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考量与研究

2012-08-15 00:47林春蓉陈水德张会演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闽南人闽南泉州

林春蓉,陈水德,张会演

(黎明职业大学思政部,福建泉州362000)

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考量与研究

林春蓉,陈水德,张会演

(黎明职业大学思政部,福建泉州362000)

闽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道德资源的主要表现有:思想文化敢拼爱赢的理念,宗教文化兼容并包的品格,海交文化开放进取的秉性,民俗文化重乡崇祖的传统,艺术文化崇真尚美的追求等;闽南文化道德资源的主要价值有:其地域性有利于青年学生自然融入区域社会化;其海洋性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其实用性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务实作风;其创新性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等。闽南文化德育资源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如今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的现状却相对薄弱。故今后须做更大更多的努力和工作。

闽南文化德育资源时代价值

探讨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须首先厘清闽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丰富内涵。从总体脉络来看,闽南文化是由历代入闽的中原移民带来的黄土文化与闽地土著的闽越文化交汇而奠定基础,宋元时代又融合了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南洋文化及欧洲文化,近代以来继续吸纳西方多元异质文化,逐渐形成上接中原、下续台湾及海外、对广大闽南人及闽南民系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思想文化和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和科技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彰显着闽南人特有的人文特质,即敢拼爱赢、包容开放的海洋品格,重商务实、尚义逐利的商工习性,崇儒重德、重乡崇祖的精神传统。毫无疑问,闽南文化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它传承了中华文化崇儒重本、自强不息、重德尚义、家族本位等精神品质,同时由于闽南社会远离历朝统治中心及长期经受海洋文化的熏陶,造就了闽南人中庸和合又敢于开拓创新、崇儒重义又敢于经商逐利,重乡崇祖又敢于拓殖海外。显而易见,闽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延伸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本文挖掘、探讨和整理的主要内涵。

一、闽南文化的德育内涵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有物质文化(文物古迹、建筑、服饰、饮食等)、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道德标准等)和制度文化(节日庆典、民间信俗、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1]等三大类,自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功能,其中最突出的数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如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处世教育、创新教育及人文教育等,构成了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思想文化:敢拼爱赢的理念。闽南人何以能够像《爱拼才会赢》这首动人歌曲所直白的具有普遍性的“敢拼爱赢”的精神品格?其中的答案只有从闽南的移民文化中求得解释,即是说闽越先民的抗争精神、中原移民迁离祖居地形成的离经叛道、铤而走险的精神特质,以及闽南地区远离历朝统治中心与权威及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多重因素造就了闽南人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无所畏惧的本性。历史上闽南人素以敢做“杀头生意”而获称“漳泉刁民”闻名于世。如明清时期,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出海贸易,主导中国海商贸易几百年。文革时期,在全国忙着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之时,晋江石狮居然小摊点星罗棋布,小洋货、小家电、“估衣摊”充斥大街小巷,甚至开办“地下工厂”,还涌现出螺丝大王宋太平、票证大王卢文远、水产大王王善炊、扑克大王蔡清河等“石狮八大王”,[2]他们的艰难求存、曲折探索为我们今天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发。闽南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创业激情和不屈不饶的拼搏意识,对于激发当代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大有裨益。

2.宗教文化:兼容并包的品格。闽南地区乃至整个闽南民系活动区域是各种宗教自由传衍、共存共荣的乐土,尤以泉州最为典型。泉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泉南佛国”、“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日本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十几种宗教在闽南地区竞相传播、共存共荣。在泉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之美。如涂门街一带方圆几里的街区就分布着民间信仰的天后宫和关帝庙、伊斯兰教的清净寺、佛教的承天寺、儒教的文庙及道教的元妙观等。如清源山、紫帽山、仙公山等同一座山上集儒教、道教、佛教等多教并祀、多神共居的局面。也有同一座庙宇有多教共处、多神共享香火的局面。泉州还保存着世界上已经基本寂灭的摩尼教的教主摩尼光佛的元代石雕像、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的三弟子、四弟子归隐泉州的“灵山圣墓”等等中外友好交流往来的历史遗迹。泉州人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天下的的广阔心胸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重要的向心力,也是当代社会重要的德育资源。

