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宇飞 李爱国 崔康丽 孔令江(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体育的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使之能够更加地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出这些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生开始对台球、保龄球、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休闲的体育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中,这些项目还不多见,可见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没有和家庭、社区体育很好的结合,这也是导致学校体育内容在时代上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
体质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影响使得体育课程内容难以突破竞技体育的框架,这一方面造成课程内容存在着“难、旧、繁、偏”等状况;另一方面又造成课程结构比较单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学生刻苦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导致高校体育课程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求。
“三育”即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2.1.1、健康教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高校体育课程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通过体育和健康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1.2、素质教育:高校体育课程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不断创新、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
2.1.3、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起,激发学生好胜的天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通过体育教育、自我锻炼、参与竞争等手段,使学生能够掌握1-2项自己有浓厚兴趣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在校学生,所有的在校学生不论年级的高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技术水平、可控时间来选择参与不同的项目。有权免修、双修,也有权选择重修;及可以选择白天学习也可选择晚上练习。这样就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权、增强了体育课程的覆盖面、扩大了学生的社交圈,也有利于提高学校场馆的利用率,方便了学生选到自己喜欢感性趣的项目,也就更有益于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3.1、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并应不断地拓宽知识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训练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现代社会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推陈出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一名教师还应不断地更新、拓宽知识面,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加强教师业务的培训。体育教师的知识面是否丰富,深度、广度如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2.3.2、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教师都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的学术造诣高,治学严谨,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欢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并以自身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促成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以此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应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作为主旨,积极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体育健康需要”,结合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以及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虑,合理选择和开设相关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科学发展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使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终身体育相适应,形成最优化的合理配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
[2]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05.
[3]张凤玲.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及分析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