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瑾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
梁瑾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发展新时期高职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形势、符合要求的直接途径和必由之路。论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学院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多形式合作等方面对深化校企合作提出了思考,就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关系做了新的理解。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互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要发展新时期高职教育及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形势、符合要求的直接途径和必由之路。
经过十几年的磨合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协作关系,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归结起来,校、企两主体间存在着以下三种合作形式:
(一)校主企辅
学校根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的实训要求,安排指导学生参与相关岗位的实践性学习。在此类校企合作中,企业只是起到被动辅助作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未能得到企业化全方位渗透式培养,无法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二)企主校辅
即低层次的“订单培养”,企业根据岗位需要,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开展具体岗位的实践教学。学校只负责“订单班”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此类合作虽然具有短期合作意义,能使学生毕业即上岗、企业培养即获益,但未能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职业辨识和迁移能力,其实际上只是培养了一批学历较高的技能型专职劳动者。
(三)校企联合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工作场所,学校侧重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培养,企业提供全面的实践教学和岗位训练,使学生既能得到良好的学历教育,又能得到企业一线的工作实践,学以致用。在此类合作中,高职院校通过高就业率得以发展,企业能使优质毕业生迅速入行,基本实现校企双赢。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此类合作较多呈现“校热企冷”的合作内动力不足,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更关注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回报,对人才培养、互助互利等长期计划普遍缺乏统筹规划和认同感。
(一)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高职院校进入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发展时期。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要求其只有紧紧围绕“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主线,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深化内涵、树立品牌。
1.校企合作有助于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内涵的第一形象。专业设置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专业设置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高速的社会发展而做科学的调整。而学校若与企业、行业密切联系,知晓社会需求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审时度势,从而对专业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方可避免“闭门造车”,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社会性和职业性。专业的适时发展,是学校对人才进行优质培养的首要工作。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保障课程资源的饱满充实
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内涵的必要保证。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定位,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使课程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同步,校企联手共同设计以岗位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使课程具备知识深度、能力广度、素质高度和发展远度。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还要直面社会现实,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改善知识类型,发掘职业领域的有关职业素养的隐性知识,使之条理化和结构化。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为例,诸多学校对于此课并不重视,没能让该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原因在于此课多为空谈理论。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应有一线工作经验,或者此课程能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劳动者共同完成开发。此课除了传授必要的职业概念性知识外,重在帮助学生在就业前对工作建立正确的认识。而有丰富一线社会工作经验的教师,能充分援引自身工作经历和企业案例进行课程教学,保证课程能紧密联系社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从而避免“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
3.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内涵的坚实基础。针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教学团队强调“双师”建设。教学团队的“双师”除了具有双职称资格的教师外,还应包括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中不乏只精理论的考试高手,虽然双职称资格在手,但教学脱离实际;而企业的能工巧匠恰能弥补“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足。专兼职教师互补结合,方能使高职教育踏实开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要深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意味着人才培养不仅“能”突出,还要“德”、“知”并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方能保证高职院校从计划到过程的有效实施,从而不辱使命。
1.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而企业所需人才的功底是否扎实,高职院校的培养最为关键。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广泛深入调查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反馈,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2.校企合作进行文化教育,重在实现“授之以渔”
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采用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手段,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和课堂氛围。专职教师应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整合教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教育,也要渗透基本能力训练。书本是培养不出工程师的,高职教育更应杜绝“填鸭教育”,旨在通过教授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素质,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3.校企联合开展人文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一样要德才兼备,高职教育亦不可偏重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教育。踏实的从业态度、良好的工作素养,是毕业生赢得企业认可的关键条件。学校专职教师侧重理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制道德意识;企业兼职教师侧重职业意识的熏陶,通过自身感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岗位,结合学生实训过程中所接受的企业文化认识,促使学生由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零距离”自然过渡。
(三)多形式构建校企合作稳定长远的互利关系
校企合作的机缘创造和契合力的大小,取决于双方对人才培养达成的共识、运行机制的互相理解和各自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合作的结果总是成为双方稳固链接和进行长期有效运作的直接动力。当前,校企合作常呈现“校热企冷”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企业积极性不高,归因是众多企业更关注短期利益获得,没能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空间。从根本上看,主要是社会制度给予的关注不够,行业间对话欠深入,没能就校企合作达成深刻共识。
校企合作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1)顶岗实习。能让学生真实体验岗位、积累经验,但企业因为学生尚浅的资历承担着生产利润的风险,需要双方寻找共赢点。(2)订单培养。能为企业储备专业人才,企业方便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技能培养和企业文化熏陶,使学生毕业即上手,缩短了岗位适应过程,也减少了企业的利益损耗期。(3)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企业员工到学校参加短期培训,参加技能考核,有助提高企业学历层次。(4)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双方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学校提高科研能力,有助于推动企业高新科技产品的开发,智力共创、取长补短,均为互利互惠之举。
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不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简单行为,只有通过政府指导、行业沟通、校企努力,共同构建高层次紧密合作,才能使企业由唯利润生产观向人才为核心的发展观转变,从被动使用人才到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转变;使高职院校突显办学优势,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学校和企业就像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与企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施展力量;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利益就像自行车的车架,由两个车轮稳稳地托起,只有校、企、生三者利益实现动态平衡时,“车架”才符合质检标准,构成一辆完整的自行车;而政府、行业就像自行车的链条,对车轮的转动和车的前行起到带动作用,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行业的积极对话与协调,校企合作就好比一辆空车架,中看无用,无法真正转动起来,而“链条”的润滑带动,校与企方能实现紧密而有效的合作;学生就像骑行者,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在自行车的运动配合下驶向前方,毕竟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不是被动的,他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进步,才能使校企合作得以体现其根本功效——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举措。虽然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中尚存在着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但只要政府继续正确引导、行业加强对话与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互利发展的合作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不断融通渠道,就能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一体化发展,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邱开金等.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发轫:行业链、专业链与学业链的融通[J].职教论坛,2010,(21).
[2]门燕丽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3]季缃绮.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推进校企合作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G718.5
A
1673-0046(2012)8-0009-02
[高职实训和就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