3.海交文化:开放进取的秉性。泉州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起源于南朝、发展于唐朝、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的鼎盛,被史家益为“东方第一大港”,出现过“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面临大海的凶险及变幻莫测,闽南人形成了勇于开拓冒险、善观时变的强烈生存意识及竞争观念,他们善于借助海洋向外拓展生存空间,许多闽南人走出国门,飘洋过海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据调查显示,闽南人屡屡移民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在东南亚的闽南籍移民数量已经超过了本地居民。“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此话应该是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拓展性的最好的注脚。

4.民俗文化:重乡崇祖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指民众的生活习惯及文化习俗的统称。它是在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起居和行为方式。例如闽南人恋乡崇祖的祖根意识十分强烈,主要是缘于闽南先民聚族而居的生存需要及传统习俗。晋唐以来中原移民入闽为应付新环境、抵御外界侵袭,自然而然采取抱团生存的生活方式,后来闽南人远渡重洋又将这一习俗带去迁居地,并且把对故土的热爱衍化为重乡崇祖的祖根意识。这种乡土观念在闽南民众的生活起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节庆重视祭祖、重视血缘纽带、认宗修谱建祠堂风气盛行、民间故事传说及谚语传递孝感文化和感恩教育、海外闽南人热衷传承母语文化及民间信仰习俗。闽南人饮水思源、爱国恋乡、乐于回报桑梓;他们兴学重教、扶持同乡、捐资兴业等等行为习惯成为闽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的侨缘优势和助推器。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祖根意识和乡土观念,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极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思想境界。

5.艺术文化:崇真尚美的追求。有人说过“泉州是艺术的”,也有人说“闽南是文化的”。的确,如果您有幸徜徉在闽南的街头巷尾,听一曲古韵天成的南音,品一壶地道的铁观音,欣赏一场南少林的武术表演或梨园戏剧,那您一定能深切感受到闽南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如戏剧《雪梅教子》通过讲述明朝一寡妇雪梅坚贞守节,备受艰辛和羞辱,抚育亡夫小妾之子商辂成才的故事,诠释了中国重视人伦的道德传统;再如泉州的惠女服饰,人们戏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惠安女子有头上插花、短上装、宽裤脚的着装习惯,原本以为是天生爱美,仔细推敲才发现竟然是为了劳作之便,想到这里便对闽南女子任劳任怨、务实持家的品格产生由衷的敬意;又如南少林的武术文化,厚重的侠义情怀及爱国情感始终贯穿于南少林的发展历程,如抗倭名将俞大猷大智大勇、以武载道,为国民赴汤蹈火的气节激励着一代代闽南人勇赴国难等等,都体现了闽南人崇真尚美的追求。

总之,闽南文化的德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和多方面的,进一步了解闽南文化不仅能够让人深切地体会到其德育资源普遍体现在闽南社会有形有象的生产生活之中,而且还让人深切地感知感受到其德育资源普遍体现在闽南人无形无象的精神气魄之中,惠及世人,代代相传,构成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

闽南文化因其历史生成的多元复合性造就了闽南文化多元一体,既有传统内核,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闽南文化内涵广博,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势必涉及多领域多方面,本文难以做出详尽的阐述。但不难看出,闽南文化的德育内涵由于具备了闽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典型特征而独具魅力,对学生德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十分有益渗透效果。因为从形式上看,闽南文化这一区域文化的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几乎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物,易产生亲切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本质上看,闽南文化德育资源之所以具备独特的德育功能,主要在于其属于闽南文化的一部分,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道德观念又能与时俱进,成为极富地方特色的道德教育资源。

1.闽南文化的地域性有利于青年学生自然融入区域社会化。闽南文化是它所处的闽南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毫无例外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必将置身于这一特定的区域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其思想道德形成发展势必会打上这种区域文化背景的烙印。故我们应该注意传承地方区域文化,自觉发挥闽南文化这一区域文化载体的德育功能,以增强对青年学生德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反之,闽南文化德育元素如果引入学科教学,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地方特性”,能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实现区域社会化。比如只有了解闽南先民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才能更深刻理解泉州企业的家族文化为何能够顽固的制约着企业做大做强,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尝试接受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就业环境。

