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风”学人孙福熙

2012-08-15 00:47石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散文鲁迅

石晶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艺风”学人孙福熙

石晶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孙福熙作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探求其早年经历、编辑生涯和艺术创作及与鲁迅的交往,勾勒出其早年求学生涯和学术成长道路,或可展现学人与时代之关系。

孙福熙;求学生涯;文学艺术;鲁迅

孙福熙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风社的主要发起人及《艺风》月刊的创办者,在三十年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通过探求其个人早年求学生涯和学术成长道路,或可展现学人与时代之关系。

一、早年经历

孙福熙(1898-1962),浙江绍兴人,字春苔(《鲁迅日记》中常写作的“春台”),曾用笔名丁一、明斋、寿明斋等。1898年9月13日出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城绍兴的一个自由职业家庭,孙福熙自幼聪颖活泼,“三周岁以后就读书,特别喜欢手工图画以及书本以外兼有实物的理化博物”[1]。九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境陷入贫寒状况。1912年孙福熙小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县立敬敷学校、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孙福熙想学美术的兴趣始于1917年,“我于1917年到日本参观教育的时候,就想学美术,但那时在绍兴师范学校和附小当教员,不能立即上学。”[2]1919年孙福熙与其兄孙伏园一起来到北京,在鲁迅推荐下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登录工作。孙福熙在图书馆中看到上海美专出版的“美术”和上海艺术师范出版的“美育”两个月刊,两方是对立争论的,就为此写了一篇介绍,交给“新潮”杂志,虽未发表,却是开始了对美术的钻研。1920年,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时期,买来许多德文书,多是关于美术的,书到图书馆,他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接洽后,亲自到北大图书馆登录室,选择妥定,由孙福熙登记书名,再把书送到校长室,这以后不久,蔡先生就在北京艺专举行公开讲演,题目是《美术的起源》,这讲稿在《新潮》杂志刊登。对于美术的爱好和钻研,这些事都是对孙福熙起了若干作用的。在北大期间,孙福熙一方面经常得到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指导,一方面选课旁听。1920年蔡元培校长推荐孙福熙到法国勤工俭学,先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油画,后考入法国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专攻绘画与雕塑。孙福熙和孙伏园再度去法国学习文学和艺术理论是在1930年的3月,在巴黎大学文学系就读,1931年5月回国,后来还翻译了20卷《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孙福熙于1920年和1930年两次到法国的留学经历,对他一生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事业影响深远,期间所接受的艺术理念在他后期创办的刊物中都有充分体现。

二、编辑生涯和艺术创作

孙福熙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名望的资深编辑家,一直以宽广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组稿,团结了一大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在他漫长的编辑生涯中,编辑了众多出色的刊物。1925年回国后,开始为鲁迅的《野草》、《小约翰》及北新书局、新月书店制作封面和插图,独具特色,是中国现代早期书籍装帧艺术家。1925年,在鲁迅帮助下,散文集《山野掇拾》由开明书店出版。之后陆续主编、编辑《北新》半月刊、《贡献》杂志、《艺术杂志》、《文艺茶话》、《南华文艺》、《艺风》、《旅行》等刊物。解放后,孙福熙任上海中学校长,1951年至1957年调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晚年在张家口艺术学院任教,并兼任北京编译社高级编辑。1962年6月2日病逝,享年64岁。

孙福熙多才多艺的艺术创作为他的学术生涯增添了无限光彩,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美术、摄影、散文、杂文、小说、文艺评论、翻译等都有涉足。孙福熙正是通过他多方面的文艺创作来表现其不断探索、追求民主与进步、同情贫苦人民、热爱祖国的艺术家情怀。

孙伏园在《三弟手足》一文中谈到他的弟弟孙福熙继承了其父亲的三种品格:“对于事业的热烈与忠诚、对于弱者的同情与对于强者的不屈、勇于负责任的“伟大”,观察事物的“精细”,以及对于朋友、对于事业、对于一切都很“认真”的美德。”[3]正因孙福熙具有伟大、精细和认真的美好品德,在他的绘画创作上也多有显现。他的这种“伟大”的性情表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则为:“少画静物,少画肖像,少画人体,成了趋向大自然的风景画家,看不起繁荣的枝叶与浓艳的花朵而成为傲霜的菊与伴雪的梅的爱好者”。[3]孙福熙尤其在画菊上很有名气,在构图章法,设色运笔等方面都达到佳妙的境界,堪称一绝;“精细”的性情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则为:“少用极大的篇幅,少用猛烈和幽暗的色彩,少用粗野与凶辣的笔触,使画面上表现的只是温和的,娇嫩的,古典的空气”;[3]“认真”的性情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则为:“少有想像的构图,新奇的装饰和空虚的画材,充分表现真实的描写”。[3]

