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颖 曾瑜薇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葛慧颖 曾瑜薇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将来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有必要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本文以调查问卷和测试卷为研究工具,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手段研究分析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状况,并从课程设置、教材教辅、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来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解决跨文化交际行为中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交流中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 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重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在外语界受到普遍认可。目的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然而同时这种文化教学忽视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对外汉语专业专门培养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英语、日后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或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基于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必须透彻深入地掌握中国文化,至少精通一门外语(鉴于英语是目前的全球通用语,所以此文章中的外语指英语),这是他们未来胜任工作的必备的两个条件。那么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怎么样呢?自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伊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严格或标准的要求。有的要求学生本科毕业之前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有的要求通过专业英语四级。除此之外,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自愿通过专业英语八级。
事实表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既不全面,也不扎实,汉语水平不如中文系,英语水平不如外语系。进一步假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国文化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某一领域已表现出某种倾向性,并能就中国文化中某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评价与判断,但是他们用英语表达出来吗?有必要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吗?如何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密切联系。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没有对其中一个的了解,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语言具有文化镜像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任何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历史的演变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在社会成员之间交流,而语言就是人们社会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然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探索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那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然而这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在成长和受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取了本国的文化,从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详加解释的。可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是需要向学习、了解汉语的外国人详细解释中国文化的。所以他们在掌握英语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同时掌握中国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训练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即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互动交际。跨文化交流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流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流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然而,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前提,但达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侃侃而谈英语国家文化,却不能与外国人共享中国文化,是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湖北工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三个年级的100名学生,一个年级一个班。人数分布为:一年级,36人;二年级,33人;三年级,31人。
本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测试用卷两种方式。调查问卷分两份,第一份是关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的问卷;第二份是关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课程、教材等的看法和建议。测试用卷测试的是受试者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测试卷分两道题,一是50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的英语翻译;二是描写春节习俗的英语文章。本次测试依据是《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词汇翻译的依据和答案参考了《汉英大词典》与《汉英中国专有名称和术语简明词典》。
数据的收集于2010年4月份完成。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同意,调查问卷和测试用卷随堂进行,用时20分钟,期间学生不能借助任何参考资料。调查问卷和测试用卷共发放106份,收回有效卷100份。在收得了100份有效答卷之后,笔者进行了分类和评定。测试用卷的第一道题——50个词汇翻译——总分为50分,受试者的得分是用来做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主要依据之一,将与问卷一里受试者对中国文化态度的问卷结果用SPSS11.0进行相关分析;第二道题让受试写出其当地过春节的习俗,这一部分不计分数,将和问卷二一起用来进行描述性分析。
“京剧”的表达是正确率最高的,达62%;其次为“颐和园”、“除夕”、“北京烤鸭”和“中药”,分别为48%、46%、42%和41%,剩余45个词语表达的正确率均在40%以下。知道旗袍、鱼香茄子和秧歌的正确表达的分别只有一人。所有受试者不知道中山装、论语、四合院和本命年的英语表达。总的来看,所有受试者的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受试者的平均分为8.36,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23。65%的受试者得分低于10分;26%受试者得分在10~19分数段;只有9%的受试者的分数在20分以上。
测试的第二部分,9%的受试能用汉语来描述其当地过年的风俗习惯,17%的为空白,74%的受试能够写出英语描述,但是有的只写出两三句,有些同学用汉英夹杂,即在文章中用汉语词语表述春节风俗特有的词汇,比如“春晚”、“拜年”、“灯笼”、“守岁”、“腊月”、“贴春联”、“供天神”、“烟花”、“团年饭”和“压岁钱”等。有的同学绕开这些词汇的英语表达,用意译的方式写出“拜年”、“吃团年饭”,这是受试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表现,值得表扬。但是像红包、春联、放鞭炮是不能随便意译的,把它们说出“red bag”、“red hot picture”和“set a fire”是不恰当的。总之,受试者对自己当地过春节的习俗非常熟悉,语言运用的能力差强人意,但是唯一遗憾的是中国文化特有事物的英语表达能力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将问卷一和测试卷词汇翻译部分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受试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之间的变化没有规律可言,二者之间存在零相关。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英语而全盘西化,他们并没有淡忘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理性上是认同的。相比西方文化,他们更倾向于了解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知识。然而他们对中国文化情感上认同的态度并不影响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强弱,这说明是其他因素在影响这方面的能力。情感上认同是因为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从小受到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并不代表其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掌握了更详细、更深层的知识。
