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口译教学中的隐形课时*

2012-08-15 00:43钱莉娜
外语与翻译 2012年2期
关键词:口译隐形第二课堂

钱莉娜

(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 合肥230061)

开发口译教学中的隐形课时*

钱莉娜

(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 合肥230061)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社会对于口译员的需求日趋增大,为此,许多高校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了口译课程。但是在口译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课时不足的矛盾十分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讨论一个有效的方法:开发口译教学中的隐形课时。

口译;口译教学;隐形课时

随着社会和市场对口译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口译教学与培训应声而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5月将口译课列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院系开设了英语口译课。相比较其它专业课程而言,口译课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专业研究和教学方面仍然有许多探索空间。口译教学在教师、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以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不足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集中分析阐述,并且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严重不足

口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双语转换工作,包含了各种技能,如短期记忆、口译笔记、公众演讲等。学生必须接受系统的学习和专题的强化训练之后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由于口译的实践性强,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双语互译练习,才可能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并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工作。“目标过高,课时不足,这是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矛盾,也是一个难以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矛盾,因为在一个翻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的社会中,为社会培养翻译人才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1]。根据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口译课通常在本科四年级,即第7和/或第8学期开设,周课时一般在2节左右,总课时仅为36-72课时。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对于技巧的介绍和讲解只能进行压缩;在课堂上给学生的训练和讲解时间也十分有限,如果学生人数比较多,那么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练习的机会就更少了。在这样浓缩的时间里进行口译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对于口译知识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远远没有达到能够熟练的运用口译技能的要求。

(二)课外自学效率低

口译训练的课堂时间不足,许多口译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和技能训练。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导致他们课外自学的动力和效果也不同。口译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这段时间学生们忙于过英语八级、考研、找工作等事宜,很少能把心思和时间花在口译的自我训练上。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所有人都把从事口译工作当做自己的最终目标,许多学生学习口译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或者是多一样技能,因此他们也不会在课外训练上投入太多。这样,原本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的“磁带练习”时间就得不到保障了,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规范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保障,学生的课外自学形同虚设。

二、在口译教学中开发“隐形课时”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增加课时和学生的训练时间,提高训练的效度。但是如果单纯的增加口译课的授课课时,就必须要压缩其它课程的课时,这样势必会造成课程安排协调方面的问题。那么怎样在保持原有课时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呢?经过思考及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开发“隐形课时”应用在口译教学中。

(一)纵向的隐性课时

纵向隐性课时指的是贯穿在其它课程或是专业讲座和比赛中的课时。这些课时其实平时就是存在的,如果能够好好开发利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相关课程中的训练与知识扩充。口译过程很复杂,运用的技能也很多。对于口译过程,Daniel Gile提出了能力负荷模式(Effort Model),他指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完成任务需要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 CI(Phase One)=L+N+M+C,第二阶段 CI(Phase Two)=Rem+Read+P[2]。也就是说,口译过程的第一阶段为聆听分析、记笔记、短期记忆和协调;第二阶段为短期记忆、读笔记和生成语言。对于译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仲伟合教授认为译员的知识结构为:KI=KL+EK+S(P+AP),即译员知识=双语知识+百科知识+技能(职业技能+艺术表达技能)[3]。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口译的技能不是单一的,牵涉到许多方面。如果所有的这些技能都放在口译课上训练,那么会需要大量的课时,这是不现实的。口译课属于高年级专业课程,但是其中运用的技巧并非全部都在口译课上首次训练。在这些技能中有一些是口译所特有的,例如短期记忆、笔记法等;还有一部分技巧属于语言能力,可以在其它课程中得到训练和强化,例如听力理解、语言表达、双语转化等。但是要做到利用好这些隐形课时,需要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时候进行整体规划,或者是教研室之间进行合作,在课程之间建立交叉体系,对于学生的各项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卞建华提出,可以开设或增加与口译课相关的课程课时数,如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公众演说、国际政治关系等,使口译课教学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4]。

口译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是聆听分析,第一步完成的不好,直接影响后面的口译步骤。一般来说,中国的学生听懂汉语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二语听力的难度较大。二语的听力理解技能是在早期的听力课中训练的,听译的技能建立在听力理解基础上。如果能够开发听力课中的隐形课时,利用好听力课中对于听力理解技能的训练,将其引导成为听译技能训练,那么今后的口译课训练将能够进行的更加顺利。生成语言的技巧可以在口语课上得到强化,有些学校开有演讲课,就更加满足了这一需求。在译员知识结构中,艺术表达这一技能也可以在口语课和演讲课中得到锻炼。百科知识则可以通过一些中文或时政课程得到提升。这样,口译中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其实已经在其它课程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和训练,教师只需要适当点拨和提升。在口译课堂上可以将更多的课时分配给口译专项技能,例如,口译笔记、短期记忆和协调等。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学生的综合技能已经在其它课程中得到较好的训练。因此这种隐形课时的开发需要得到相关课程的有效配合。

