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可
(中国建设银行 湖北省分行营业部,湖北武汉 430012)
1997年William R Scott提出,盈余管理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管理层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1999年Healy和Wahlen则将盈余管理解释为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过程和通过规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的行为,目的是误导某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执行结果。盈余管理从表面看是会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从更广范围看,这是涉及其他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从其动机分析,企业的盈余管理能够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债权融资。根据契约理论,企业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是各契约方之间博弈的结果。签订契约的各方将其所拥有的资本、技能、服务等资源优势投入到企业中去,并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投入和回报将由契约维系。股权契约、报酬契约、债务契约、税收契约等都是组成合约系列的子合约。企业的契约不仅要以会计盈余作为签约基础,而且还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在契约关系中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操作,通过改变会计盈余数字影响各签约方之间的利益分配,使自己或本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这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内在动力。例如债务契约,为了达到商业银行的“借款企业提供至少最近一个年度以上的盈利的年度报告”的要求,从而达成债务融资,一些经营情况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只有采取盈余管理、使报表的利润转为较好的能被商业银行接受的数字,或将一些不符合银行审批条件的报表指标进行调整。如高新技术企业,过去可以通过政府科技拨款、银行信贷和企业自筹融资,但现在政府拨款受限、企业自身行业风险较大且资产不符合银行抵押的要求,更难以满足上市要求获得直接融资,较为可行的方式只有获取银行短期流动贷款。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尚处于起步阶段,盈利状况并不理想,且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计算出的财务指标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未来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信息的反映,产生较好的绩效评价延后和价值被低估等问题,于是对资金的需求与现实经营状况的矛盾促使其寻找盈余管理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而经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具有某些灵活性,使得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总有一定的盈余管理权限,这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内在可行性。
银行对企业评级体中的定量指标共分为六个方面及多个具体指标,它们为衡量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经营现金短期偿债比率等指标;衡量信用状况的贷款质量、贷款付息等指标;衡量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经营与发展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等。为了适应银行对这些指标的硬性要求,企业可能采取多种手段管理盈余。
总体上看,盈余管理的方式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总体思路是调整或控制企业对外报告中的会计利润等资料数据。具体来看,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从调控销售量、销售价格方面着手控制现金。如突击降低售价,短期内剧烈扩充销售量,回收大量现金。
(2)采取订单生产的方式来控制存货的数量,从而调整流动资产数量。
(3)企业可通过延长信用期限,放松信用销售的条件,使企业的销售规模、销售收入迅速上升,使评级得分提高。
(4)采用直接转销法,推迟确认坏账损失。
(5)当年年底开出虚假销售发票,下年再以各种理由冲回。
(6)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如将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7)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将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
(8)延长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统计数据显示,约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中小企业在进行债权性融资的时候进行盈余管理,这类行为对其信用等级评价造成了至少一个等级的提升。例如在流动资产比率方面,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式,企业可以增加或减少应付账款及短期应付票据的数量,适当调整流动资产的数值。再如在销售收入增长率方面,企业也可通过销售数量的虚假增加来进行调整。而综合或单独运用上述方式更能直接调节企业利润额,使企业获得不错的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从企业盈余管理给债权融资带来的影响来说,盈余管理之后的财务报表与实际状况相差不会显著,表面看提升了企业融资效率,但调整后的会计信息难保真实性,在加大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尤其是企业债权融资中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如果银行不能有效识别,防范信贷风险,将会造成银行信贷资源的损失,影响信贷市场的正常发展。