100个受试者中97人认为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只有三个人选择一般,无人认为自己的能力高。总结受试者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的原因主要是:练习少,包括专门的强化训练,平时的锻炼;英语水平有限,词汇量少,口语表达能力弱;对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没有兴趣、意识,不关注或者关注少;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其他因素:与外国人打交道少;未系统地学过相关过程;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不是单纯的英文能表现出来的、没有权威解释,中英在翻译上存在对接难;英语教材中很少有中国文化的内容;课堂传授相关知识少,没有英语的中国文化课;中国文化课与西方文化课分开上,无结合点等。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本校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状况是,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英语课教师不常讲解中国文化;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练习机会很少;所用教材中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中英文介绍缺乏;笔者查看对外汉语专业所用英语教材了解到:英语课所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口语》(一到四册)和《听力》(一、二册)中多采用英语国家地道的英语文章,这虽然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能力非常有用,但是,这总共十册书里,寥寥文章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只有口语书里一两个单元涉及到介绍家乡成都、苏州、青岛和节假日春节的内容;学生本身很少付出努力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那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将来不管是对考研还是工作都会有帮助。
通过数据分析作者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受试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事物的能力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二年级的平均分最高,一年级最低。二、三年级的平均分均比一年级高,这合乎情理。三年级的平均分竟然低于二年级3.2分,标准差低1.9分,也就是说,随着年级的递进,学生的能力反而出现了负向发展。原因何在,值得深思,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是寥寥无几。对外汉语专业开设有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也开设英语专业所设课程,但二者是分离的。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像武术、相声、民族舞、插花、书画、剪纸等中华才艺的课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艺,还能丰富他们的学校生活,调动其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关于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在大学四年的每一学期都应该作为必修课开设,否则中国文化课程太少,学生只能学些肤浅的东西,无法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课程设置要系统,内容由浅入深,否则一开始就接触太难理解的中国文化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
英语教材的编写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直接影响,对教学目的的实现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外汉语专业所用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所用的,没有对应此专业的专有英语教材,对外汉语专业在蓬勃发展,将来应该编撰符合此专业教学特点的英语教材。受试认为教材、参考书、工具书均为中西结合,中英对照,是最理想的。然而中英对照的教材是否真的就会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还需深入研究。另外,英语教材编撰者收集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写的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文章并增加到英语教材中,通过现成的地道的英语文章反映中国文化,这当然会给编写教材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和困难,这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实现。但是以下情况可以考虑的:汉语的中国文化相关教材中在每一章前插入英语的概括介绍,在附录里给出有关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汇、短语甚至句子的英语表达;教辅不应只有答案,应该具有辅助和拓展功能,补充学生用书上没涉及到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课余选择地学习;工具书要权威、实用、全面,目前市场上这样的汉英大词典是有的,不过绝大多数的词典都是简单地给出每一条汉语词目的一两个英语表达,将来可以考虑在比较难理解的汉语词汇后,除了给出英语表达,对该词汇进行简单的英语解释。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意识培养和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转变传统的文化教学理念。课堂时间虽有限,但有效性高,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能更深刻和久远的影响学生。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来训练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教师以引导为主,带领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对外汉语的专业课教师与英语教师之间多交流,探讨汉英教学的结合点。教育部门可以成立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培训机构,让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英教师有机会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让专业课教师具备更高的英语水平,英语教师具有更好的中国文化素养。
学术上要重视对外汉语专业。目前关于非英语专业、英语专业的教学文献数不胜数,然而以对外汉语专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在知名学术文献网站上,不管以题名、主题、关键词搜索“对外汉语专业”相关文献,数量均不过百,更别说研究此专业英语教学情况的文献了。此专业教师应多做研究,探索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70%以上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其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而忽略了中国本土文化,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成分太少,学生课堂内外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机会也不多。另外,在母语环境下耳濡目染母语文化让学生想当然的认为已经掌握了中国文化,其实不然,那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然而,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东方文化、价值观念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将来要从事中外教育交流工作的储备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具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信心、民族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面对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的现实,我们必须加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研究,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制订系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计划,改革英语教材,编撰实用全面的工具书,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的观念意识,才可能最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使之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应有的地位。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3]顾弘,张燕.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4]谷启楠.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外语界,1988,(2).
[5]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外语界,2003,(4).
[8]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
[9]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10]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3).
[11]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3]Gao Yihong.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I>2”[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1.
[14]Hall.J .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15]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Philadelphia,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