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2-08-15 00:51王美莲刘翠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橡皮学生会公鸡

◆王美莲 刘翠娟

(昌邑市南隅小学)

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王美莲 刘翠娟

(昌邑市南隅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怎样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始于疑,终于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精神抖擞的投入研究学习,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二年级学习《镜面对称》,学生对“轴对称”的特点已有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镜面对称”的特点。我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先讲“骄傲的公鸡”的故事,然后问:“河里的公鸡和岸上的公鸡真的一模一样吗?”这时学生会想,河里是公鸡的像,和公鸡会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个大大的疑问,学生自觉进入探究学习中。再如,三年级学习《统计》,我把课本中的例题留到练习,另外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们小学阶段开设了语、数、英、音、体、美、微机、思品8门课程,你最喜欢哪一门?你想知道咱班其他同学的情况吗?全班总体情况是怎样的?”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统计的方法。然后,让学自主调查、整理数据,通过亲历,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意义。

二、引导发现,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的核心。探究教学的倡导者萨其曼博士认为:“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当儿童不断处于困惑的环境时,就会本能的开始探究。”但初始有时学生会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及时调整方向。如学习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但感性认识比较缺乏,单位选择也比较盲目。为此我选择了比较典型的几个物体表面,让学生猜他们的面积。一块橡皮,一张报纸,教室地面。一开始学生会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橡皮,得出橡皮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厘米。然后,再去量报纸,会主动选择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最后是教室地面,自然知道应选择平方米作单位,学生大胆做出了一些猜测。这时,教师提出:“我们没有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量,怎样估测出比较准确的结果?”带着问题学生进一步思考: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数同学的座位,4个同学大致是一平方米。还有的同学想到可以数天花板,一间大约有几平方米,再乘3;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数地板砖,看几块大约是1平方米,再数一共有多少块。可谓群策群力,既增加了学生面积单位的感性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设计应由“给与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此,教学中必须克服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跑的局面,要让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前提,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主动积极的探究,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如何整合教材,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也就成了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精心设计,确保学生有兴趣,有学习探究的冲动。

如一年级《10以内数的组成》是学生口算的基础。初学时,让学生通过多种实物分,明白了这些数的组成,但要从直观分到抽象出数的组成,到能灵活应用,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凑效的。在课堂上,我适当穿插游戏,变换花样带领学生在玩中练。如猜谜游戏:“我手中有5枚硬币,看到左手的硬币数,谁能猜出右手有几枚?”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同时又要用手指表示。学生经历先看、后想、再口头报数、手出示的过程,从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中,不断地抽取,反复地运用,既巩固了已有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大脑的灵活反应能力。然后脱离实物,让学生竞猜。6、7、8、9的表示,我通过手势,学生易于接受。如9能分成3和几?我用手指表示3,学生应立即用手指表示6(出大拇指和小指)。这样充分运用肢体,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这种游戏式练习,学生兴趣高涨,乐此不疲。既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又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橡皮学生会公鸡
两只公鸡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我喜爱的橡皮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橡皮收了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说话的公鸡
橡皮山
鳄鱼小顽皮爱洗澡之收集橡皮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