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漫谈——发声训练中的几个问题

2012-08-15 00:49常京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母音声门吸气

常京霞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030012)

声乐教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培养出的歌唱者质量的优劣为标准的。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以便形成一种自觉掌握歌唱规律的能力。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才能更好地在歌唱中表达思想感情,同时歌唱技巧得到自如的运用。由此可以看出,声乐教学在歌唱艺术园地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声乐观点、教学传统、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歌唱的正确姿势

前苏联声乐家捷米采娃说得好:“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歌唱发声时,只有身体保持正确的姿势,才能获得深呼吸的有力支持。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同身体的姿势有很大关系。经过多年的声乐教学探讨,笔者认为最佳的歌唱姿势是:身体保持自然的站立,双脚前后略微分开,与肩同宽,身体的重心放在前脚上。两肩放松并且打开、胸部自然挺起,小腹微收,双肩自然下垂。在演唱时全身心要保持自然放松、积极向上,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之中。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建立良好声音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歌唱的呼吸训练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时相同,有时截然不同。

平常的呼吸纯为天然动作,而歌唱的呼吸则是高度技术性的、后天训练的结果。意大利传统声乐教学,十分注重呼吸。他们认为,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这也是“美声唱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意大利人甚至宣称:“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我国的声乐艺术大师沈湘教授也曾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由此可见,正确的呼吸在歌唱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锁骨呼吸、腹式呼吸、横隔膜——腹式呼吸等等。经过多年的声乐教学,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方法更为科学。横膈膜——腹式呼吸法的活动范围较大,可扩展性也较强,能够为歌唱必须具备的深呼吸支持提供可靠的基础。歌唱的呼吸方法,首先要注意吸气:用鼻孔和上下齿之间的缝隙同时吸气,切忌张大口猛吸。在吸气的过程中,要注意吸得快、深,吸得柔而轻,动作自然敏捷,让人听不到明显的声息。可通过以下的练习获得正确的吸气:闻花式吸气,练习时通过意念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入小腹,边吸小腹边往外膨胀,这一切是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进行的。小腹鼓则为吸气,小腹收则为呼气。刚开始训练时会感到不太习惯,但久而久之,随着歌唱训练的循序渐进,这种吸气方式即成为自然;打哈欠练习,在吸气时体会人犯困不由自主打哈欠时气息回流、气息倒灌的感觉,此时的呼吸器官腔体充分打开,进行下意识的深呼吸运动,吸入的气息深而且稳。

其次,在呼气的过程中,用腹部肌肉的张力和横隔膜来控制住呼气,与此同时,吸气时的状态在声音延长的过程中依然要保持,使气息慢慢的、均匀平稳而且舒畅地呼出。要做到这一点,控制呼吸的两组肌肉群必须相互对抗。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不能把呼吸肌肉群控制得太死、过于僵硬,必须保持肌组的弹性。在歌唱的基础训练时,必须要依靠横隔膜的支持和腹部肌肉的控制。这种控制,就如同平衡木运动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呼吸用横膈膜和腹肌来控制,身体的重心也必须保持在腰部、腹部上,重心把握住了,各部分的力量也就得到了平衡。其实,在呼吸练习中,横膈膜和腹肌的控制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对相关的呼吸肌肉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为更加完整地演绎歌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

歌唱的发声技巧必须依据身体内部的生理机能的功用而加以训练。许多著名声乐教育家在教学训练中都一致认为,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是歌唱训练教学中的要点之一。这里提到的中声区就是指没有专门训练就能获得的自然音的范围:如女高音f1-c2,男高音f—c1,女中音d1—a1,男中音d—a,女低音c1—g1,男低音B—#f,中声区的练习从这些音上开始做,对发声器官不会有损伤的危险。逐步锻炼呼吸肌肉和声带肌体的负担能力,是建立良好中声区的前提条件。

在建立中声区的训练中,教师要有耐心,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许多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正确的歌唱方法与感觉都是建立在中声区稳定良好的基础之上的,声音尚未得到足够的发展,中声区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声区还不统一之前,就不应该先学习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曲目,这时如果唱歌剧,就很不适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在每次上课时,笔者都有意地加强对学生的中声区的训练,发声一定不能躲声带,哪怕声音位置靠前些,唱得“白”一些,也不能不用声带,保证声带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发声。母音“u”和“a”笔者认为比较适合声乐基础的教学。“u”母音比较圆,容易集中演唱,是其他母音不能替代的,它能有效地稳定声音,为声音的上下通畅奠定基础。“a”母音属于开口音,演唱时嘴唇张开,舌根放平,舌面呈凹槽状,舌尖抵住下齿龈,用哼唱的感觉开放地唱出“a”母音,这样出的音色,一定是集中明亮的并且高位置的声音,这也是在训练中声区时最终所要达到的声音。切记不要让学生大声硬唱,必须音量适度、强度适中,把学生的审美引导到追求声音的松弛和圆润上来,认识到要以松弛圆润为美。换句话说,既要重视中声区,打好中声区的基础,同时又不能把中声区唱得过宽、过重、过大,否则会阻碍以后音区的扩展。

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两种关于起音的提法:硬起首和软起首。所谓硬起首,就是在声门闭合之后再发音,声门是依靠气息的压力而冲开,气和声音随之发出;软起首,则恰恰相反,是在发声过程的瞬间声门闭合,它不在起音之前,这种起音方式会造成未出声而气息就漏掉了一部分。显然,硬起首的方法在歌唱中较为常见。

很多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误解“硬”的含义,不是说声音要硬,而是指气息把闭合好的声门冲开,使声带振动而发声的起音方法。实际上,这就是加尔西亚

四、声音的起音练习

倡导的“声门冲击”起音法。“声门冲击”方法是一种自然机能活动,歌唱者只需要用意志去控制发声器官。在日常语言中,我们的母音就是通过这种下意识的本能活动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声门的闭合是一种自然机能,只是在讲话中,这种机能运动是间歇性的,匀速地控制着声门的打开和关闭。在学唱的初期阶段,正确的起音概念就要让学生建立起来。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练习,如进行跳音练习或延长音的练习。实践证明,母音“a”对声音的形成更加有效。总之,要想更完整、更牢靠地运用声带,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起音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技艺性非常强的课程。必须持之以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决不是短期内就可以速成的。学无止境,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同样是没有止境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刻苦钻研,从各方面丰富和充实自己,为教育事业更好地添砖加瓦。论文谈到的一些教学观点,仅属于打地基的工程,望对声乐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1]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4.

[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母音声门吸气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的相关因素
支撑喉镜声门区暴露困难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尴尬的打嗝
声乐演唱高音机能变形的必要性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没事多练壮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