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及旅游各阶段心理需求变化分析

2012-08-15 00:49东北电力大学文竹
中国商论 2012年36期
关键词:动机工作者旅游

东北电力大学 文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据悉,在“十一五”最后一年的2010年,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中国旅游人数已达到了21亿人次,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5次,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渐繁荣,作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又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加入了中国旅游军团。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2010年网络调查数据表明:受访大学生中有接近9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旅游,大多数大学生平均每年出游次数为1~2次,少数有条件的学生也有年出游次数为3~4次的。可见,作为特殊消费的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旅游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细分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作为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旅游心理与其他旅游群体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因此,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及其在旅游各阶段的心理需求,旅游行业工作者才能开发出吸引大学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1 大学生的旅游动机

1.1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原义为推动的意思。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对动机作了这样的定义: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引发动机有两方面的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是指导需要,即因个体对某些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老太太,引起活动。外在条件换手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即物质环境的刺激因素和初会环境的刺激因素,它们也能够引起动机。

驱动旅游行为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的心理动力就称为旅游动机[2]。

1.2 大学生为什么旅游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来支配的,那么,旅游这种行为是由什么样的动机驱使的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旅游,可以把旅游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具体而言,旅游是人们为了寻求补偿或者寻求解脱,到别处去过一种“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因此,在研究大学生为什么要去旅游这一问题时,是从研究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是什么,躲避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探求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力求触及大学生为什么要旅游的较为深刻的心理原因。

1.2.1 大学生的求补偿动机

求补偿动机是指大学生需要通过旅游来寻求补偿,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自豪感等得到补偿。

(1)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扩展和更新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寻求新鲜感,这里所说的新鲜感要比新奇感丰富,它包含着惊奇、喜悦、振奋等多种情感成分,富有新鲜感的生活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活。追求新鲜感是人的“本性”,衣食无忧后,人的“本性”就会不断寻找广阔的新世界。大学生活三点一线相对枯燥,大学生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摆脱校园生活的单调乏味,寻找亲新奇世界。

(2)开阔视野和增长见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促使人成长的说法。韦恩·戴埃也曾说过:“从来就没有一种生物在其栖息地上画上一个圈,永远呆在里面。”可见,如果人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就好像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就不可能充实和提高自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渴望成长、渴望进步,而老师和书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网络、图书、电视等媒介可能拓宽大学生增长知识的渠道,但毕竟不是亲身经历,在体验收获上相对会有欠缺。因此,外出旅游便成了大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闻的最佳选择。

(3)提升自尊和实现自我。自尊是个体作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标志了个体对自己能力、成就、身份及价值的信心。多数的大学生处在依赖型自尊水平,自我的价值与能力更多的依赖于别人的肯定与评价。这种依赖自尊,使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充分地成为自己、表现自己或突出自己。在旅游时,大学生可以摆脱常规的束缚和熟人的注视,轻松自在地度过一段时光,充分地表达自己。另外,高自尊的欲望使大学生不仅要表现自己,而且要突出自己。在校园里,大学生总觉得自己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旅游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享受到贵宾或者重要人物的待遇,使他们极度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补偿。

1.2.2 大学生的求解脱动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要求,今天的天之骄子们正承担着成长、学习、情感、交往、经济、就业等多重压力。紧张繁忙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多的活动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当这种沉重的负担使大学生觉得不堪忍受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逃避现实的愿望。而对于想要寻找一方“世外桃源”,使身心都获得解脱的大学生来说,外出旅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2.3 大学生的求平衡动机

大学生有两种典型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他们渴望安全、稳定,可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变化和刺激。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因为安稳的生活就少有变化,而变化的生活就意味着不稳定。进入一个新领域,新鲜刺激却存在风险;在熟悉的环境中生存,踏实稳定却乏味无趣。大学生渴望变化刺激的同时,求安求稳的心理并未消失,这必然造成他们强大的内心冲突。外出旅游可以平衡大学生内在的矛盾冲突,因为旅游意味着改变、探索和尝试新的生活,而这种刺激和变化又是暂时的,对旧有的稳定生活没有威胁。

2 大学生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大学生在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需求变化是不同的,只有掌握了大学生旅游的需求变化,旅游工作者才能相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为大学生旅游消费提供满意的服务。

2.1 旅游初始阶段

2.1.1 紧张和戒备心理

大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旅途,来到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时,他们会兴奋激动,但由于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心中又不免有些紧张,对于此行是不是一切都会非常顺利,又多少有些怀疑。他们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会不会遇到小偷等。对于茫然无助、不知如何是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确认安全,因此,旅游工作者尽快帮他们适应环境,尽量预见他们可能会遇见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大学生确立安全的信心,感觉生活的便利,使他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享受旅游中的种种乐趣。