2.闽南文化的海洋性有利于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闽南文化虽然是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体,但由于闽南地处台湾海峡西岸,背山面海,长期受到海洋文明的浸润,故闽南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海洋文化比大陆文化更开放,大海塑造了一代代闽南人善观时变、应势而发的精神气质以及平等友善、海纳百川的广阔心胸。闽南地区尤其是古代泉州男儿就志在出洋掘金、不安于现状,明清以来闽南人移民海外形成高潮。闽南人在积极向外拓殖的同时也很注意“引进来”,礼待客商,如古代泉州在海交贸易过程中,专设“来远驿”和“验货宴”等,以示诚待天下人的大肚胸怀,由此形成的泉州“和合文化”造就了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极度鼎盛。这对于青年学生和谐人格的品德教育及自强不息的习惯养成都大有裨益,对于构建和谐闽南、和谐社会亦极富凝聚力。

3.闽南文化的实用性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务实作风。南宋诗人刘克庄曾赋诗《南廓》咏叹“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惟有桐城南廓外,朝为原宪暮陶朱。”闽南人由于穷山恶水难以为继,于是贩海为田,出洋贸易,接受西方商业文明较早,因此闽南人自古以来经商意识强烈,价值取向重视物质利益和改善生活条件,这种务实逐利的现实做派,对闽南人的经商理念及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闽南人注重物质利益的商工文化直接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一旦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当就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科学利用闽南重商主义中蕴含的创新、实干、进取、诚信等合理内核来鞭策学生,将青年学生经商成功的强烈欲望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

4.闽南文化的创新性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如果说崇儒重教是闽南文化的重要传统,那么与时俱进就是其核心理念。闽南人带着与生俱来的创新求变的移民品质,他们善观时变,目光敏锐,赚十块钱还要再借十块钱投资以求最大的利润。如恒安集团经历家族式的草创勃发,在经历1997年的金融海啸之后毅然决定走规范化经营模式,并于1998年12月恒安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在2001年高规格引进世界知名的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美国汤姆斯集团进驻企业,深层次推进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从而迈出打造“百年恒安”的坚实步伐,才有今天稳坐中国家庭卫生用品业半壁江山的局面。闽南文化中还有很多随处可见的创新范例,如闽南建筑中的“嘉庚风格”,西洋建筑配上翘脊屋顶被益为“穿西装戴草帽”;泉州洛阳桥的“养蛎固基法”堪称世界建筑史上将生物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创新意识已经深深扎根在闽南人的意识形态领域,成为闽南人积极进取的活性因子。这些信手拈来的创新元素都是青年学生们耳濡目染的身边事物,学生们在切身感受闽南深厚的历史人文风情之时,必然增强对这块创业乐土的热爱,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理念。

5.闽南文化的传统性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境界。闽南文化是海洋性的,同时又是传统性的。崇儒重教、重视家族观念是闽南人的重要理念。闽南人的性格极富肝胆侠义、慷慨乐施、热情豪爽、宽厚友善,都直接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儒家精神。闽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精神一脉相承,具备重视道德修养、人际和谐、爱国爱乡、尊老爱幼、帮扶弱小等传统美德。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对于当代青年道德教育来说是十分宝贵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它对于调节学生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亦极富启发意义,也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闽南文化所具有的优秀精神特质为闽南区域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德育资源,更提供了广泛的生生不息、创造不止的道德典范。当代教育需要广泛挖掘和利用闽南文化优秀的德育资源,为区域社会的教育提高发挥作用。然而,在这方面如今亦显得相对薄弱,闽南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并未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故今后的工作尚须做出更大的努力,以真正有效利用和发挥闽南文化的德育资源,为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闽南文化德育资源开发现状及思考

