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碰撞*
——探究文化导入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 00:43
外语与翻译 2012年2期
关键词:德语文化背景交际

李 静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2)

语言与文化的碰撞*
——探究文化导入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 静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2)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德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德两种文化的碰撞,审慎的对待其不同之处,理解中德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是进行大学德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联入手,着重分析了大学德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意义以及文化导入对德语教学的影响。

德语教学;语言;文化导入;碰撞

语言从来是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所以如果不了解文化,只知道词汇和语法,并不能算真的学会了语言。语言与文化只有在相互碰撞中才能激起学习兴趣的火花。现代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家弗斯Firth,John Rupert在语言学上就提出重要见解,“要根据言语背景和上下文来寻求意义”,他坚持谈语言不能不谈人生和文化,分析语言不能撇开意义。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系。每个语系包括有数量不等的语种。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下日耳曼语族中的西日耳曼语支,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一些地区和其他靠近德国的小部分地区,很多文化特征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生活方式的迥异,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的民族性。日耳曼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德语,而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中文,所以中国人在以德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上应该注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大学德语教学中也要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规范、提高德语教学。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2009年7月制定了《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大学德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德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德语进行交际,完成各种任务,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其积极参加中德交流的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设计大学德语课程应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德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学不应只是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也是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认识本土文化和目标外语文化—德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和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和语法错误会严重影响语言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大学德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我国目前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中德之间贸易增势强劲,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大学德语教学应顺应新时期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德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德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授语言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一点上看,把德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更合适。文化导入和语言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无论哪个方面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目的语,两者的碰撞才能带来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从而促进大学德语教学。

二、文化导入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德语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活动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枯燥的外语基本功的训练时远远不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而文化导入在提供良好学习氛围方面功不可没。如教学中讲到基督降临节(Advent),啤酒节(Oktoberfest)等典型德国节日时,要注重文化含义和传统,有意识的介绍节日的由来,风俗等。学生一般对文化所涉及到的内容都特别感兴趣。学生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的同时,可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德语文化。以《新编大学德语》第二册第九课为例:其中的几个节日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基督降临节Advent大部分学生对其不太了解。是自圣诞节前的四个星期的星期日起,至圣诞节止,这段时期是为迎接耶稣的诞生和他将来的复活。在降临节期间,人们要预备好自己心灵,以等候欢迎耶稣诞生,因此这个节期十分重要。第一个印制的降临节日历是在德国汉堡,时间可追溯到1902或1903年。这在教学中如能布置课下作业和课堂交流,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兴趣倍增。

(二)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和语言一样,是有共通性的。人类的思维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也是大同小异,标准是基本统一的。比如德国文学大家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看来,依然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通过德语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欣赏大音乐家贝多芬、舒曼的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的欣赏水平。

三、文化导入对德语教学的影响

文化导入,指的是文化因素的导入。外语研究学者Schumann提出文化适应模式,将社会文化因素视为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认为第二外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融合程度决定着二语习得的成败。他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一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外语还是不同文化系统沟通融合的过程,是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语言方式的碰撞、理解、吸收和融合的过程”。

在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用母语的语言思维和习惯方式,往往会给交际对象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导入文化背景,将德国的文化社会习俗道德观念考虑在内,才能完整的表达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比如:中国人认为龙是吉祥的动物,是皇权和能力的象征,而德国人认为龙是个怪物,是邪恶的化身,所以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Nachwuchs des Drachen),德国人最初是不能理解的,好比跟中国人打比方说是蛇的后代一样。再如:在中国,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传统文化因素中尊老的具体体现,老人身体孱弱,禁不起颠簸和刹车转弯,身子骨也没那么硬朗,如果没有个座位,自然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危险。所以让座被认为老人天然就应该得到的尊重,这种尊重应当体现在坐车的待遇上。但是在德国,一般不提倡给老人让座,日耳曼民族是一个要强的民族,强调平等。你让了座,人家会觉得这是在侮辱他,认为他已经老了,身体衰弱,不能再为社会做事了。忽视德语文化的民族特征和思维特点,会在交际中发生干扰,降低了交际互动的能力。

