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干谒诗美学风格初探

2012-08-15 00:47何春燕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杜甫诗人

何春燕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唐人干谒诗美学风格初探

何春燕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干谒行为在唐代极为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贺等都有数量不少的干谒诗传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入仕热情。干谒诗的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也具有色彩纷呈的美学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

唐代;干谒诗;美学;风格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文人进入官场的梦想,唐代实行科举与荐举并行的选仕制度,其中的荐举就允许、鼓励自我推荐。高适在《行路难》中曰:“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可见干谒的重要作用和当时干谒这种风气的盛行。干谒,《辞海》的解释为“有所干求而请见”,是文人向当时的朝贵呈现书信诗赋以求荐引的方式,而干谒诗就是以干谒为目的而作的诗作。干谒诗、应试诗、入第诗、落第诗等做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其中不乏精彩佳作,它们共同促进了有唐一代诗歌的繁荣。[1]

下文拟就干谒诗这一特殊文本呈现的丰富多样的美学风格进行探讨。

1.温婉含蓄,意中藏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唐代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表面是描写一位新婚的女子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要拜见公婆,担心公婆对自己的印象而问丈夫自己的眉毛画得是否入时的情景。其实这首诗是别有寄托,是一首精彩的干谒诗。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巧妙地将干谒隐于对新婚生活细节的形象描绘之中。诗中诗人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以梳妆画眉比应试诗文,写得温婉含蓄,令人拍手叹奇。

杜甫的《高都护骢马行》也是一首具有含蓄温婉、言外有言的干谒诗。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当时的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在公元747年,平定勃律国,并虏获勃律王,由此建立功业。表面上看,全诗处处着眼于马,从骢马的形貌到才力,从品格到志向等,都进行了详细地摹写和入微地刻画。其实杜甫借骢马“临阵久无敌”的境遇,喻写自己困守长安、不为重用的遭际;借高仙芝幕府骢马的“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不凡;借骢马“猛气犹思战场利”来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立功建业的愿望。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崇尚语言和行为的含蓄,不提倡张扬直露。特别是干谒诗,毕竟是因有求于他人而作,不好开口明言,因此在创作、言辞上受到更多限制。干谒活动中的信息传播关系,表现为一种告知恳求的关系。传播者“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能选择适合他们目的的信息和以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式加以组织。他们能使用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来吸引人们对他们的讯息的注意”。[2]在一定意义上,干谒诗可以看作是在特定的言语交际中追求特定的交际目的(即恳求对方荐引)的修辞文本。因此,干谒诗的创作要符合恰切性的原则,掌握好语言表达的分寸,被干谒者的知识层面、情感喜恶层面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如果干谒者表达上非常简单易懂,缺乏艺术美感,那么作为接收方的被干谒者可以准确理解干谒者的用意,却也会认为干谒者没有文采;反之,如果干谒者的表达晦涩难懂,甚至超过了被干谒者的接受理解的程度,那自然不被接受了。这些都是交际效果不良的表现。因此作为干谒者的一方,往往在表达上要穷竭其思,大多以比兴的手法寄托自己的追求,以巧譬妙喻表达心声,分寸感极强,做到既追求了艺术美感,又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含蓄婉转、言外有言,意中藏意。

2.贫贱骄人,悲愤难鸣

由于干谒的对象大多为皇亲国戚、朝廷重臣;干谒的目的又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用,基于双方身份地位的悬殊和和干谒本身的目的性、功利性等原因,干谒者对于被干谒者的态度往往是恭敬有加,甚至是卑躬逢迎的。即使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圣杜甫也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尊严,对那些位居高位的朝贵大献谀辞、歌功颂德。贫贱骄人、悲愤难鸣是唐代文人最显著的干谒心态,也是干谒诗的一个美学特征。

杜甫深受“生常免租税,名不征隶伐”家庭教育的影响,“奉儒守官”、“出将入相”是他的一生的追求目标。为了追求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杜甫除了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四处以诗文干谒投献。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结束了漫游生涯,来长安求仕,在长安生活了十年,直至天宝十四年。他的干谒诗大多作于这十年。如《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约作于初入长安的天宝五年(746),《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作于天宝六年(747),天宝七年(748)写给韦济的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赠韦左丞丈》、《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等诗文,天宝九年(750)杜甫又以《赠翰林张四学士》干谒翰林学士张垍。在这些诗中,杜甫既有对所干谒的权贵卑屈迎合、吹捧讨好,以及写自己当前的困境和自己的政治抱负。

