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慧芳,孙秀明,任 燕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莱阳 265200)
中职学校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初探
罗慧芳,孙秀明,任 燕
(莱阳卫生学校,山东 莱阳 265200)
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之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中职学校班主任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中考落榜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中考失败、心灵受到创伤,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态度差、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再加上青春期伴随的自卑、焦虑、冷漠、对抗等非正常心理的影响,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高、任务重、难度大。如何真正做到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实用型人才。笔者从班主任工作着手,本着突出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积极探索、创新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的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定群体,所以,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等的重要保证。因而班主任必须从学生进校的那一天起,常抓不懈,对学生进行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方位教育。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忽视和代替的,必须突出其特殊性。
这个特殊性还必须体现在以物质和精神鼓励为主的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从“荣誉感、权威感、优越感”3个方面入手:(1)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宣传工作中,树立以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充分肯定班主任队伍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营造校园氛围,消除班主任工作的职业倦怠感,强化班主任工作的荣誉感。(2)学校应在明确班主任责任的同时,赋予其最大化的决策权,在学生奖惩,助学金评定以及毕业生的实习、就业等方面采取班主任一票否决制,通过制度管理,确保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权威性。(3)采取“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制度,拉大班主任与非班主任的收入差距,对优秀班主任在职称评定、职称晋升等环节给予量化积分考虑,以增强班主任岗位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2.1 完善聘任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思路和学校决策的直接贯彻者和操作者,班主任配备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成败。新学期开学前学校应该反复斟酌,周密考虑,精挑细选班主任,同时应该大胆任用年轻教师、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年轻班主任的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精神,会给学生带来新面貌、新气象。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又使得班主任队伍后继有人。
2.2 建立班主任常规工作制度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中不乏叛逆的学生,所以要想教好,就必须先管好。班主任工作是非常烦琐细致的,针对这一点应该制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常规,明确班主任在各个时段的工作任务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等,进而督导班主任明确中职学校班级建设的阶段目标和总体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突发行为事件,学校还应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以指导班主任更快捷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贯彻德育目标,提高教育实效。
2.3 为班主任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寻找积极的学习渠道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职学校班主任的重要性以及班主任作为精神领袖对学生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必须及时充电,充分利用好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执教与管理能力。
2.3.1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严以律己。所以教师应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来正身明纪,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我们要求把班主任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要求上来,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把学校办好,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班级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时时刻刻起到表率作用。
2.3.2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班主任知识更新的重要性,不断进行智力投资,应该为班主任征订《班主任之友》等杂志,并利用暑假机会,派班主任参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
2.3.3 加强“传帮带”的作用 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开展德育工作专题研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少共进。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每月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就学生可能出现的德育问题交换意见,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后努力实践。要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以老班主任的高尚师德及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来感染年轻班主任,用年轻班主任开拓进取的精神来激发老班主任,促使老少共进。
为了克服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规范管理班主任工作,认真落实班主任工作职责,应该建立《班主任工作考核奖励条例》等一整套的规章制
度,并依照规章制度加强考核管理。对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的两套思路:一是根据学校记载,对班主任的跟踪管理由学管部门定期检查,奖惩视其德育管理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而定。二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质化、量化打分,通过考核学生间接考核班主任。
G630
A
1671-1246(2012)10-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