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端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哲学价值三论
刘汉端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哲学是思想的反思,通过反思能让我们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冷静的思考,进而用反思的智慧正确处理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最终使人达于至高的精神境界,并使哲学真正成为“无用之大用”的思想智慧。在这个多数人因崇尚物欲而精神迷失的年代,重提哲学本身的价值,用哲学良方整治人身和社会的精神病态,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哲学;价值;反思
几乎每一部哲学著作,都会涉及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告诉读者“哲学是什么”,且几乎千篇一律地都是从古希腊的“爱智慧”讲起,真正是“言必称希腊”。然而,我们最终会发现,那千百种的对“爱智慧”的解释,无外乎是在告诉我们解释者自己独断的观点,至于“哲学是什么”,解释者从未给我们解释清楚。
事实上,“哲学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哲学问题。因为我们可以问“哲学是什么”,也就可以问“经济学是什么”、“政治学是什么”、“逻辑学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便陷入了无休止的“鸡生蛋蛋生鸡”的困扰中。这样千百种的追问就会有千百种的答案,如: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是宇宙人生关系的总结,等等。这么多的答案更容易陷入“哲学无定论”的泥潭。那么,怎样避免这种困扰呢?我们认为,最好从哲学思维的特性出发去解决这个难题。
在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看来,哲学思维的特性是“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1]38−39,也即是“对思想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思想,其实就是对思想的反思。哲学就是思想的反思。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有着丰富内容,并不是空洞无物的预设。
从古希腊那句让众多哲学家纠结的“爱智慧”论起,人的思想指的就是智慧。没有人的思想,就不会有人的世界,这就是智慧之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所创造的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以及由此形成的神话世界、宗教世界、艺术世界、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无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及其相互交融所构成的人类文明史,同样可以说是思想的发展史。这就是人的思想的无限丰富性。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哲学的产生时说:“它不是一门生产的科学,即使从最早的哲学家的历史来看也是很清楚的。因为人们是由于惊奇,才从现在开始并且也从最初开始了哲学思考。”[2]19因此,哲学是源于“惊奇的智慧”,这里的“惊奇”同样是人的思想。人的思想首先“惊奇”于自身的存在: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创造了自己,也创造了世界;人是现实的存在,又是理想的存在;人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反思,人才不断揭示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并由此深化对自身的理解,实现了人自身矛盾合理解决的可能性。
没有人对自身的反思,就不会有哲学思想的反思;没有哲学思想的反思,爱智慧的哲学便不能使智慧成为哲学探索的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因此,哲学的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就是在思想中思想。
哲学确认以思想为反思对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哲学在古代曾经扮演着“知识总汇”的角色,在近代又成了万能的“科学的科学”,而哲学发展的逻辑是,只有当科学能够提供关于世界的各种思想的时候,思想才真正成为反思的对象,从而哲学才能确立自己的反思对象。针对哲学反思对象的这种发展趋势,恩格斯曾经做过具体的论述,他指出:“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3]364
现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脑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思维科学的飞速发展。思维作为思想的对象,已经日益成为科学的领域。这样,世界的三大领域:自然、社会和思维,都已经成为科学的对象,哲学被驱逐出了它的全部世袭领地。因此,正是在现代哲学中,关于世界的思想才真正成为反思的对象,哲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家可归的四海为家。对此,恩格斯又做了深刻的总结,他说:“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4]257
哲学思维的反思特性在哲学发展进程中是不断成熟和深化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发展史就是人类思想反思的发展史。从哲学的发展史看,“反思”历经了本体论反思、认识论反思、实践论反思和语言论反思四种方式。科学的观点是,古代的本体论反思、近代的认识论反思和现代的语言论反思方式都割裂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非科学的反思方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反思方式,才能科学说明哲学思维的反思特性。
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4]241。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也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基础。实践论的反思方式就是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历史的反思方式。对此,马克思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60因此只有立足于实践,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立足于人的发展历史的反思方式,才能体现哲学思维的反思特性,才能真正实现对思想的反思,才能自拔于“哲学是什么”的困扰,使我们真正懂得“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思想的反思。
在这个“人人都只愿接受那些直接的和现成的答案,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6]8的时代,深刻理解哲学的反思特性,会让我们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冷静的思考,进而用反思的智慧正确处理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最终使人达于至高的精神境界,并使哲学真正成为“无用之大用”的思想智慧。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导言中,胡适也给哲学下了个定义,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思,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7]10。从胡适这一哲学定义,我们不难察觉实用主义的灵光。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哲学是必须要关注人的。没有人就没有哲学,没有哲学也就没有人。“人生的切要问题”必须是哲学“着思”和“解决”的根本着眼点。
