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

2012-08-15 00:49任贵岐
中学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套子语段切入点

任贵岐

不少语文教师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搞得索然寡味,往往总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这样上课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毫无特色的课堂教学,不仅使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荡然无存,而且有悖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只能导致“少慢差费”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特点,选好与之相应的教学切入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切入点。

一、解读标题

富有意蕴和特色的标题往往是作家精心拟定的。因此,课堂教学中,以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字词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有效而重要的。像巴金的散文《灯》,舒婷的诗歌《致橡树》等。我在教学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引导学生解读“套子”一词,进而解读标题。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思考讨论题:(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2)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他这样装在“套子”里的人?(4)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讨论。在这节课上,以解读标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学起来纲举目张,轻松自如。

二、理清线索

文学作品中的线索性词语、句子或段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入点,沿着这条思路,很快就能顺藤摸瓜,理清作品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如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我就顺着明线梳理出如下情节:华老栓 “买药””→小栓 “吃药”→茶客们谈“药”→华大妈上坟(吃“药”的结果)。绕着暗线,找到以下“故事”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理清线索后,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从以上分析可知,以理清线索为切入点,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主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分析结局

有些小说的结局总会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的思考,如果从结局切入,可以使学生依果溯因,追根寻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教学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就将结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部小说具有精巧的结构和出乎意料的结局。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不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目瞪口呆、啼笑皆非的面目可想而知,学生也肯定会感到出乎意料,不禁想猜测玛蒂尔德知道项链为假以后会怎么办。这时,我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必须充分了解玛蒂尔德等人物性格特征。因此又必须回过头来再次研读,分析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教学要突出的是人物形象和情节,对于情节的紧凑,同样可以从结尾切入,教师作适当引导,这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小说中作者已作了多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十分可信。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会沿着分析结局这个切入点探究寻觅,达到预期效果。

四、品味语段

通常,学生在初读一篇文学作品后,在大脑中留下较深印象的,除了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外,还应有那些意蕴丰富、描述精彩的语段,而这些语段又往往是表达作品主旨的关键。碰到这些作品,如果以这些重点语段作为教学切入点,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中心,深刻领会全篇内涵。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学生初读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课文4-6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此几段描述生动、刻画精彩,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我从这三段的景物描写入手,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景物素雅静美、朦胧恬淡的特点。在学生弄清景物特点之后,再向文章头尾开掘延伸: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是这样一幅朦胧的画面?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观赏景物的?让学生研读1-3段和7、8段,就会明白: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内心怀着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所以笔下的景也是一种淡淡的朦胧的景。这样从品味重点语段切入,先景后情,两头突破,既直观又形象,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作品。

当然,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的选择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方法以处,还有许多方法供我们选取,并且各个切入点的选取也不是孤立的。教师要依文选法,灵活使用,在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水平上狠下功夫。

猜你喜欢
套子语段切入点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基于语段加标推导和特征核查的TCG分析及接口区分条件
套子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野猪套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