2.1.2 好奇和期待心理

一般来说,闻所未闻或见所未见的新奇事物对人们总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旅游初期,大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趣非常广泛,他们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即使是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对他们来说也都可能是新鲜事。另外,大学生在出游之前,一般都会次旅游所涉及的旅游地、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在头脑中幻想一番。因此,初到旅游地时,他们会对此次旅游各项服务充满期待。因此,旅游工作者在这一阶段要为大学生提供最热情的服务,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期待,使他们留下良好的旅游第一印象。

2.2 旅游中间阶段

2.2.1 审美心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旅游不单纯是游山玩水,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大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因此,在这阶段旅游工作者应为大学生选择极具代表的性人文景观和观赏性的自然景观,并为大学生介绍观赏方法,使大学生能在旅游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美的享受和质的收获。

2.2.2 求知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层次群体,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他们出游除了消遣,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增加阅历、获取教益。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工作者应在游览景点时为大学生作生动的讲解,事实也证明,旅游工作者的知识面越宽、阅历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就越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旅游消费者的知识需求。

2.2.3 放松心理

广大莘莘学子在经过千辛万苦闯过独木桥步入大学殿堂后,本以为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非但不轻松,反倒更加紧张忙碌。校园中繁重的学习、繁多的活动以及繁杂的关系让大学生的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因此,大学生在外出旅游时,必然希望情缘绪得到放松、压力得到释放、心灵得到慰藉。旅游工作者这时应为大学生旅游者提供最热情、周到的服务,既要在情绪上感染他们,又要处处方便他们,体贴他们,千方百计帮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完全放松的享受旅游的乐趣、舒适和尊严。

2.2.4 交友心理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末期、青年早期,是一个极度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所以,旅游时他们欣赏山水、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希望能交到新朋友。当进入到旅游中间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心态越来越放松,此时,他们渴望与与导游和其他旅游者有更多的接触和互动,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在旅行中期,旅游工作者可以组织团内成员开展一些近距离接触的活动,为大学生旅游消费者搭建一个交友的平台。这种做法会使大学生觉得本次旅游更有意义和价值。

2.3 旅游终结阶段

旅游终结阶段是指旅游者即将离去,大学生与旅游工作者的交往即将结束直至离开的这一段时间,旅游者这阶段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2.3.1 购物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在旅游即将结束时,会产生比较强烈的购物心理。在这一阶段,他们主要是为同学、家人和朋友购买一些土特产和小纪念品。大学生因经济尚未独立,购买实力不强,所以,旅游工作者应尽量带他们到经济实惠、物美价廉的特色小店中去购物,使大学生既可以如愿购买到心仪产品,又不用为钱伤神,让大学生在满足感和喜悦感中结束旅行。

2.3.2 兴奋和紧张心理

兴奋是因为旅游活动结束后,马上要返回家乡,又可见到亲人和朋友,可向他们述说旅游的所见所闻,同他们一道分享旅游的快乐。此时,由于游客情绪兴奋,出发前容易丢三落四,忙中出错,导游员应设法稳定大家的情绪并做好提醒工作。紧张是由于想急切办完一切事宜,还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表现出难以适应的心理感受。这时,导游员应想法放松游客的心情,用旅游的快乐与到家的温馨来引导游客的感觉,把对游客诚挚美好的祝愿说得感人肺腑,让游客带着“服务的余热”踏上新的旅途,使游客产生留恋之情和再次惠顾之意。

2.3.3 后悔心理

大学生旅游者基本都是经过详细的了解后才选择的旅游景点,在出游时对旅行总会有比较美好的期待。然而,现实和想象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之前期望过高,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对本次旅游的景点设置、食宿情况、交通安排、导游服务等都感到不满,因此,在旅行即将结束时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理。对于这类大学生,旅游工作者应尽可能的对其不满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尽最大努力为其做好最后的服务,并应该尝试为其做出弥补,尽可能的减轻他们心中的不快和不满。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社会现象。随着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其旅游行为越来越受到旅游经营者和研究者的关注[2]。作为高知识分子和经济未独立群体,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广大研究者应深入探索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及其在旅游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为旅游行业工作者开发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繁荣贡献一分力量。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吕勤,郝春东.旅游心理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孙惠春.现代人旅游动机的心理学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猜你喜欢
动机工作者旅游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关爱工作者之歌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旅游
动机不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