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玫
中国汉字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意形神似,演绎得淋漓尽致。古人在书写汉字时都离不开文房四宝,先用墨块加水在砚台里磨出浓浓的墨汁,再用毛笔沾墨写出飘逸潇洒的汉字。但是这样磨墨很是浪费时间,人们发明了磨墨机代替人工磨墨,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劳力。
当您一踏进黑龙江省博物馆邓散木艺术陈列馆时,就会为邓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所震撼,在欣赏邓先生的艺术作品时,会发现一台写字工具正默默地站在角落里,它就是伴随了邓先生后半生的磨墨机。
磨墨机为铁制,是20世纪30年代邓先生设计并请友人加工而成的一台手动磨墨机,它高37、长45、宽25厘米。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手摇支架和夹墨器,中部是一个墨盘,下部则是一个木制的底座,底座又与支架连在一起,靠手摇带动墨块旋转研磨墨汁。摇动手柄,手柄会带动两个齿轮转动,上齿轮与手柄相连,下齿轮与边的丝杠相连,丝杠则带动夹墨器转动,夹墨器成“十”字形,“十”字形的每一方凸起都有一个可松紧的卡头,卡头中间各有一顶丝,顶丝逆时针旋转时可松开卡槽,这时放入墨块,再将顶丝顺时针旋转,收紧卡槽,夹紧墨块。夹墨器可同时带动四块墨块旋转,与下面的墨盘相互摩擦产生墨汁。供邓先生写字之用,这样方便又省力、省时。这台磨墨机记录了邓先生的艺术历程。
邓散木1898年生于上海,原名邓铁,11岁便入华童公学就读,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秀,中考曾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名。可是好景不长,一天,在一堂英文课上,英籍教员因不相信邓铁能用英文写出那么好的文章,面对强硬不肯“认错”的邓铁,愤怒的老师兽眼横睁,打了邓铁一记耳光。这引起了邓铁强烈的抗议,一时轰动了整个公学。邓铁不堪忍受侮辱,一气之下,将所有的洋文书本撕得粉碎,从而辞学回家。从此开始了自学的艺术旅程,他自学古典文学、书法、篆刻,最初连执笔、运笔都不明白。后来得到韩不同老师的启蒙,韩不同曾是江苏常熟一带小有名气的文武双全的“小秀才”。韩老师在教习邓铁书法的同时,也教他功夫。这就是邓先生后来能用刻刀刻动坚硬的玉石、玛瑙、象牙等材质的缘故。据说,他可以空手捏碎核桃。韩不同老师去世之后,邓先生又曾拜萧蜕 (退庵)、赵石 (古泥)为师,学习书法、篆刻,学业突飞猛进。19岁时,其在李肃之老先生的保荐下进了上海会审公廨 (法院)就职,成了公廨里的第一“快手”。25岁任市场公报编辑,28岁便筹办了南离公学并任校长,34岁举办了个展。在20世纪30~40年代,其先后在上海举办过个展及师生合展12次,当时被报纸赞誉为“北齐南邓”。
邓先生30年代的作品全借这台磨墨机研磨出来的墨汁。当年,邓先生每早起磨墨,要用磨墨机磨一大墨海,以备一天书写之用。他的书法和篆刻得到了章士钊、徐悲鸿等名家的赞赏与好评。50年代进北京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钢笔字帖的出版与简化汉字的工作,为中国汉字的简化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被选为人民代表,一心一意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晚年邓先生因得了足疾,不得不截去一足,因此号一足、夔。在截肢后,他又独辟溪径,创作出了草篆、草隶等风格高古的不朽之作。
1963年,为中国书法篆刻艺术耗尽了心血的邓散木先生患上了胃癌,与世长辞。他的逝去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痛失了一位中国书刻艺术巨人。但他那坚毅的精神,刻苦奋斗的韧劲却永远激励着我们,这台磨墨机与我们共同见证了他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