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 5 0 0 0 1)
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李瑞芳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 5 0 0 0 1)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有益尝试,馆员——教师协作将成为未来信息素养教学的趋势。
信息素养;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馆员
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必备的基本素质。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很多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要培养被教育者的检索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要让被教育者具有通过批判意识进行加工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具有遵守信息道德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总体来说,信息素养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图书馆承担。图书馆通行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培训、全校公选课、学期系列讲座等。
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指通过学科馆员——教师合作的方式,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得将专业课的教学和信息素养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专业课程的案例还学会准确高效地检索信息资源,这比传统的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具有更高的教学效果,它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的方向。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采用图书馆独立教学的方式,侧重于培养通用的信息素养技能,但由于图书馆人员缺乏学科专业背景,案例往往不够真实,加上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其教学内容无法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跟踪学科进展。其次,现在的信息素养教育偏重于对信息能力的培育,很少涉及到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而且后者的培养必须与专业课程关联起来,与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程的课时比较少,深入有效地把相关的信息技能传授给学生都已经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去谈到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培养。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提出构建图书馆员 (学科馆员)——学科教师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即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将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这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信息素质。美国科罗拉多州图书馆的兰西博士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馆员与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合作得越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也越高。后来,兰西又对美国的其他六个州进行了类似的实验。这些研究都显示:科学馆员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参与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这使得很多人相信“学科馆员——教师合作”这种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图书馆通过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主要有:
第一,学科馆员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科馆员要主动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授课。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整合教学由于针对性强、受益者多、效果优而受到推崇,但在我国实现的实例并不多。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的密切程度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种嵌入式的教学模式中,课程的内容是由专职教师和学科馆员共同设计和讲授,将信息素养教育循序渐进地渗透进各个专业课,信息素养内容是必备的专业内容。授课的时间是课程计划内的授课时间。
如何在学科馆员和教师之间建立协调合作的机制,是开展和推广嵌入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两人一定要同时站在讲台上,而是要学科馆员与专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评估。它实现了图书馆员对专业课的全面参与。而且两者要分工明确,学科馆员负责信息检索、信息评估等方面的知识讲授,而专职教师则担任着相关专业课的讲授。但是,这比较容易出现看似“貌合神离”的情况,学科馆员所讲授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和专业课程的内容存在脱节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要加强在全校进行一些宣传活动,获得学校的支持(资金支持、人力支持等),向院系传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情况,让学科馆员能参与教学会议,为双方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开展专家研讨会、专题讨论会来加强两者的合作。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和专业教师共同设计的课程适合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医学院将信息素养整合到某一门医学专业课中,并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他们批判地使用、评估信息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该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由学科馆员和专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被分配了一个模拟病人,学生没有关于治疗这种疾病的知识,因此找到治疗此病例的信息成为学生查询资料、做研究的动力。在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拓宽专业知识的思考领域,图书馆员则不时地引导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来源,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明确还需要查询什么信息等。学生通过讨论来评估每个信息来源和模拟病人的相关性,以及信息的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注意的是,信息素养教育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必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全面系统的上升。
第二,馆员制定专业学科的网上教学资源系统。这属于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一种。我国有些高校也开始在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制定专业学科的网上教学参考资料系统。主要表现为:将传统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建立教学参考资料库。参考信息库的资源可以来自于图书、会议资料、学位论文、报刊、网络免费资源多个方面等。这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又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此种方式在我国许多高校开展,如复旦大学的“医学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清华大学的“建筑数字图书馆”、浙江大学的“教学资源网”等。通过教师、图书馆员和系统开发人员共同合作,形成以教学课件为主,同时集合教学参考资源、在线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向官员咨询在完成作业和课题研究时遇到的问题)、在线课程系统,使得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融为一体,让教学延伸到任何时间和空间中。
[1]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8).
[2]胡晓农等.“馆员——教师”协作的信息素质教育及3C 培养模式的构建[J].现代情报,2010,(9).
[3]郑晓东,范并思.2000-2002年图书馆学研究述评[J].图书馆杂志,2003,(1).
G64
A
1 6 7 3-0 0 4 6(2 0 1 2)8-0 0 9 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