实梧州也不缺乏作家,无论是小小说还是诗歌这方面,梧州能排上位就有好几位,比如小说方面的黄咏梅、杨汉光、你,诗歌方面的盘妙彬、非亚等。但我总觉得梧州缺乏一种群体整合的力量,大家都是“独行侠”。当下,梧州正在努力打造“西江作家群”,你是如何看待作家群?

黄:2009年以来,在打造西江作家群上,梧州文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邀请名师来梧讲课,增设《西江月》专刊和开辟梧州日报专版等园地,打出“西江作家群”的旗号,促进梧州文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这非常好。梧州的作家群体大家都是“独行侠”这个观点非常正确,我以为这是一种文化的成因和积累,梧州这座城市如果能更多地接纳外来文化,那可能会更好,之前我非常热情地和一些青年作者接触,并不厌其烦地讲解我的文化观点,指导他(她)们写作,现在我不敢了,我怕和一些作者接触,他们发表了一点作品,就把我的观点批驳得体无完肤。我曾想,你虚心一点好不好?你才发表了几篇作品?但现在我不想了,我放弃了和他们其中一些人的交流,现在我也变成“独行侠”了。我希望这个群体能有更多的虚心求进步的文学青年,不要有一点成绩就张狂起来;也不要做井底之蛙,不要坐井观天,要正确评价和估计自己,要以优秀者为标杆、甚至是以梧州之外的优秀者为标杆,向他们看齐,真诚交流,思想有多远,文学就有多远。

注释:

① 黄自林简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至今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小小说作品约550篇,有10%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青年文摘》、《读者》等报刊选载。有《妈嫂》、《钓龟》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华》、《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等书籍。小说《钓龟》获“2000年度《微型小说选刊》年度最佳作品奖”,小说《妈嫂》获“2001——2002年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

“A Big W orld inside the M ini-Novel”——An Interview w ith Huang Zilin,Representativeof Xijiang W riters Group

Zhong Shihua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With no gorgeous language or fantastic plots,Huang Zilin’smini-novels vividly describe and shape a series of characters of ordinary yetgreat farmerswith ordinary events and in plain language,striking the chord with readers.Hismini-novel Motherlike Sister-in-law has been adapted to themovie Spring Warming Stream and then compiled in the textbook of Chinese fo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Writ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Volume 2,Senior 2)for seniormiddle schools.Although Huang Zilin’s novel writing has come to a suspending stage now,his works published many years before are becoming popular nationwide.Just the other powerful literatures,Huang Zilin’smini-novels are exerting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readers across thewhole country.

Huang Zilin;mini-novel;interview,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253

A

1673-8535(2012)02-0006-07

钟世华(1983-),男,广西合浦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编辑,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编辑学。

(责任编辑:高 坚)

2012-02-06

广西教育厅2011年科研项目(201106LX572);梧州学院2010年院级科研项目(2010C022);2011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1BZW 005)

猜你喜欢
汉光蒙山梧州
中共梧州城工委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阻登陆?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古风盎然的蒙山山歌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