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颖
( 铜仁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现今中国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众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偏向于适应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它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不能直接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所以,在新兴学科大量涌现的当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生存面临许多困境。一般来说,古代文学教学由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组成。如何在不断压缩的有限课时内,更好地完成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使之能够适应当今教育形式,是每一位从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文学事实、文学规律以及重要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的知识性的讲授,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以古人古风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更要求教师在“德教”、“智教”之外,重视“能教”。所谓“能教”,是指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与学科相关的各项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朗读背诵能力;二是鉴赏分析能力;三是学科论文写作能力;四是古体诗文创作能力。这四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古代文学教学技能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它们既相互促进又不可分割。只有使学生四种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才可以说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能教”完成了。
众所周知,古代经典诗文作品都是同时具有文学美与音乐美的作品。在音韵铿锵的朗诵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音乐美,通过或强或弱,或缓或急的节奏,也可以感知作品或激越或低回或缠绵或婉约的情感,由此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随作者的喜怒而哀乐。正如清代桐城派大家刘大櫆所说:“歌而咏之,神气出也。”[1]又如姚鼐所说,学文也好,学诗词也好绝对不能“默看”,“必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2]可见,朗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文词曲有着较为重要的辅助作用。背诵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传统方式,宋代大儒朱熹谈读书之法时就提出,读一本书要熟读到好像书中的话是自己说出来的一样,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近现代大家们大多依靠背诵典籍打下良好基础,“钱穆九岁就熟背‘三国’、‘四书’、《朱子章句集》;辜鸣铭背下三十七部《莎士比亚》,章太炎烂熟群经,黄侃北大背诵、讲解《文选》形成‘黄调’……”[3]。不仅如此,他们也要求学生能够背诵。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教授“古今诗选”时,“用《古诗源》作选本,要求学生逐篇背诵,并在课堂上默写。”[4]吴小如先生随俞平伯先生学到的经验是“想搞通某一篇作品时,便首先把它记熟,使之寝馈在念……”[5]从大师们的学习与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对朗读、背诵能力的培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是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然而就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此种能力其实较为低下。他们对朗读、背诵缺乏热情与主动,认为读和背是极其无聊而浪费时间的事情。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在考试之前对教师课堂上所划定的有限篇目进行机械性的阅读背诵。考试过后,能够记起的古典名篇寥寥无几。针对这些现象,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讲解诗文词时,或是自己进行朗诵、吟诵,或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朗诵,又或是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朗诵,激起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尽快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使他们认识到朗诵是件非常有意思而且有助于古代文学学习的事情。此种方法虽好,但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允许节节课如此,只能偶尔为之。背诵能力更需要学生的自觉自愿,教师只能偶尔抽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因此,除此之外,可以引入其他的能促进学生朗读背诵能力的方式。例如铜仁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就采用了“诗词进课堂”的活动方式,每学年在各年级各班级之间举行“诗词竞赛”。通过诗词朗诵、诗词背诵、诗词常识、诗词接龙、诗词演唱等形式对学生在古代文学课堂上无法顾及的朗读背诵能力进行培养,这对于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与朗读、背诵能力相比,鉴赏分析能力培养的难度又加深一层。因为朗读、背诵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求不是非常严格,只要师生肯花时间、精力,朗读、背诵能力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鉴赏分析能力则不然,学生只有在自身的长期学习积累、教师的长期熏陶之下才会有成效。而鉴赏分析能力又是古代文学技能训练的重中之重。古代文学学到了什么水平,并不只是看你了解了多少文学常识,记住了多少经典作品,理解了多少文学现象,还要看你是否学会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是否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品评、分析作品,体会作者的用意、情感以及作品的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上去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也就算较好地完成了。