近十几年来,闽南地区的学校及教育部门日益重视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掀起闽南文化进校园的热潮。漳州在小学开设了木偶戏、灯谜、锦歌等课程,还成立了相关的少儿艺术表演团体。漳州师院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闽南文化研究所”,此后还将闽南文化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学欣赏”、“闽南移民简史”、“漳州方言与文化”、“方言与闽南话研究”等课程及专业。[3]泉州市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南音纳入中小学校音乐教学课程。泉州市教育局在本世纪之初就制定“闽南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意见,目前闽南文化已经全面进入泉州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学校教学领域。泉州多所高校纷纷成立闽南文化研究社团,如黎明职业大学成立的“海峡文化学社”。泉州师院在2003年就开设南音课程招收本科生,2011年已获批准今后可招收硕士生。泉州艺术学校也开设了南音、戏曲、群众文化等专业。厦门在幼儿园开展“闽南民间艺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小学设立“闽南童谣基地”,在厦门双十中学,先后编辑出版了首套中学闽南文化校本教材,包括《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先贤》、《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民间信仰》等。由此可见,闽南文化的传承及其与地区学校教育的对接工作已经开启,并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关于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工作,仍然处于无序的表面的外在的,或局部的或未开发的初始状态,其中工作尚有很多须作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尤其是关于闽南文化德育资源如何引入学校教育,以及工作的重点和工作的手段或途径等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

1.研究者对闽南文化中物质文化的关注多于精神文化。闽南文化内涵十分广博,概括来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但是由于物质文化外显性较强,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较突出,容易被大众发现和接受,所以多数学者的研究和社会工作的重心,均主要偏向于具有市场价值的外在的物质文化,却较忽略了闽南文化中隐含最深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在精神文化。例如民族传统文化的儒道精神,闽南文化中的哲学意蕴以及主导闽南文化特色的精神思想是什么,闽南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闽南文化的体系构建是什么,等等,均缺乏有效的整理和挖掘,但闽南文化的精神价值又恰恰是教育中所最重要的内涵。

2.研究者各自为政,资源未能有效共享和整合。研究闽南文化的学者不少,但互通有无的研究者却不多。目前涉足闽南文化研究的基本上是学者、教育工作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研究者之间由于处于不同的职业领域、不同的区域环境交流甚少。自2001年首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以来,之后大约两年开一次,不间断的召开研讨会为闽南文化研究者搭建了交流探讨的平台,学者们积极撰稿涉足闽南文化的语言、艺术、宗教、建筑、民间信俗等各个领域,但系统全面的探讨及深入剖析还有待提高,研究资源也只是在低层面上交流,没有真正通过建立数据库及时有效的共享和整合。

3.闽南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对接研究甚少,不够系统和深入。闽南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对接研究已有少部分学者涉足,如郑云斌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闽南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一文中对闽南文化中可以开发的思想道德资源及其基本形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陈连锦在《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一文中对于泉州高职院校如何传承闽南文化提出多角度的思考及对策。龚书文在《闽南文化德育功能探析》文章中提出可以通过德育实践、传承技艺、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科教育等途径开展闽南文化德育。已有的研究基本上只局限于闽南地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求索,对于如何全面挖掘闽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通过多重途径引入学校教育领域的探讨仍不成熟。部分学校已经进行闽南文化相关课程开发,但多数只局限于开设选修课,校本教材的研发力度不够,更缺乏对闽南文化德育资源做专门的设置和教学。故今后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重点内涵须待作专门的独立的学科教育来开设和研究,以有效发挥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最大价值。

闽南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者、学校、社会、政府等多部门联动发挥合力机制。建设闽南文化网站或数据库以实现研究资源共享;拓宽宣传渠道以增强社会共识及文化自觉意识;加强闽南文化校本教材研发力度,做好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与学校教育活动相对接工作,尽最大努力将闽南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渗透到学校的学科教学及日常活动中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功能,自觉主动地将闽南文化最新研究成果及合理内核渗透到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教学效果。

[1]陈连锦.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

[2]蔡友谋.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陈世雄卷[C].香港人民出版社,,2003:385-386.

[3]张美容,孙婷.纳闽南文化为校园精神文明范畴[J].科教文汇,2009(1):24.

G642

A

1008—7974(2012)05—0106—04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闽南文化与高校德育资源的开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JCGGJ11-053

2012—02—17

林春蓉(1976-),女,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思政部讲师,教育硕士;陈水德(1956-),福建龙岩人,黎明职业大学思政部主任、教授。

滢桥)

猜你喜欢
闽南人闽南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