防范中小企业债权融资盈余管理造成的信贷风险的根本方法,是构建高效、实用的风险防范机制。只有构建并实施了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银行才有可能将企业债权融资中因盈余管理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并有可能实现银企双赢目标。银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是健全的、包含信用调查、审批机制及贷后预警的长效机制。
为了减少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信贷风险,银行接受企业信贷申请之后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授信调查的原则是实地调查原则和双人调查原则。参与企业授信业务调查的人员包括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部负责人。授信业务调查必须坚持客户经理(信贷人员)和风险经理(或业务部负责人)二人调查制度,每两位客户经理共管一个客户。客户经理是授信调查主要责任人,负责受理授信申请,收集和整理授信数据,核实信息,撰写授信调查报告,明确个人授信建议,对授信资料和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做出基本判断。客户经理一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审核企业贷款申请,而不单纯依靠提交的财务报表(据前面研究分析得知,企业提供的报表较大比例是盈余管理后的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材料,要全面、整体的了解最近三至五年的财务报表,注意易出现盈余管理的数据或指标,同时去现场调查收集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现场,通过实地考查、与借款企业管理人员面谈等形式,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准、行业内地位及市场前景等第一手资料。客户经理汇总分析借款企业信息后,着重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从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还债能力,并重点关注和判断企业的借款原因、现金流量、还款能力。
风险经理对客户经理提交的授信调查报告进行风险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填写风险评价意见。风险经理为授信调查第二责任人,对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负责,对风险评价意见的客观性、公正性负责。
评审人员依托申请客户提交的资料、客户经理授信调查报告、风险经理风险评价报告等纸质材料和授信风险管理系统信息等软件材料进行授信审查,审查方式仍以非现场审查为主。授信审查程序包含授信申报数据的完整性、表面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申请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审查两项。前一项主要审查授信调查书面材料是否完整不缺失,签章是否清晰、完整;授信风险管理系统中信息录入是否完整、准确;各项申报材料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矛盾,申报材料内容有无明显不合理或不合规。后一项主要审查内容:一是银行过往授信情况。查阅授信申请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历史(尤其是最近一次)调查报告、评审报告、贷后检查报告和审批书,重点查阅原授信申报方案、终审意见、原审批条件落实情况,授信额度支用、还款、当前余额以及到期情况,参考贷后管理部门意见,调查评价授信申请人在银行的信用状况。二是授信申请人、授信项目的审查和评估。三是担保方式和担保能力审查。审查担保方式是否合法、有效;担保品权属是否合法,价值是否充足,变现能力是否较强。四是授信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审查。授信额度是否与企业还款现金流匹配;授信产品是否符合企业结算特;方式授信期限是否与企业经营周期匹配;授信用途是否合规、合理;综合收益是否覆盖风险。
对授信申请的风险评析及综合评审项目包括政策风险评审、行业及市场风险评审、经营及财务风险评审、担保方式的风险评审、操作风险评审、其它需说明的事项、对授信方案的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评审项目,评审经理给出评审报告。
可以看出银行对企业授信调查、审查、审批流程不仅要有完备的授信机构设置,而且要有严格的授信制度设计,这才能构成严密的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为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银行还必须加强还贷约束和贷后监督。首先应常规性结合突击性调阅企业财务报表,尽早利用这种易获取的信息识别“风险信号”,将贷后检查与风险提示紧密联系,及时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发生。如果企业财务状况信号突然发生变化,需引起高度重视。客户企业财务指标恶化的情形主要包括:一是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过低,当然注意判断高低时应区分行业差别;二是杠杆比率如负债比率过高,用短期债务偿还长期债务或代替长期资金使用;三是保障比率如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现金流不能覆盖应付利息;四是获利能力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大幅下降。其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客户回访与实地考察达到“售后服务式”的贷后跟踪管理。第三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及其它同业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和中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贷款资金使用去向和资金安全的监控力度,结合预警信号及时有效识别风险发生。
总而言之,申请债权融资的企业,出于顺利获取融资、保障企业发展的目的,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或超越制度的一定范围内,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商业银行为保障自身资金安全,提高有限的资金的利用效率,必须制定完善而严密的审核与监督制度,才能透过表象看实质,尽可能剔除干扰信息,找到最优质项目。
[1]谷长辉.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5).
[2]王亚平.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2005,(12).
[3]罗恩·彻诺.摩根财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