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东 杨政杰 李建军
中风在现代医学上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而中风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严重的影响和负担。因此,使患者肢体得到康复是大部分家属的期望,本文就多种针灸法治疗中风偏瘫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2年1月至6月入院治疗中风偏瘫的6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中,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3岁;患病时间最短者12 d,最长者六个月,平均患病时间三个月;其中,9例中脏腑,21例中经络;左侧下肢瘫痪18例,右侧下肢瘫痪12例。对照组30例中,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最小者48岁,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63岁;患病时间最短者13 d,最长者四个月,平均时间两个月;5例中脏腑,25例中经络;左侧下肢瘫痪17例,右侧下肢瘫痪1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以及患病部位上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①中风时间在15 d~5个月,病情基本稳定。②年龄在73岁以下。③与以下标准基本符合。
1.3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标准中风偏瘫的症状的标准要符合国家药管局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包括:神志不清、失语、口眼歪斜、偏瘫等,次要症状包括:头晕、瞳孔变大、喝水法呛等。一定要具有两个以上主要症状,或一个主要症状,两个次要症状。在结合患者的年龄、先兆、诱因等才可以确诊为中风偏瘫,如果上述条件不符合者,可以可以根据影像学检查来确诊。②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修订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患者要进行CTH或MRI的检查后才能确诊。
采用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例如头针、体针、梅花针叩刺等多种针灸手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
2.1 头针 穴位选择:如果下肢瘫痪者,选择对侧运动区上的1/5的位置;上肢瘫痪者,选择对侧运动区中2/5的位置;面瘫的患者。选择对侧运动区下2/5的位置;下肢麻木的患者,选择对侧感觉区上1/5的位置;上肢麻木的患者,选择对侧感觉区中1/5的位置;操作方法:针灸前针头消毒,针头选择直径为0.3 mm,长为40 mm或50 mm的不锈钢针。针与患者的头皮呈15°~20°夹角,针头以最快的速度刺入头皮,到一定程度,将针平行捻转,时间为一分钟左右,留针半小时,1次/d,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
2.2 体针 穴位选择:内观、三阴、水沟交汇处作为主穴,合谷、委中、尺泽、极泉为配穴。操作方法:针头消毒,首先针刺内关穴,进针30 mm左右。捻转针头一分钟;其次,针刺水沟;三阴交汇后斜刺,进针30 mm左右,直到肢体有反射现象为止。留针半小时,1次/d,一星期为一个疗程。
2.3 梅花针叩刺 选择穴位:上肢有麻木感或紧缩感的患者,选择第1~5胸椎的夹脊穴针刺。下肢麻木或紧缩的患者,选择第6胸椎~第3腰椎的夹脊穴针刺。操作方法:用梅花针叩刺,直到有出血的现象,同时核还能配合拔罐治疗。隔一天进行针刺,4 d为一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 有效:病症全部消失,患者能自理生活;显效:病症有所减轻,生活能自理一部分;好转:病症有所好转,但是效果不明显;无效:病症没有明显变化,生活不能自理。
3.2 治疗效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中医上认为,中风是由于体虚、血瘀、肝火旺、痰阻等原因引起的。而采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已经有几千年历史。采用头针、体针以及梅花针联合治疗中风可以帮助患者通经活络,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复肢体行动,促进血液流通,因为中风患者体内的细胞有的并没有坏死,经过针灸的刺激,就能活跃起来。因此,采用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具有明显效果,从而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负担。
[1]章薇,刘智,刘伍立,等.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64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