2、口译讲座与比赛。定期开展口译讲座,能够营造出一种专业学习的氛围,同时也是对口译教学的扩展和提升。主讲人既可以是本校的口译教师,也可以是外请的口译专家或译员。在口译讲座中,学生能够从更多角度了解口译的原理和技能,这对于课堂内容是一种巩固和补充。一般的讲座对于学生不做硬性要求,学生凭兴趣参与,普及率并不是特别高。如果要充分利用口译讲座,将其作为课时的补充,那就需要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将口译讲座和日常教学一样纳入考勤范围。另外,各种口译比赛也可以作为补充课时的渠道。在赛前,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宣传来提升口译比赛的号召力,并且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对于即将参赛的学生而言,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很好的强化训练;对于未参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和参赛同学的影响也会无形当中促进他们的口译学习。如果要更加充分的开发口译比赛中的隐形课时,教师可以将比赛现场当做观摩课堂,要求每位学生参加并且进行记录形成口译日志。比赛中选手的口译情况和赛场中出现的种种口译现象将成为很实际的学习案例。学生可以记录下观摩感受,并且进行案例分析。这样,口译比赛就不仅仅是参赛学生的现场,也可以成为所有口译学习者的观摩现场。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增加临场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可以节省下口译课中用于视频案例分析的时间,即从另一个角度延伸了口译课时。

(二)横向的隐形课时

横向的隐形课时指的是学生在课外的训练时间。这里的课外训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外自主学习。口译训练是非常枯燥和艰苦的,学生需要有很强的学习毅力和学习动机才能够坚持下去。如果完全放任学生自己训练,效果可能不尽人意。要想利用好课外这一充足的隐形课时,需要有系统性的计划和安排,并设立新的管理制度及监督体系。

1、开设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安排在已定课时外的时间进行,学生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中。第二课堂的运行需要做到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操作,这就要求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任务设置。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就安排好本学期的第二课堂计划,并设计好课堂中所要进行的内容。在每个班级可以挑选一到两名学生担任助教,主要负责第二课堂的运作。在第二课堂中尽量进行不需要教师参与的训练活动,所进行的口译任务以学生的自我训练为主,学生可以利用语音设备自己进行单句或段落口译训练,并进行录音;或者进行口译证书考试的模拟机考测试等。准备一个第二课堂记录册,由学生助教安排学生轮流对第二课堂的情况进行记录。另外,教师需要关注第二课堂的进度状况,每次课堂授课时留出十分钟时间进行第二课堂情况反馈。

第二课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是学生集中和有语音设备的教室。考虑到整体课程规划和教室的使用安排,第二课堂的开设时间与课堂授课的时间比例建议为1:2或1:1,即:每两周一次或每周一次。第二课堂是口译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有效的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扩充了口译训练的时长和内容。

2、布置口译日志。对于口译训练而言,仅仅靠第二课堂的课时补充,还是远远不够的。刘和平建议的课后小组训练和个人训练比例,即课上课下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2,即上课1小时,课后练习2小时[5]。除了利用第二课堂的隐形课时,还需要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进行口译训练。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里进行分散学习,不需要占用集体时间和专用教室,训练内容和强度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但是自主学习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就会变得散漫,没有计划性。口译日志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到监督作用,既可以用于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外训练,也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查和自我小结。在国际上的译员培训中,一般也会要求学员对自己的日常口译训练进行记录及定期总结反思,形成个人口译日志,通过这种方法督促学生的口译训练。

学生在口译日志中记录每次课外训练的时间、内容及感受。通过这些记录,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课外训练加以规范,更清晰的了解自己训练的进程和进步,从而提高训练的效度。对于口译讲座和口译大赛的观摩情况,也可以在口译日志中记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多参加专业类的学术讲座和比赛,并且对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教师可以对口译日志进行不定期抽查,将口译日志中的指定内容进行打分,算作期末考评的一部分。口译日志强化了课外自主训练时间,使之成为课堂训练的有效补充。

3、设立学生助教。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都在40人以上,最少的也在30人以上。这样本来就很紧缺的周课时再按照人均算就更少了,教师能够给予每位学生的指导、反馈和监督时间非常有限。设立学生助教,安排他们合理分担部分工作,帮助教师节约一些时间,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就是对于课时的无形扩充。每个班级设置一到两名学生助教,人选可由学生自荐产生,也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担任口译助教的学生需要对口译有浓厚兴趣,并且擅于做组织管理工作。助教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第二课堂,协助教师安排第二课堂的内容,并给予一定的反馈。同时,助教也可以帮助教师抽查口译日志,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抽查面,增加监督的力度。

三、结语

口译教学和训练时间不足是一个突出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提出的开发隐形课时的方案,这一矛盾能够得到基本解决。笔者已经将隐形课时运用于英语本科口译教学中,实践证明,隐形课时的应用能够缓解口译课时紧张的问题,并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口译课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学效度。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Benjamins,1995.

[3]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4]卞建华.探讨新世纪的口译教学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翻译,2004,(5):37 -39.

2012-02-24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00853)

钱莉娜(1979-),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口译隐形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0感无暇” 隐形妆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