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7)
从文化视角解析中国的“崛起困境”
李 青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7)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面对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国态度却褒贬不一。有些欢迎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的巨大成就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积极的贡献;但更多的国家却对中国的崛起感到疑虑甚至恐惧,对中国崛起的目的感到困惑。因此,文章试从文化视角解析中国如何摆脱目前的“崛起困境”,以实现进一步发展。
中国;“崛起困境”;文化;“和而不同”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已足以证明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崛起与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以及国际秩序的转型几乎同步。国际实力的变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进步,也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属于一种“崛起困境”。与19世纪中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完全不同,目前的国际环境适合中国采取并推行和平性的脱困路径,即软实力战略。本文试从软实力战略的一方面——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应如何摆脱面前的“崛起困境”。
现在用的“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首先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1990年正式提出的。他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运用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并使其他国家按照与它的偏好和利益相一致的方式界定自身的偏好和利益。①即软实力要发挥作用,依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有三大来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②他认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软实力的重要的力量来源。③其中文化是一个相对便宜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因为软实力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的吸引效果,它们可以不用付出很大的成本而取得很大收益。拥有软资源的国家放射出影响力,它使得外部的相关行为者都受到这种放射力的影响,以致于这个国家可借此达到其国际战略目的。④而本文主要关注的正是文化的作用。
在现代国际体系中,一旦某个国家因跨越式的发展而崛起,实力突增,那么不管其增强实力的动机何在,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疑虑、警觉和不安。就当前时代的大国成长而言,使用军事手段来实现扩张的目的已为人类社会所不容,这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充当国际体系挑战者也难以为国际社会和现存霸权主导国所接受,付出的成本将十分巨大。所以,消除潜在大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不信任感,尤其是消除霸权主导国家对其可能颠覆国际权力格局的疑虑,降低其对国际社会可能造成的威胁氛围,是潜在大国实现和平成长的重要前提。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东方的儒家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迥然不同;所面临的压力及疑惧更甚于其他国家。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必须避免与现存的霸权国家和国际体系发生正面的对抗和冲突,既要防止卷入大规模战争而使发展进程中断,也要防止因可能的军备竞赛而引起国家资源的永无休止的消耗。以和平、合作和共赢的参与姿态成就自身的大国梦想,是中国应有的崛起之路,并已经成为中国战略界的基本共识。
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其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而许多国家对于中国的疑惧在不断加深。目前,中国正在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地发展,有关“中国崛起”的讨论也在国内外全面展开。就国际关系学层面而言,中国崛起问题的核心似乎在于:中国是否会在崛起的过程中和在崛起之后成为对国际体系稳定的某种威胁。可以说,中国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并没有赢得足够的国际认同。“‘和平崛起’不足以说服国际社会,因其与西方社会几十年来对中国的印象反差太大,结果听起来反而更像是政治宣传语,而不是对北京发展走向的切实判断”。“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那些陈腐的观念中,充斥着固执的偏见和恐惧。”
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担忧中国强大以后会不会依靠武力收复现被一些东盟国家占领的有争议的南海岛礁;欧美许多国家则猜疑中国强大以后会不会要求主导本地区的议事规则,使欧美国家在该地区原有的影响力减弱甚至消失。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引起了美、日、欧、印、俄及东南亚在内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担忧,他们对中国发展后的走向问题持有疑虑,担心中国走扩张式道路,这在客观上加剧了相关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与安全困境。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中国威胁论”在全球和周边地区都有一定市场。
例如,美国基于“防止出现地区霸权和挑战国家”的安全战略,对中国的遏制态势有所加强,尤其是最近几年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日本面对中日之间出现的竞争矛盾,通过强化日美同盟、加快自卫队正常化、台湾问题以及东亚合作主导权等问题加强了对中国的制衡;东盟尽管与中国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但是面对中国力量的迅速增长,努力通过加强同美、日、印、澳、新西兰等国关系、扩展东亚合作的版图,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确保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驾驶员”位置。
所以说,中国现在陷入了一种“崛起困境”的两难局面中。即,一方面,中国不能为了打消他国的疑虑而放弃继续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不能全然不顾他国的疑虑一味提升自身的实力。这就需要中国政府有一套话语体系和行为规范来说服国际社会理解并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而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与他国开展积极的对话。
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⑤。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指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科学等精神财富。文化也许不能直接改变客观世界,但可以改造人,人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任何主导性的文化都不是封闭性的,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必然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文化趋势相契合,而这种互动必然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这不仅体现在古代中国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先进性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巨大辐射力上,而且体现在东亚一波波崛起浪潮中儒家文化的促进作用上。最近的100多年来,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但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文明传统处于积极弘扬状态之中,而西方文明则进入了反思和调整阶段,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将展开全新的一页,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心。
中国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古人就倡导“以德服人”、“求同存异”的思想,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和而不同”的外交新理念也引起世人瞩目,并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侧重“和谐”,视“和谐”为常态,这就逐渐构建了中国传统的东方和平主义。古代中国不曾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但却对它们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以致于形成了一个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这一方面在于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更在于中国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周边民族和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同化式力量”。此外,中华文化中求和平、反强权、“和为贵”的“和合”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王毅就曾指出:“中国疆域范围自汉代以来就大体形成,这说明中国不是一个扩张主义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体现在‘厚往薄来’、‘宣德与外’八个字上。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形式上的朝贡制度厚待外邦,有效维持着与外部世界的和睦关系。中国人早于西方开始远洋航行,带给外部世界的是和平、道德、文明,而不是战争与殖民。”[3]新中国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里的基本宗旨之一。可以说,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和平”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并明文将其载入文献的。