从对教学过程的长期观察来看,学生此种能力的培养要达到理想的状态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且不说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好地赏析经典作品中的意境,透视作品中的社会文化意蕴,就连章句解读以及作品情感体悟他们都很难做到。以古典诗词中的章句解读为例。章句的解读起码应该包含四个部分:训诂字词、破译典故、解读语法变异、把握诗行跳跃。其中,对字词的读解应该是最基础也是最易于掌握的,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许多熟悉的诗题学生解读不清,如《上邪》(汉乐府民歌诗题)的“邪”字,学生不知道应读“yé”,而不读“xié”,是语气词“啊”的意思;《和郭主簿》(陶渊明诗题)中“和”不读hé,而读hè,是唱和之意;《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诗题)中“去、来、兮”皆为语气词,无实在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诗句也同样如此,“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中的“民”,当“人”讲,学生却误解为“人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中的“床”,是指古代的“坐具”,学生却认为是现在的睡具。“洞房昨夜停红烛”(朱庆余《献张水部》)中的“停”作“点燃”解,学生却以为是“熄灭”。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接触过少,对诗文中的典故更是一知半解,对于语法变异、诗行跳跃就更无法全面去把握与体会。试想连章句都解不透,要如何进行作品情感与意境方面的体悟,更遑论鉴赏与分析了。故而,教师除了常在课堂上对经典作品进行示范鉴赏、评析外,还需教给学生一些作品鉴赏分析的思维方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如为了快速进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世界,可以采用想象的方法。学生按照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去联想,再现诗中场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诗中意象,让诗中的情意影响自己的情感,双向互动之后,学生既能体会诗中情意,而诗中情意又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培养。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运用整体思维、多向思维、模糊思维、创造思维、对比思维等思维方式去鉴赏分析作品,由此而使其鉴赏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当然鼓励学生常翻工具书,常看文化、历史以及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还可以举行一些与诗词鉴赏相关的活动,如前所提及的“诗词竞赛”中有一个环节就可以是对诗词鉴赏能力的考察。通过课内课外学生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使得学生鉴赏分析技能得到提升,也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
许多人可能认为论文写作能力并不属于古代文学“能教”的范畴。实际上并非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必须做毕业论文,所以培养中文系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是有必要的。当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都有培养学生此项能力的必要,并不只是古代文学学科如此。每届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存在问题较多。虽然这与学生本身能力有关,但也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此项能力的培养。前面说过,古代文学教学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师忙于知识的传授,布置的作业是知识性的,每学期考试的形式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偶尔以论文写作作为考试,也一般不会在写作之前讲解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论文的写作。同时,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写作》课,但论文写作却不在教师的教学范围之列。到最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不理想,连最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都不能遵守,更别说所选论题是否合适,所作论证是否严密了。如此一来,当然是学生泄气、教师失望。
故而在本科二年级以及三年级期末就应给学生布置学期论文。在二年级课程结束时,可以由学科内专门教师开设讲座,教学生如何进行古代文学学科论文的写作。就选题命题而言,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要有一定基础,对于所选的选题有了解、有兴趣、有心得,平时阅读过程中有所准备。二要大小合适,量力而行。不能选那种面太大、太深奥,不能选择自己把握不准、难以驾驭的论题。如有些学生以《论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为题,显然选题过大,作为学生无法把握,可以缩小到选某一类意象或某一诗人诗中的某一意象进行研究。另外选题还要有一定新意,或是新题新作,或是老题新作。再次,命题要准确、明确、精炼,不能含糊、晦涩、啰嗦。选题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理清论题从古到今的研究状况,找出突破口(即人家没谈的,谈得少的,或是谈得不对的),围绕突破口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厘清研究状况,一旦有心得体会之后,就要拟出写作提纲。提纲要注意标清大小纲目、论点论据、主次详略。