文如其人,文如其画。孙福熙的散文和他的绘画一样富有“伟大”,“精细”,“认真”的性情。《赴法途中漫画》是孙福熙早期的代表作,明明是“游记”,却用了“漫画”二字命题,这就点出了这篇游记的特色——这是一篇“漫画”式的游记。孙福熙的另外两本散文集《大西洋之滨》和《归航》,以及其它一些散文著作,在写法上仍然是随意的,片段的,仍然是从动态中写景物或事物中所蕴含的韵致和情致,文字上都比较熟练、畅达。

孙福熙1925年12月发表于《京报》副刊的散文《清华园之菊》,是他散文作品中最深刻的篇章。这篇散文,从观菊、画菊写到种菊之人和种菊之法,再写到画“菊谱”的父女两人。观察精细,体会深刻,笔墨洒脱,寓理于事。不难看出,孙福熙二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优美的作品,也为散文创作积淀了经验。三十年代,孙福熙出过二种散文集,一是与曾仲鸣、孙伏园合著的《三湖游记》(1931年9月开明书店出版),二是《庐山避暑》(1933年8月上海女子书店初版,为“弥罗丛书”之一),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散文、杂文、小说、剧本、译文(诗)散落在报刊上。苏雪林曾引用姚鼐《复鲁洁非书》中论述飘逸、高远、淡雅、蕴藉的一段文字,赞美孙福熙的散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名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在孙福熙涉足的领域中,尤以绘画、散文创作最为人称道,散文因写物细腻、观察精细,被送别号“细磨细琢的春台”。

其实,孙福熙不仅是这一段历史中著名的艺术活动家和画家,也在艺术理论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发表的文章往往一语中的,引人深思。他早在1935年写的《中国艺术前途之探讨》中就对中国画和西洋画名称做过分析,反复强调切不可再继续使用。摘录原文整整半个世纪以前孙福熙就如此准确而深刻地提出了这个至今仍有所议论而终究未见丝毫改变的画种名称问题。

三、与鲁迅的交往

从1919年到1927年的九年间,他与鲁迅有许多往来,与其兄孙伏园不时到鲁迅家作客,彼此还互相寄赠书画及其它礼品。孙福熙不仅是鲁迅先生的同乡,而且是他的学生,二人之间既有同乡之谊,又有师生之情,曾在北大听过鲁迅先生的课。孙福熙在1919年到北京后,经孙伏园介绍认识了鲁迅,之后开始交往,1925年由法归国后,与鲁迅先生开始更加频繁的交往。在鲁迅的帮助下,孙福熙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散文集《山野掇拾》、《大西洋之滨》、《北京乎》、中篇小说《春城》(1931年4月开明书店出版)等著作,均经鲁迅校勘审定。

孙福熙从此在鲁迅先生帮助下开始散文创作,走上文学道路。鲁迅不仅对孙福熙的文学作品多以褒奖和鼓励,对其绘画艺术也颇为欣赏。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译作《小约翰》和《思想·人物·山水》,都请孙福熙设计封面,除《朝花夕拾》当时因孙福熙有病另托陶元庆所作外,其他三种,都出自孙福熙之手。据《鲁迅日记》统计,二人的通信有数十封,其中孙福熙写给鲁迅的信有三十封,鲁迅写给孙福熙的信有十六封。可惜这些信件均已散佚,内容无从知道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孙福熙有很深的影响,在他以后创办的刊物中对此都有体现。鲁迅先生逝世后,孙福熙陆续发表了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鲁迅,艺术家》、《艺术史上的鲁迅》等,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深怀念。通过回顾这些历史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孙福熙一直在不断探索艺术、不断追求进步与光明的足迹,在欣赏其艺术作品时感受他爱国报国、团结艺术家的高尚精神境界和同情劳苦大众的悲悯情怀。

[1]孙福熙.读书并非为黄金—我的不读书的经验[M]//孙福熙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孙福熙.深切体会了新时代的幸福——回忆五四前后美术界的精彩[J].美术,1957(5).

[3]孙福熙.三弟手足[J].《艺风》月刊,1934,2(6).

J03

A

1008—7974(2012)05—0043—03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B286

2012—03—12

石晶(1970-),女,吉林省公主岭人,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李文)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散文鲁迅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鲁迅,好可爱一爹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