中国周边地区既包括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包括像印度、俄罗斯等类似的发展中大国,还有许多林林总总的结盟组织如东盟等地区性国际组织,其力量也不容小觑。某些西方学者悲观地认为,一个地区有太复杂的多样性,会造成互信的缺乏、造成紧张甚至冲突、削弱合作和联合,最终影响该地区的发展前途。⑥因此,如何正确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内涵,并把解读内容用国际通用的话语进行包装,通过现代化的媒体传播到世界,成为中国运用文化战略解决目前“崛起困境”的关键。
首先,中国按照“和而不同”的思维,依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方针,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总的来说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
上海合作组织密切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则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有了国际法依据。中国积极的努力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响应。在西方国家的“盟友—敌人”关系之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创造了独特的伙伴模式。
其次,对于欧洲诸强,中国加强了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2003年中国发布了首份与欧盟关系的政策白皮书,作为对欧盟以往五份对华政策白皮书的积极回应,表明了中欧关系的深化与升级,其后欧盟在对华军售等方面也出现了松动,这都是积极的信号;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国与欧盟国家加强协调,在战前与战后,共同为争取伊拉克问题在联合国框架下和平解决而努力。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还与欧洲许多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年活动。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力,中国也在很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的举办,有力促进了中法、中俄的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加强了中国人民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我国媒体也积极走出去,利用多种方式、创造多个平台,加强同海外媒体的合作,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宣传,使更多的西方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减少了误解和疑惑,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文化是世界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与表现,中欧加强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本身就是异质文化和谐共存、互利互惠的最好例证,也是“和而不同”外交新理念实施后出现的良好反响。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能如此友好地进行交流,对于世界人民是一种很好的鼓舞。
目前,我国已充分认识到,传播中国文化,有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软实力。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中国要加强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繁荣。例如,目前我国已经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在法国、埃及、韩国等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自2004年开始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以来,截至2008年10月,我国已经启动建设了292所孔子学院(课堂),分布在78个国家和地区。⑦与此同时,参加汉语等级考试的人数也在逐年大幅度增加,报名人数每年增加40%-50%。与美国托福考试头10年的增长幅度相当。
随着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和而不同”价值观的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成果,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相关人士的好评。很多国际评论家都认为中国外交“成熟了”。新的外交政策出台,提升了中国的形象,增进了与世界的交流;明晰的政策指向消除了外界的很多误会。中国克制、灵活的外交姿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使得过去对中国存在某些“戒备、畏惧”心理的国家也没有理由再指称中国是“威胁”了。今后,中国应更多地与他国进行交流与合作,以期实现“在参与中崛起,在崛起中参与”的目的。
再次,中国也表现了对联合国的尊重、对国际法的恪守,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多样性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正如美国前驻华公使傅立民所说:“不能用俄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崛起类推中国的崛起,中国没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重商主义、军国主义的思想体系,没有天授民族扩张和领土扩张的命运论,也没有文明传播的使命。”[4]中国的“和而不同”的新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积极热烈的反响。
当然,中国也应结合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发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长期保持连续性的文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我们软实力的宝藏。但是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缺乏精确界定和解剖,尤其是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的战略任务,去清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真正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就要首先搞清楚传统文化中哪些是软实力建设的努力方向,哪些不是。
中国曾经多次在公开的重要场合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依然不称霸;中国将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说,这种解释十分必要,但还不够。在还未达成观念共识和文化认同时,中国必须与他国进行理性的对话,不仅与西方国家对话,也要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中国的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并非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应通过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国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中国认为世界上是由具有不同文化的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地区所组成的,中国无意改变他国和地区的不同文化,并且中国将积极发展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以共同建立和谐的美好世界。
总而言之,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谋划是一个以突出“和平发展”大国形象为中心而展开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必须学会运用文化的手段向世界说明,日益发展的中国将是一个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中国;日益发展的中国将始终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共同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日益发展的中国将秉持以合作求共赢的姿态,致力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全人类的普遍繁荣;日益发展的中国将是一个信守承诺,讲求信誉的负责任大国。最终,历史将会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而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注:
①Joseph Nye.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Fall 1990,(80):165-168.
②约瑟夫·奈.吴晓辉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13.
③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26.
④庞中英.国际关系中的软力量及其它——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注定领导》[J],《战略与管理》,1997,(2).
⑤约瑟夫·奈.吴晓辉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3.
⑥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42-245.
⑦http://www.hanban.edu.cn/kzxy.php,2008-11-10/2009-01-12.
[1]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9.
[2]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91.
[3]新华社.王毅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EB/OL].http://www.cass.cn/webnew/file/2004040913679.html,2004-04-09/2009-01-12.
[4]美前驻华公使傅立民谈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496202.html,2009-01-12.
[5]温家宝.广泛开展文明对话[N].人民日报,2003-12-11.
D82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2)01-0004-03
2011-11-24
李青(1981-),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教研组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专业研究。
王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