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渝西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中,“钢丝”一词的解释是“用细圆钢拉制成的线状成品,粗细不等,是制造弹簧、钢丝绳、钢丝网等的材料”。这里的钢丝是一种金属丝,类似于铜丝、铁丝、铝丝。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在日常交际中,“钢丝”出现了许多新的意义。在此用“钢丝1”、“钢丝2”进行区别。
“钢丝1”是“像钢铁一般的粉丝”的缩略语,强调对追捧的人或事物入迷很深,例如:
(1)每一次见面都是对我的铁丝身份的一次精炼,老师的亲切和博学把我快由铁丝炼成钢丝了。
另一方面,“钢丝”用来表示特指,即“名字中带有音[gang]的人的粉丝”,以“郭德纲的粉丝”最为常见。例如:
(2)去听郭德纲的相声,成了年轻一族中走俏的新时尚。他的相声迷自称为“钢丝”,而资深钢丝则自封为“不锈钢丝”。(中国青年报2006.2.6)
现在,“钢丝”又出现了新的意义,即“钢丝 2”,意为“处于结婚、购房等生活压力下的青年人”。例如:
(3)对于80后步入城市生活……没有经济后盾而仅靠微薄的薪资根本难以担此重压……所谓的“钢丝”一族,他们需要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们是“钢丝”,我们要买房!》,长江商报,2011年10月13日)
“钢丝2”是借用其喻义和联想义,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钢”说明了这批青年人对于购房的一种刚性需求。“丝”则形象的表现了对于高额房价,青年人的薪资就像“丝”一样——不仅量少,而且易断。第二,在这里“钢丝”也可以理解为青年人面对压力,就像走“钢丝”一样,充满了艰险和挑战。
当代社会由于社会交际需要,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求新求异,创造了一大批新词。“钢丝”借用了金属丝钢丝的语表形式,也从侧面利用了钢丝的某些特性和它的喻义。“钢丝”新用法的出现,是对“钢丝”一次基本意义的引申发展而产生的新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