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驰功,翟虎翔
(1.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2.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张元驰功1,翟虎翔2
(1.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2.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太极拳“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哲理”的桥接部分进行论述,指出“太极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以及“大众在练习太极拳时根据哲理的启示所应该重点认识到的地方”,并在此结论上提出“太极拳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的观点。
太极拳;拳理;哲理;儒学;道学;思想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得最为紧密,其理论主要借鉴于儒家和道家,并融合古代导引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等。例如,太极拳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中庸、和谐、仁义等,道家的无为、养生、静虚等。据此,太极拳所蕴含的众多哲学思想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例如“功防、虚实、动静”等,便是阴阳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等,便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大众在太极拳实践中,如果能通过拳术来感受传统哲学的奥妙所在,不仅能加速提高自身的太极拳水平,而且也能在有意或无意间将传统哲理作用于生活实践。
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思想派别,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要观点是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而“依乎天理、道法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等既是道家对“道”的描述,也是道家据此对世人的要求,更是道家对成道之人的形象描述。
太极拳理首先要求习练者要自然放松,是提醒习武者要通过对“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强制模仿来逐渐达到较高的境界,以至于自己练习太极拳日久能自然排除或包容外界的影响,做到内心安静、精神集中到运动中,即以一念代万念;其次,太极拳理中所述的“松柔、动作圆活轻灵”,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外在肢体的运动节奏要符合内心的精神波动,即“以意导体”,从而逐渐随心境达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全身肌肉放松、骨骼犹如节节松开、不顶不抗、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外在运动特征,强调习武者要顺遂自己个性、性情等心理特征来习练太极拳,并据此掌握太极拳运动的节奏快慢,即要求习武者在习练太极拳时速度不能千篇一律,这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一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随着习武者超验心的不断彰显以及经验心的磨灭与超越,习武者自身的太极拳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而太极拳运行的规矩和节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充分说明了拳理要合于“道”;另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强调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若能懂得此理,不必刻意追求什么,日久坚持下去便能自然流露出水滴石穿的巨大力量和不争而善胜的品格,这与《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相合,从而据此鲜明地凸显出太极拳“道法自然”的特点。所以练太极拳者必须要顺应自己的心境去练习,以至于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征途上逐渐进入“无”的最高境界。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性与人性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之性善有天为据”,这也是太极拳拳理借鉴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仁、义、礼、忠、恕和不偏不倚等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伦理教育和道德范畴内的自我修身养性,这也为太极拳不同阶段的训练方式和内容等提供了颇多的参考。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观点主要是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儒家的仁爱思想表现在舍己从人上,其主要内容从生活层面的忠恕之道的“金银规则”以及“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逐渐过度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以至于其在理论的层面上体现出儒家中庸的精妙之处,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和不偏不倚。
太极拳拳理中要求“用意不用力,不可有力,不可无力,折其中而已”,以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后人发而先人至”,不仅是高阶武术人武术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也是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拳理解“效法天”后在生活中宽厚、谦让的表现;“听劲、懂劲、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不仅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训练指导思想,更是习武者通过太极拳掌握太极之理以至于逐渐运用到生活层面的具体表现,即体现为武术人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方面力求达到“能屈能伸、荣辱不惊、不以物喜”等,以至于其在“仁”之精神的主导下,不以胜负为自己的最高目的,而是以能否成就“天人合一”为最高目的,这即可使武术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仁义、友爱、和平等精神。另外,从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来看,“不偏不倚,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身型和技术要领,这既是千百年来武术人实战和训练的经验告诫,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两者正好全部符合太极之理的具体体现;而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来说,其要求“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无过不及”等,也同样是传统武术技术发展至最高阶段的外在运动表现以及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两者同样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大可通过习练太极拳来对传统哲学思想“中庸之道”进行更为深入的感悟。
儒释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对人的教化,而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思想上主要接受儒家和道家主流文化的指导,并与之融会贯通,形成了现代所谓的武术哲学思想体系。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太极拳习练者大多关注的是拳术本身的健身运动价值,从而忽视了拳术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部分,使之在练习太极拳时不仅无法深刻体会“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重要思想,而且也使之无法正确地结合或合理地利用“古代导引吐纳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笔者认为,太极拳与传统文化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我们既可利用大众对太极拳、传统武术的热爱来弘扬传统文化,也可利用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说与传播来弘扬太极拳乃至传统武术。因此,在受西方文化剧烈冲击的时代背景下,首先使武术爱好者人群通过武术这一传统文化载体来认识传统文化,不仅是解决我国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也是解决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困境的捷径——原因很简单,即强大的历史惯性造就了国人的传统意识形态延续至今,而太极拳乃至传统武术本身就是“国人之传统意识形态下所创造出的文明”。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3.
[2]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6.
[3]张元驰功.《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的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
[4]朱学勤.四书五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B2
A
1673-0046(2012)5-0077-02
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LX529);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C0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