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度”思考

2012-08-15 00:49:31韩延明
中学语文 2012年10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心灵深度

韩延明

[作者通联:陕西商南高级中学]

纵观2011年高考作文,真正称得上精品的可谓凤毛麟角;不少作文写童年不真,写家庭不亲,写社会不深,令阅卷老师望文兴叹!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文章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内涵肤浅,缺乏厚重感。高考作文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就必须做到个性分明,见解独到、深刻。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根源,挖掘出深意和新意——即要超越平庸,追求“深度”。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个性,有个性的文章必定有新意,有新意的文章必定有风格,有风格的文章必定鹤立鸡群,独领风骚,获得高分。

一、思想深度

要求作者的观点能切合实际,透过现象揭示规律,体现出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维深度。思维的深度往往表现在作品哲学的真理性、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政治的敏感性各个方面。下面这篇《拷问灵魂》就是高考作文中很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例文1

拷问灵魂

一考生

拷问意志,拷问良心,拷问你做人的准则,请问:你能坚持多久?

——题记

天真无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就像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初涉人世的青年说:“心灵的选择是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具有铁一般的意志。”垂暮之年的老者说:“心灵的选择是昔日的竞争对手落魄不堪时尽力拉他一把的宽容。”九月菊选择在万物凋零、秋风肃杀的季节开放,需要多大的勇气来装点这个季节!它不与桃李争艳,不与牡丹比香,为的是不让这个季节冷落。这是高尚心灵的选择。

骆驼不瞻望大海,不远眺草原,不梦想森林,一心一意行走在沙漠之海。为了人类行进的方便,它甘愿自己寂寞在茫茫无尽的沙漠而无半句怨言。这是奉献心灵的选择。

那个流传千年的童话你是否记得?母亲为了儿子不因饥渴而死,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结有果实的树木。当儿子醒来寻找母亲时,母亲已长眠于山岗,而满山的树丛也都变成血一样的红色,夺目耀眼。哪一个母亲不都是宁肯牺牲自己而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慈爱心灵的选择。

纽约街头那名潜逃的罪犯面对手中的人质——一名即将临盆的孕妇,毅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婴儿的啼哭声响在耳边时,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多么可爱的小生命!”生命的力量震撼着每一个人,而那名罪犯的选择又是多么的明智!这是良知未泯的选择。

独自从这壁断崖翻过,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使种族不灭,就得牺牲。那群老斑羚的选择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做年轻羚羊的垫脚石坠入深不可测的峡谷而粉身碎骨。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有的羚羊都是那么从容地走向断崖。这是大无畏心灵的选择。

心灵的选择源于灵魂的拷问。在这个日益商品化、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大街上的坏人坏事你出手相助了吗?面对弄脏了你的衣服摔倒的小男孩,你出手相扶了吗?面对贫困山区那些孤苦伶仃的孩子,你解囊相帮了吗?“人之初,性本善。”让你的心灵来选择,让你平凡的名字被大家永记,使你心灵的两片羽翼光彩夺目。一次心灵的选择就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是一篇颇具哲理的散文。文章罗列各种人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选择,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纽约街头罪犯的良心发现,加深了文章的厚度;对生活中人们采取怎样的人生态度的心灵拷问极具针对性。因此,读罢此文,掩卷深思,在触击心灵选择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高尚的情操,守住向善的心灵阵地,把握情、理、法的标尺,做出明智的选择。考生的思想十分深刻,真正达到了拷问灵魂、净化心灵的目的。

二、情感深度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感情真挚”的要求。的确,高中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人性和人情方面的真实性和深度感。行文往往空泛虚假。其实,无论是生活实际,还是文学作品,真正感人的还是真实的人之性情。文以情动人,无情未必真豪杰!高考作文中的情感深度就是要通过作品挖掘出源于实际生活的真体验、真感受、真性情、真觉悟。惟有真切的情感深度才能真正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

例文2

岁月悠悠歌悠悠

一考生

拖着疲惫的双腿迈出教室,纵然春风吻上了我的脸,也未曾觉出一丝暖意。一转眼,一个熟悉的身影闪现在眼前。是他——我的老父亲!