人生的切要问题在哲学视阈中有很多,如中国哲学关注的人性善恶、天人合一、知行关系等,西方哲学关注的人与上帝、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等,中西哲学共同关注的真善美关系等。这些人生的切要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一是人自身的问题,二是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三是人的精神境界问题。
(一)人自身的问题
人自身的问题是丰富多彩的。生老病死、吃穿住行、礼义廉耻、富贵钱财等,都是人既要“着思”又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人要对自己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核心就是人何以为人。
人何以为人呢?人有思想有智慧,能对思想和智慧自觉地反思,所以人才称得上真正的人,用黑格尔的话说便是“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1]38。没有思想和智慧,没有对思想和智慧的反思,那人就无异于动物了。因此,黑格尔又说:“人应该尊重他自己,并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1]36
冯友兰在盛赞哲学与人的关系时也鲜明地指出,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8]16。在冯先生看来,人要成为某种人是非常容易的,即使没有思想的人,通过某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一定时间的操练,便能掌握某种专业技艺,扮演某种角色。然而,哲学作为思想的反思智慧,使人通过反思人自身、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最终“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中论述得更加经典。马克思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46也就是说,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本能地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活动,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思想、反思和创造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对此的总结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47
总而言之,人要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地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对自身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何以为人。唯有如此,才能达于至高的精神境界。
(二)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的生活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活动,因为有思想的人,不仅要反思自身,创造本能的精神生活世界,使自己成为人并崇高起来,而且还能在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使自身置于一个理想的“关系”世界中。人只有生活在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才能认真地反思自己,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人对自身和生存方式的反思,一刻也离不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面在论述哲学的反思方式时,我们分析了实践论的反思方式,这里仍以此为立足点,说明人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亦即“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实现自身发展的世界。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对世界的特殊关系:为我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5]81。为我关系,是人在生存和发展实践中所创造的人与人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实践论的反思,就是从为我关系出发的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反思。正是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实践论反思方式,人才能立足于风云变幻的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
哲学史上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我思故我在”的疑惑,“自己返回自己”的探索,“为我而存在”的反思,无一是离开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去苦思冥想,抑或闭门造车,都是在“关系”中去探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创造一个理想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哲学王也好,第一哲学也罢,绝对体系也行,都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反思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才能真正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找到理想道路。
(三)人的精神境界问题
冯友兰说:“人心的特殊表现是知觉灵明,人的知觉灵明就是天地的知觉灵明。”[9]155动物没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是因为动物没有灵明,不能觉解自己的生命世界;人有灵明,人的灵明能照亮人与人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所以人的世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世界。人生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有意义的世界”[10]152。人达于知觉灵明的境界时,人就是圣人。也因为人生有觉解,人在宇宙间就自然具有了一种极其特殊的地位——万物的灵长。宇宙间的事物本来自然而然,但有人的觉解,便向人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传统哲学都讲人生境界,但内涵却大不相同。中国传统哲学的境界观注重人生,注重人生与生活实践的密切关系,重在把它理解为一种精神境界;西方传统哲学讲境界,则是重在讲生活世界所包括的经济、政治、客观、现实,重在实用精神,可是往往脱离人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不过,中西传统哲学有一点可以统一,即是都承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生境界决定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根据人对宇宙人生关系觉解程度的不同,冯友兰把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种[11]79。张世英也提出了四个层次的人生境界,即欲求的境界、求实的境界、追求理想的境界和诗意的境界[10]159。这里不展开论述,只谈笔者的两点看法。