如《赠翰林张四学士垍》中杜甫开篇就先以“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等诗句来赞美张垍的地位,“逼华盖”,写出张垍其位高。“破沧溟”,写出其势大。“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紫浩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内颁金带赤,恩与荔枝青。”极写张垍的才华和宠遇,深承皇恩眷顾。接着笔锋一转,悲叹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之苦,希望博取对方的同情,“无复随高凤,空馀泣聚萤。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春草”,叹卑微。“漂萍”,伤流落。同样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也是先以“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中的“多士”、“贤良”、“异才”称叹鲜于仲通的才气。又以“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作结,极写自己的穷愁之状,乞望汲引,报于平津。在《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中,诗人写道“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幸”这是骑着个毛驴凄惶奔走,早上起来就到富贵人家去伺候,晚上跟着达官贵人的肥马后面跑,吃些残酒冷菜的诗人的自摹,为了生计,为了能够应诏入选,就不得不“潜悲幸”,将其中的艰辛和耻辱深藏起来,实在让人不忍卒读。虽然热衷功名的杜甫积极地奔走于干谒投献的道路上,却多以悲剧终结,在长安求仕旅食的十年,是诗人困居长安的十年,期间诗人饱尝人间冷暖,这深深影响诗人以后的诗歌创造和风格的形成。

3.潇洒旷达,傲视权贵

李唐时期是我们整个封建社会中最为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文人同样有着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他们非常注重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在诗文中常常表现出旷达、狂傲的一面。甚至这种不凡的气度也被带进了干谒诗这个特殊的文本,形成了唐代干谒诗“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美学特征。就算是“到处潜悲幸”,饱受干谒奔波之苦的杜甫在自己的干谒诗中也会将自己骨子里的那种自命不凡表现出来,在《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中,我们可以看到“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这样的诗句,诗人自比扬雄、曹子建这两个早有定评的古人,再以两个众所周知的文豪李邕的“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写出自己深受器重,衬托出自己的才华出众。

与杜甫相比,李白豪气激荡、傲然于世的姿态在其干谒诗中表现更为突出。一般的干谒诗多以平凡的事物自况,主要为了表现自己的谦虚。如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中以“秋江芙蓉”自比;卢照邻的《赠益府群官》:以“昂藏多古貌”的鸟自喻;章碣的《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以宫中怨女自喻。但自诩甚高的李白在其干谒诗中所自比的对象往往是非凡的人或物,如《寄上吴王三首》“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中的宋玉;《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中的管仲、乐毅;《赠刘都使》“东平刘公幹,南国秀馀芳”中的刘帧等;《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汉家天子驰驷马,赤车蜀道迎相如”中的司马相如;《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中的三尺鲤鱼;《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中的大鹏,《赠崔咨议》“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中的天马等,李白的干谒诗虽是干谒投献而作,却全无卑躬屈膝、自我贬损之意。还有李白的干谒诗经常在结尾指出若不举荐自己的后果,如《上李邕》中的“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赠刘都使》中的“主人若不顾,明发钓沧浪”,表面上似乎有威胁对方的嫌疑,但却是诗人志存高远、傲视权贵、不屈己、不求人思想的体现,试问在千百年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又有几人能像李白那样,敢于向封建统治者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正如赵树功先生在《中国尺牍文学史》中说的:“干谒书的兴盛可以说是唐代文人强烈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是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心态、观念下的产物,更是唐人经世、出仕的手段。它披着不太光明正大的外套,却显示了大唐知识分子昂扬向上的进取意识。”[3]

4.结语

唐代文人的干谒诗虽然是时代历史的产物,是文人士子进入官场仕途的手段和工具,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但是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精彩绝妙的诗篇,这些诗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神韵,或是含蓄婉转,或是低回悲愤,或是豪迈大志……,它们是永恒的,不受政治的制约、不受时空的局限,是唐诗这个伟大艺术乐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音符。

[1]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47.

[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52.

[3]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36.

I207.2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2)01-0037-02

2011-11-20

何春燕(1979-),女,福建泉州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兴华)

猜你喜欢
杜甫诗人
最帅的诗人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诗人”老爸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绝句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