我急忙打开门,父亲微驼着脊背伴着一高一低的跛脚走了进来。他将那布满补丁的小布兜轻轻放在桌子上,拍了拍手说:“鸡才下蛋,我煮了几个。春天天长,小伙儿家,饿得快。”

“爸,我都三十好几了……”

“哪怕一百岁,你不还是我的儿子?”他打断了我的话。

午饭时,我打来一碗父亲最爱吃的大肉米饭,他却摇了摇头:“我不饿。”“跑了三十几里的山路,还说不饿!”我不容分说,硬把碗塞到他手里。

当我又从饭堂转回时,分明听到了他那苍老含混的喃喃声:“这碗饭不知得多少钱哪!”天啊!我喉咙哽咽,泪水夺眶而下,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叫他爸,其实我并非他亲生的。出生才三个月,我就过继跟了他。然而,他的确是我的亲爸爸!

两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患了急病。是他——我的老父亲,背着我,冒着雪,摸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到三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求医。过河时,他不幸跌倒,双膝跪倒在刺骨的水里,久久站不起来,而我的双手却被他握得更紧,更紧。从此,他落下了终身残疾。爸爸,你可知道,每当我看到你走路的身姿,儿子的心里好酸,好疼啊!

上中学时,家境很贫寒。那个夏日的午后,我放学到家,急不可耐地剥掉“紧身衣”,一头栽倒床上。恍惚间,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明儿,来试试这件衣裳。”寻声望去,我惊呆了:父亲手上捧着一件崭新的灰色的确良衬衫,正向我微笑。望着父亲身上的旧布衣,我真不知说什么!后来听说,那件衬衫是父亲托一个远房姑姑从县城买回来的。从此,我拥有了一件令同伴垂涎的衬衫!

父亲不识字,但他的舐犊之情常令人感激涕零。那年秋天,我有幸步入大学门槛。后来听说,我离家不久,父亲央四叔给我写信。四叔问:“写啥?”

“叫明儿好好学习。”

“还有啥?”“……”

“你知道地址吗?”

“在西安。”

“详细地址呢?”

“反正就在西安!”

当四叔说明信无法投寄时,父亲猛地吸了口烟,无奈地走了。

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份爱子深情!为了儿子,为了生活,父亲的背驼了,腿残了,如今已满脸沟壑。我将以何报答他呢?我在心中默默祈祷:愿老爸一生平安!

文章选取生活中的四个截面,从春夏秋冬四个角度展现了父亲的“舐犊之情”。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凸显了父亲的慈爱、节俭和伟大,特别是“不识字”的老父亲托人给“我”写信一节,一个纯朴憨厚的老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什么力量这样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正是这种比天高、比海深父子的亲情!

三、思维深度

高考作文应该恰当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正反对比推理,恰当运用逆向思维,能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对思维深度的要求。一篇成功的高考作文,总能时时闪现出作者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高考佳作《勿以亲疏论是非》一文:

例文3

勿以亲疏论是非

一考生

《出师表》有言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勿以亲疏论是非。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继往往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掌握着对百姓的生杀予夺之大权,真可谓“君主一跬步,皆关民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能看见一些小人,他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们的每一个毛孔无不弄得舒坦至极。于是这些人深得君主之“亲”,甚至独揽大权,败坏朝纲。明末的魏忠贤专权、清乾隆年间的和珅作乱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对人才亲之信之,恰恰是因为他们明是非,懂事理,懂得亲疏之分。

在人类社会中,自“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子”以来,亲情就成了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人们往往认为亲人们总是对自己好,因而他们总是对的;而对于旁人,难免存着此疆彼界之心,所谓“人心隔肚皮”,难免对别人心存成见。

羊子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不以亲疏好恶来定是非,而是唯贤是举,诚可贵矣。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权力可谓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各界人士一致推举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担任广东的督都,当此之时,孙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能保证自己的哥哥飞黄腾达,然而这位伟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担此重任。”如此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人仰慕不已!

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抛弃小我,舍弃一己之私利,来成全大我,寻求真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克制感情,注重理性,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作者先由《出师表》引出自己的观点:“勿以亲疏论是非”,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揭示文章的主题: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文章先列举魏忠贤和和珅这两个遗臭万年的小丑作论据,对“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小人给与无情地否定;接着力捧羊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明举和孙文不为亲情所囿,婉拒迁兄为督的高尚品德,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楷模,给予充分地肯定。在正反对比、否定肯定之后,响亮提出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抛弃小我,舍弃一己之私利,来成全大我,寻求真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克制感情,注重理性,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逻辑深度和主题深度双双并举,铿锵有力。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心灵深度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2
深度观察
唤醒心灵
读者(2017年8期)2017-03-29 08: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