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几个误区

2012-08-15 00:49刘国伟
中学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古义省略宾语

刘国伟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点较为固定,所占分值较高,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但是很多同学在做文言文翻译时却很难得分。为此,本文结合2011年高考试题,总结出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常常涉及的误区,并逐一指出走出误区的对策,希望能给考生们答好2012年文言文翻译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2011年湖北卷)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误译: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作为准则。

正译: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可以”为两个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把”;现代汉语中“可以”是一个能愿动词。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可以”直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可以”,译文就不完整了。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二是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2011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误译:我给你一座新的亭子,并改变它的名字为“一柱”,可以吗?

正译: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 “一柱”,可以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新修”;“题”,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命名”。 一般情况下,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句中这个形容词就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 “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2011年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误译: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因为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正译: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分析与对策:“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中的“以”字,应译为“通过……手段”,考生误以为这个“以”与“有运饷官以弃运走”中的“以”用法一样,都是“因为”,造成句子不通。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2.翻译完一个句子之后,要检查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关联词是否得当。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2011年四川卷)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误译:一天,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人们不理睬他。

正译: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吕徽之”。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人弗之顾”,也应适当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不应简单地翻译成“人们”。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序处理不当

例5.(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误译:不要害怕百姓犯罪,不要阻止百姓出力。

正译: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分析与对策:句中没有恰当处理介宾短语后置的语序。原文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后置的介宾短语移到谓语动词前面,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即将“以罪”“以力”这两个介宾短语分别移到“惧”“止”的前面。 另外,“惧”“止”后都省略了代词“之”,也应适当补出,使文句连贯完整。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熟练掌握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倒装句,翻译时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要联系上下文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合理,看看有没有与文意冲突的地方。

误区六:语言不合规范

例6.(2011年重庆卷)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误译:(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缚送大帅那里砍了头,从此驻军肃然,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正译:(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缚”“肃然”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缚”可译为“捆绑”;“肃然”可译为“纪律严明”。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砍了头”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猜你喜欢
古义省略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冬之光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宾语从句及练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论语〉十二章》
中间的省略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
文言知识积累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