一是人在形成一定的境界观后,他的境界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他的人生境界若是低层次的自然或功利、欲求或求实的境界,那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但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另一方面,他的人生境界若是高层次的天地或诗意的境界,也不可骄傲怠慢,不思进取,更不可搞个人崇拜,全民效仿,因为最高的层次是无限丰富发展的。人不同,风格各异,境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要包容多样性。
二是人生境界对现实世界及道德的超越不能够脱离现实。一方面,现实世界是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人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曾尖锐地批判过费尔巴哈脱离现实抽象的“一般人”的观点,在他看来,费尔巴哈之所以会停留于抽象的“一般人”,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5]78。脱离个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同样是虚设。另一方面,人生境界的道德标准是不容背离的。虽然我们主张包容多样性的人生境界观,承认人的自由和独立自主性,但是人生境界的道德底线是自由与自主的标准和保证。人类践踏环境伦理的道德标准、奉行“人类中心主义”的做法,是失败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切要问题:人之所以为人,是认识自己反思自己,通过自我的反思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促进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的理想化。然而,这一切离不开人生境界的提升,人,必须在反思自身及其生活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涉及哲学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如同“哲学是什么”一样,一直令人倍感困惑。今天,人们生活在崇尚实用的社会环境中,当然要研究哲学的功用或价值问题。
冯友兰的“无用之大用”的精辟论断,仍是回答哲学的功用问题的最好答案,因为冯先生的论断是立足于哲学的本质属性去回答哲学的功用问题。也就是说,任何脱离哲学本质属性的对哲学功用问题的回答都是不科学的。进一步说,离开哲学谈哲学问题,是相当荒谬的。
事实上,在哲学的功用上,哲学界曾不自觉地形成了各执一端的“哲学无用论”和“哲学万能论”。现在看来,不管是“哲学无用论”还是“哲学万能论”都是错误的。哲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哲学的功用或价值,但是哲学的功用或价值并不是哲学本身固有的属性。哲学只有与一定的主体需要相联系且满足主体需要时,才能对主体具有现实功能,才能显示其价值,发挥其功用。因此,“哲学的功能深刻地反映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正是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哲学功能的变化。时代精神决定了哲学功能。哲学要想无愧于时代精神之精华的美称,就应不断地反思自身。时代对自己提出了什么要求,哲学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才能体现时代精神”[12]2。所以,脱离哲学的属性,脱离哲学的时代性,去大谈哲学有用或无用,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当然,哲学所追求的智慧不是烤面包挣大钱的小聪明,而是个人和人类安身立命的大聪明。它是在现实推动下,以哲学方式来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哲学的“无用之大用”,就在于以其思维的成果构成人类思想的新坐标,开拓世界的新视野,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从而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推动时代的发展。
哲学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对现实的批判之中,深沉的现实忧患意识则是哲学批判现实的直接精神产物。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于日常生活中不平凡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外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生活,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13]1。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如此,环境恶化和疾病对人类的威胁,物欲对人的诱惑,人信仰的迷失,这些都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反思自身,批判现实。
[1]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李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西]费尔南多 · 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M].林经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胡适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 冯友兰.一种人生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责任编辑 叶厚隽〕
Three Comments on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LIU Han-du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China)
Philosophy is the introspection of thought,by which we could obtain a calm thinking about ourselv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man and society. We could deal with the above complex and blending relationships correctly to reach the highest mental level and make philosophy a functional and powerful ideological wisdom. In this society,many people crave for material wealth and lose their mental essence; it is a good way to recommit the value of philosophy and using it to cure the morbidity of human and society.
philosophy; value; introspection
B0
A
1006−5261(2012)05−0023−04
2012-05-23
刘汉端(1979―),男,河南泌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