然后依据提纲开始写作。写作过程中如发现提纲有不妥之处应及时调整。每一部分写作要中心集中,论点论据要力求科学、稳妥,要符合作家、作品的实际,不要离开文本,主观臆测,要做到言之成理、有说服力。另外还要注意语言及格式问题。论文语言有其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点,要准确、精炼、通畅、简洁,不宜太俗太白。格式也要规范,符合论文写作的要求。给学生讲清楚如何进行论文的写作之后,三年级开学时将学生所写论文收齐,由教研室老师分别进行指导修改。如此,在三年级末,再进行一次学年论文的写作。经过两次集中的训练之后,学生就知道了写作论文是怎么一回事,对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也就能够体会了。唯有如此,待到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时,学生才会胸有成竹,而不会手忙脚乱。同时,通过几次集中的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也会加深,对学科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也就成为了古代文学“智教”的有益补充。
古诗文的创作能力可以说是古代文学“能教”最高层次的体现。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能朗读、背诵作品,自觉理解古代作家诗文写作的意图,赏析古代诗文的特色与美感,更要能够进行古代诗文创作。上文提到的吴小如先生谈自己教中国文学史的经验时说:“如果自己不会写文言文和作旧体诗,上课给学生讲古代诗文是搔不到痒处的。”[6]教学也应如此,学生学习更应如此。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谈自己在中学时学做古文的经历说:“读品大半选自《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钞》。各种体裁我大半都试作过。那时我的摹仿性很强,学欧阳修、归有光有时居然学得很像。”[7]不过大道理学生可能都明白,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笔者通过对铜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两个班级共一百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文创作有四种态度。第一是回避,大多数学生从未尝试过。他们觉得古诗文创作难度大,无法把握诗歌平仄、押韵、对仗、典故、炼字等方面的要求;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这个能力,灵感来了,想写一首诗,提起笔却又写不出来,头脑一片空白;觉得在生活中使用的都是白话文,与古诗词的接触都是在课堂和少量的阅读作品中,缺乏古诗词创作的基础,创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第二是希望尝试。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如认为要丰富自己的文学功底,广泛阅读古诗文,积累一些优美的词汇和经典的诗句,厚积薄发,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有些学生打算买唐诗、宋词方面的书籍,坚持每天朗读、背诵,希望通过长时间的坚持,自己可以试着作些古诗词。有的更希望能够掌握和分析经典作品的写作方法,学会炼字、对仗、互文、对偶等相关知识,希望老师在必要时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创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加以鼓励。第三是尝试过却又放弃了。原因是觉得自己写的诗歌根本没有诗味,登不了大雅之堂,完全是劣作。第四是认为必须创作且在实践。这样的学生很少,他们认为古诗文的创作是古代文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还认为作些小诗,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实践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的学生在感觉心中郁闷或哀伤时,便会拿出纸笔写几行小诗,虽然创作出的诗歌也许不是很美,但却可以说自己能够创作了。
针对以上四种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对古诗文进行鉴赏时,就必须要教学生一些诗词格律以及古诗词创作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古诗词写作不陌生,让他们有尝试的欲望。在学生尝试写作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该纠正的要纠正,该修改的要修改,该鼓励的要鼓励,使学生在尝试之后树立继续写作的信念。如此不断练习,不断学习,学生的古诗文创作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下面录几首学生的习作:
夏日
西山日落月如灯,浅草虫鸣尽可闻。
姊弟追萤萤乱舞,惹出一夜闹蛙声。
林中雨寂
雨后空山静,唯余落水声。
池荷嫌露重,径菊喜霜轻。
群鸟争芳艳,孤鸦觅伴行。
人闲花未落,望远日逐清。
练字小感
一横一竖手中游,一撇一捺笔锋走。
龙飞凤舞岂一日,云行水流静中求。
以上这些小诗,基本都符合诗歌格律的要求,并且诗中有自己情感的表露。虽然有些句子有为依照格律、平仄刻意用词而使诗意不尽通畅的痕迹,但毕竟学生们作出了尝试,值得鼓励和赞赏。
综上,古代文学教学不仅承担着“德教”和“智教”即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任务,还承担着“能教”即能力训练的任务。“能教”中涉及到的四个方面:朗读背诵能力、鉴赏分析能力、学科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古体诗文创作能力,构成了古代文学“能教”的主体。只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贯穿这四方面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推进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
[1]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 (清)姚鼐.姚惜抱尺牍[M].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
[3] 薛梅著.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10,(8).
[4] 邓宇英.近现代学者古代文学教学风格刍议[J].重庆社会科学,2005,(9).
[5] 王力,朱光潜.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6] 吴小如.我怎样教中国文学史[J].文史知识,1998,(10).
[7]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