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天津地区为例

2012-08-15 00:49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刘冠华
中国商论 2012年36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大学区域

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 刘冠华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证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天津地区高等教育有着丰厚的基础和突出的优势,天津高校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切实推动天津及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何把高校的人才培养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是摆在天津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1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1.1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然而这四项职能的出现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演进的产物。从学者行会到中世纪大学,教育的功能仅仅单纯的体现着对探究真理的超然与执着,对追求真理的向往与体验,其中并未掺杂着一丝一毫的服务性质的成分。然而,随着西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大学逐渐放弃了宗教的正统,倾向于客观主义与唯理主义。柏林大学的创建,使得研究成为了继教学之后大学的第二个基本职能。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大学原有的面貌,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屏蔽社会干扰的理念恰恰体现了大学的真正使命与精神实质。

自16世纪末,大学就开始了一个逐步面向社会开放的过程。学术的“象牙塔”在逐渐倾斜。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职能也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调整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学与科研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已成为大学常见的现象。特别是维斯康星思想的诞生,使得大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发展轨迹,使服务社会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后的大学所承担的第三项基本职能。事实证明,服务社会是几百年来高等教育基本职能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1.2 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服务战略调整的应然诉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服务战略调整的重要参考因素。新科技革命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整体规划上要与现代科技及生产紧密联系,因此,地方高校服务战略调整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

2.1 地方高校应科学定位,打造品牌与特色

地方高校的角色定位和特色创办,是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使高等学校越来越走向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地方高校既不能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社会盲目发展,必须面向地方,依托地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优势和特点,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的位置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追求差异化发展,努力构筑品牌与特色,加速科技转化和优化资源配置,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发展规划上不宜盲目求全、求大,在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不宜一味攀高,而要集中有限资源,集中优势资源,瞄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创业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2.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积极推动专业结构非均衡发展

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通过专业建设来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已经成为共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天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面对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天津高校必须时刻把握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坚持以天津及滨海新区的实际需求来作为学校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指标,突出专业的区域优势与品牌效应,按照既要统筹兼顾、又要优先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建设,打通学科专业壁垒,科学、合理调整现有本科专业布局,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要进行有序重组、整合与升级,删减或停招过时专业,适时合并相近相同专业,强力打造品牌与优势专业,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和发展内涵,增强专业适应的韧性与张力,最终形成与天津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协调的人才培养结构,实现学校和天津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

2.3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实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广泛深入地进行。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培养高质量创新拔尖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在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天津地区的高等教育也要适应这一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各高等学校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融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合作办学,积极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实培养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为天津及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4 强化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面向市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体现。地方高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可以有效地将知识体系的加工、创造、传播和运用等诸多环节有机整合,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切性,还有利于加快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就必须强化企业在项目合作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与巩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高校为支撑的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必须积极搭建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密切沟通的桥梁,紧密结合并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载体,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

3 结语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地方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能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所以,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投身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为抓手带动人才培养,以成果转化为动力服务地方经济,最终实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高校践行基本职能的具体体现。因此,地方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主战场,依托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1]李锦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2]吴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李俊英.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J].科学与管理,2009(1).

[4]席鸿建,潘柳燕.优化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J].广西高教研究,2002(4).

[5]苏金福.福建省普通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6]周文斌.坚持学研产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大学区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分割区域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区域发展篇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