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而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等。而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就离不开对自身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因为通过企业所实施的科学的、合理的以及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够调动自身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够强化工作人员的意识,使其自觉的为企业服务,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最终真正的形成人才与企业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企业对人力资源所实施的管理不仅仅只是制度上、条款上的管理,更应该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因为资源的开发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更有利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的强化企业,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胜出。但是,就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说,绝大多数企业都忽略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一味地强调对人才的硬性管理,比如说相关的制度、规章等等约束,却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人才的需求,更没有通过管理手段激发人才的潜能。
管理理念陈旧不仅仅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能力低,更多则是企业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工作人员一旦进入企业之后就成为了企业运作、发展的工具,久而久之就会忽略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市场多变的条件下,一些企业仍延续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这种陈旧的管理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甚至会阻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贯彻。
由于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迫切。大部分企业对所聘用的员工只进行一次短期的简单培训或者不经培训直接上岗,这种做法无疑是欲速则不达。导致招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达不到标准,上岗培训是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其了解应聘岗位的工作时间、薪酬、工作要求等情况;帮助新员工认识到如何干好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通过培训,可以帮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职能与公司所希望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帮助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可以有效地降低人才流失率。
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完善,是为了能够符合市场快速的变化以及满足自身企业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简单的来说,如果企业的激励机制过于稳定,就会抑制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因为工作怒不努力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即使拼搏、奋斗,也没有获得与付出相对等的收获。就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缺乏长期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最为普遍、常见的,其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包括了企业领导者的不重视、企业管理者的误解以及市场的变化过快等等。
工作环境是企业员工每天都需要直接面对的,而积极的、及时的为企业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则是使人才心甘情愿为企业工作、奉献的基础前提,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为人才适当的、科学的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就是赋予高于其实际能力的工作目标,激励其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当人才完成赋予其挑战性的工作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不仅使他们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同时又为企业创造了价值;第二,为人才搭建发挥其才能的“舞台”,赋予他们必要的自主权。如为技术人才提供必要的设备及工作环境,为管理人才提供必要的人权和财务权,采取适当的分权管理措施;第三,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对人才进行准确的定位,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职位,做到人尽其才。
企业文化不仅仅代表着企业对外的形象、声誉,更能够因为其形成而软性的约束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起到侧面的促进作用。例如企业在实施招聘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工作人员,而这从某个程度上已然大大的强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在和谐管理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先从源头上的企业文化开始,因为积极的、及时的营造出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就能够直接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保障。具体的实施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重视对企业合作精神的建设,使员工能够相互交流、合作,而不仅仅只是竞争;第二,加强对员工思想发展的规划,比如说宣传人才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等等;第三,鼓励员工继续学习,不断提升,并且与同事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因为只有员工的提高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职业生涯指的是企业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能力,对工作人员在职的一种规划,其目的就是帮助工作人员不断的获得发展、不断的获得进步,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而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则离不开对其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培训是教育新员工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实现员工不断成长的重要举措。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实习管理培训。技术培训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工作态度及办事能力上有特殊表现的员工,企业都应给予机会参加培训。例如业绩突出的普通员工就有机会参加主管的培训。为了让有领导潜力的员工走上领导岗位,我们应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可以将员工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可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作出人才需求预测,进行人才储备,以保证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又可以使员工获得进步和成长。这种对员工的关注充满人情味,较容易使员工在心里上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如果没有及时的建立、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就很有可能导致大批工作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这是因为工作的时间过长,而工作又过于稳定、乏味所造成的,简单的来分析也就是从最初工作的情绪高涨期逐渐下滑,最终造成工作仅仅是敷衍、交差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在和谐管理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必须积极的建立、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因为只有不断的激励,工作人员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对工作的情绪,进而才能够保障企业的运作、进步以及发展。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薪资激励。薪资是人外出工作的最大动力,也是人才最优先考虑的客观因素,而如果人才的工作换不回对等的薪资,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就会严重的被打击,从而产生付出不等于回报的想法,最终所导致的将是人才的工作倦怠,甚至是人才的流失。所以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必须积极、及时的根据市场的变化、自身的条件以及人才的需求调整自身的薪资结构,以激励、鼓励人才;第二,上升激励。在薪资基本能够满足人才需求的条件下,人才更加的看重企业的上升机制,比如说怎样才能够获得上升的空间、条件等等,如果努力、付出也不能够获得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视,人才同样会因此而出现流失的现象,毕竟职业规划是人才需要的,也是企业所必须给予的;第三,情感激励。从侧面来看,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是不是关心员工、是不是重视人才,都会直接的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如果人才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地感受到领导者、管理者的关心、尊重,就会更加的投入工作,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在建立、完善自身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情感激励的加强。
以人为本,是当下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最为重要的有效手段、有效途径,因为在改善了自身的实际生活之后,人才所考虑的是自身的职业发展,比如说这份工作是不是适合、工作是不是顺心,又或者考虑工作是不是值得继续等等,而在这种时候,企业如果能够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就能够从员工的角度去拓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才的需求。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企业所提供的培训机会、条件,不仅仅能够使工作人员感受到企业的重视,更能够使工作人员直接的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既满足工作人员提升的需求,又促进企业的运作、发展,最终真正地实现企业人才与企业的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以及共同发展;第二,充分的保障企业工作人员的权利。尽管企业的工作人员与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不属于同一个层次,但却都是社会人、企业人,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不仅仅会抑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使企业工作人员不再忠于企业。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最大限度的、充分的保障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权利,例如相关的薪资制度、升调制度等等,不仅如此,还必须尊重、重视企业的基层员工,使其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企业的关心、需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驱使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情绪始终保持高涨;第三,加强对自身工作人员的职业规划。当企业工作人员进入到工作倦怠期之后,往往会思前想后,比如说考虑自己能不能够一直在企业工作,考虑自己在退休之后能不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障,考虑自己在未来的几年能不能有所提高等等,而企业作为人才效力的一方,必须积极的、及时的站在人才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加强对自身工作人才的职业规划,这样不仅仅能够确保企业的稳步发展、有序发展,更能够满足企业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忠诚度,最终自愿与企业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管理内容,因为企业的运作、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促进,而基于和谐管理视角,企业如何能够强化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值得每一个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深思,要知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何才能够获取可持续性的发展,其关键就在于自身的人力资源。
[1] 尚亚军.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华章,2011(12).
[2] 郑德宝.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中国产业,2011(02).
[3] 张春芳.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性科学探讨[J].科学之友,2011(01).
[4] 国凤华.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1(04).
[5] 王文虎,王骅,张滢,周天明,朱颖.规范人力资源管理 推进节约型后勤建设[J].高校后勤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