文化导入还要考虑到语言本身的特点。在德语教学中语法结构也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德语句子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结构,以动词为中心控制句子的各成分。举一个笑话为例,在俾斯麦还是全欧最了不起的人物的时候,一位来柏林探亲访友的美国妇女无论如何要听一听这位首相讲话。她搞到了两张帝国议会大厦旁听席的入场券,又请了位翻译。他们运气不错,到场不久俾斯麦就加入了有关辩论。这位妇女紧挨在翻译跟前,生怕漏掉任何一句译文。可是虽然有名的铁血宰相以十分着重的语气说了许久,译员却一言不发。这位妇女碰碰他,他仍然毫无反应。妇女忍不住了:“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呀?”—“请耐心点,夫人”译员答道,“我正在等他说出动词呢!”凡是了解德语语法习惯的人看了这则笑话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可是如果是一位不懂得德语语言特点,也不知道德语和中文语言文化差异的读者看到这里,是不能明白这则笑话的笑点的。这就是说,语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上下文意义关联之外,常常还存在着另一种更深意义上的关联,即表面意义与一种文化背景知识紧紧发生关联。当你不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时,尽管你懂得每个字的意思,却仍然弄不明白文章的深层含义。这则笑话的点睛之笔就在最后一句话“我在等他说出动词呢!”因为德语语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框型结构,在有两个以上动词组成的复合谓语时,关键的动词都放在句子的末尾,其它的一切成分都扔进这个框子里。这便苦了那个译员,因为动词不出来,就无法知道整个句子的含义。只有了解上述语言知识背景才能形象的想出这个尴尬的场景。

文化知识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地理上的、文学上的、艺术上的、各门专业学科上的、生活习俗上的,还包括社会生活方面的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背景知识。

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除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区别在德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外,共通的因素也同样占据一席之地。例如一位年轻女士跟同伴聊天,提到:“Tante Rosa kommt mir zu Besuch.”这里并不是指这位姨妈来看我,而是指女孩子在例假。中国文化有时候也会这么说,“大姨妈来了,”虽然德国和中国相隔万里的,女孩子却也有类似的说法。甚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外语和母语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教学中文化导入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对文化的准确把握,才能使学生对外语学习有更深刻的理解。如人们看到“mit einem Bein(od.Fu)im Grabe stehen”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语的成语“入土半截”。虽然德语和汉语的基本意思都是指人不久于人世,但是二者侧重点不同。“mit einem Bein(od.Fu)im Grabe stehen”指的是:in Todesgefahr sein;so krank sein,da man wenig Hoffnung auf Genesen hat.而汉语的“入土半截”强调的是人的生命历程已快要走完,已经进入晚年,也是指时日无多,可是并不是指生命已岌岌可危,病入膏肓。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德语的学习,挖掘出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财富。

四、结语

总之,在大学德语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词汇语法,篇章理解之外,我们更应该集中注意力在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历史背景等,切实加强文化教学,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因为把文化融入教学,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于消除德语学习者与汉语集团之间存在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融入文化的内容,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完整,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功的同时,深入了解德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与本民族文化有共通、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而且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倡跨文化意识,强调文化导入,在语言理解与文化引导的碰撞中求协同,才符合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使之获得进一步的文化知识,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

[1]Larsen-Freeman,D.An Introduc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桂乾元.德语学习背景知识——德国面面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罗琳.文化背景下的德语教学思考[J].成功(教育),2010,(4).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王艳民.交际性原则与德语基础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

[6]吴华英,李菊芬.跨文化交际教学法与基础德语阅读课教学[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6).

[7]张建琪.德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张艳芳.德语教学中的中德文化差异之比较[J].考试周刊,2011,(46).

2012-04-23

李静(1979-),女,陕西宝鸡人,讲师。

猜你喜欢
德语文化背景交际
情景交际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