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云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即椎基底动脉系脑缺血发作,近年来常见于中老年人,为了能够提高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检出率和准确性,(TCD)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应用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130例与7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对照。旨在探讨椎动脉系病变的超声表现,更加清晰地观察图像,判断该血管的起源、代偿情况,以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1.1 一般资料 2010~2012年来本院就诊的患者,有较为明确的颈椎病、动脉硬化病史;发作性眩晕,伴有一系列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如头痛、视物模糊、走路不稳、昏厥等;并排除其他颅内病变的[1]。选130例其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39~85岁,平均62岁,以及70例健康人均接受TCD和CDFI检测。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1.2.1 TCD 采用德国DWL-T型TCD机,探头2MHz,检查时被检查者取侧卧位或坐位,头颈部放松稍向前屈,探头置于枕窗或枕旁窗,探头方向朝前,左右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分别探测,观察频谱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
1.2.2 CDFI 应用德国Siemens G50型超声仪,使用10~5mHz探头频率,选“CAROTID”条件,受检者仰卧位,颈后垫枕使颈部充分暴露,头后仰并偏向一侧。检查时首先用二维超声在颈椎横突间寻找血管结构,显示椎动脉图像,探头向下追至锁骨下动脉处,向上扫查至颅底横突孔,再加彩色血流观察,最后用脉冲多普勒频谱测定;主要观察血管走行、形态,检测并记录椎动脉各项血流参数。
1.3 统计学方法 方法选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将TCD与CDFI及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分别以灵敏度、特异性表示。
椎基底动脉系统轻中度狭窄时,血流速度呈节段性高速湍流。重度狭窄时,会造成血流方向发生异常或达到闭塞。
统计学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与健康组经TCD及CDFI检测血管及血流参数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测结果TCD检测灵敏度65.6%,特异性92.2%,CDFI检测灵敏度91.4%,特异性86.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神经内科常见病[2],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症状持续不缓解可出现脑梗死,其临床表现以眩晕为突出症状,可伴有视物旋转、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等,给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形成原因很多如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大动脉炎、颈椎病、血管畸形等,造成动脉血管受压、管壁弹性减退、管腔内斑块形成等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缺血病变,使得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综合征。
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采取超声检测是一种对人体无损害、简便易行的方法,可多次重复检查;其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够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参数,观察观察频谱形态,估测供血情况;本组观察结果:TCD特异性达9 2.2%,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和闭塞时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操作者出现错误的几率总是较高。CDFI可以对椎-基底动脉系进一步充分的了解,首先通过二维超声可以直接观察颈部血管管径是否对称、量、管壁厚度及光滑程度、管腔内是否有斑块形成及斑块的状态;再结合彩色血流成像及血流频谱进行测量评估得出更科学的诊断;并且通过本组观察CDFI检测灵敏度较高达91.4%,灵敏度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使观察更直观,但检测时需要在颈椎椎体间进行,由于不可避免的干扰及操作手法等原因,使血管走形探测不清,血流不充盈,易造成假阳性。因此,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检测中,将TCD和CDFI两种方法结合检查进行联合诊断,对颅外椎动脉、颅内椎-基底动脉相互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避免了单项检查的局限性,为成人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开辟了更完善的检查手段,也为临床医生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诊断依据。
[1]田家玮,高敬,孙立涛.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3):176.
[2]陈峰,王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诊断方法的对比研究。基层医学论坛,2006,1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