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霞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索高职生幸福教育
◆田淑霞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它以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角度,分析高职学生的幸福现状,并提出了增强高职生幸福感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 高职生 幸福教育
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产品也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生活满足感却没有大幅度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年轻人普遍存在着抑郁症状。在这种情形下,人们需要学习寻找快乐的技能,这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韧性,产生乐观情绪,愿意积极参与事情。美国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技能在进入社会前就应该被教授。显然,学校应该承担起这种积极教育的责任。
作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高职学生,在学校虽然主要任务是学习应用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父母和教育学者也应该把幸福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即使不是核心(Cohen,2006)。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本世纪20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不容置疑,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我们发现高职生幸福感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之地。家庭以亲情为纽带,是学生避难的港湾,无时无刻不影响其身心的发展。
研究表明,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赋予学生以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合理调节情绪,从容面对挫败,自信乐观、幸福感强。相反,家庭环境恶劣,特别是情感上的缺失,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融洽,都将给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另外,有些父母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善于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转嫁到孩子身上,无形地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幸福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度地关注心理损伤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似乎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实际情况是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困惑,又构不成心理疾病,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化解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下面从家庭和学校的角度分析增强高职生幸福感的举措。
家是幸福的源泉,是对一个人成长最有力的情感支撑。从小到大,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网络和社会舆论的发达,使很多家长认为,高职是次等教育;高职是无奈的选择;这些都给高职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作为父母,可以从如下角度着手:
(1)正视高职。《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战略地位。
(2)提高爱的质量。父母之爱是深如大海的,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而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如果方法用的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比如,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不考100分,绝不向孩子要分数。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
(4)发挥家长应有的智慧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线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总之,当孩子们得到关心和爱护,获得爱的体验时,就会心情愉快,从而自信、乐观、勇敢地面对困难,反之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1)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说,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的认识。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高职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2)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应当让幸福感教育走进课堂,在我国广泛推广幸福感教育,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幸福的方法,减少抑郁。要为学生营造“幸福”环境,提升其幸福的感觉。
①主体性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为辅,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提高学生课堂愉悦感和积极创新意识作为最高目标。为了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老师不再是主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指导者。作为主持者,教师在讲授本章知识的同时,保证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交流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的角色。
②注重师生课后沟通。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教师首先要成为为学生的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课后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沟通机会,对缓解学生厌学情绪,提高学生幸福感指数会有很大的帮助。
③加强社会实践课的有效性。社会实践课,是融合校内外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好形式,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加强和改进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不能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很多知识点仅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助推了某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学校最大限度地鼓励、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在实战中增强自我职业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课堂幸福感体验。
幸福感教育对高职生自身的成长是极为关键的。高职生处于青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同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发生改变。泰勒博士专访中所说:“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寻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奥秘就在你自己手中,在于你的视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态、你的选择,换一种视角生活,以积极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助’,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我们常说,青年智则中国智,青年强则中国强,健康的心智是我们对青年的期待,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姚畅,李继江.浅析高职学生的幸福观培育[J].广西轻工业,2011,(9).
[3]张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解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9,(5).
[4]宋妍.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与培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5]郭玉琴.大学生幸福感与教师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