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文化情怀与故乡风物人情

2012-08-15 00:49曾金华
中学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基督教林语堂山水

曾金华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895年出生于福建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其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吾国吾民》。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语言轻松幽默。其为人也平和、冲淡、乐观、宽容,其为文也闲适、幽默、浪漫、旷达。可以说,其性情、思想与其幼年在故乡平和的生活经历无不有密切关系。

一、故乡的山水给了林语堂审美的快乐和人生的信念

林语堂先生说过:“在我一生,直迄今日,我从前所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着我的脑中……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以为我一生的智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林语堂自传》)闽南坂仔,即今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这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林语堂在《八十自叙》里描述说:“坂仔乡南面,山水一望无涯,无论晴雨都罩着一层层烟雨。北面是峻峭的石缺山,悬崖绝壁,高耸入云。冬天狂风飕飕吹过一道俗名‘狗牙’的峡谷,人和上帝可以神交。”还有,“每年的小溪和鼓浪屿之行,我永生难忘。……此处视野渐宽,船只蜿蜒穿过起伏的秀丽山水。……单纯而幼稚的一切——你不会存心去想它。但是这一切就在你的心底,随时萦绕心头。”坂仔这如仙境一般美丽的故乡山水,使林语堂获得了快乐、美感、执着和信念。可以说,家乡的山水点燃的快乐少年,使他的一生都充满着诗意的光辉。

尤其是故乡的山水培育了林语堂一颗独特的心,使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人生观——高地人生观。在《八十自叙》里作家说,他曾借小说《赖伯英》人物之口说:“我家附近是真正的高山,不像新加坡的这些小丘陵。真正令人敬畏,给人灵感,诱惑人的高山。一峰连着一峰,神秘,幽远,壮大。……人若在高山里长大,山会改变他的观点,进入他的血液中……假如你在高山了长大,你会用高山来衡量一切……”

林语堂后来从乡村来到都市,从中国去往国外,他以异域文化的眼光反观乡村,同时更以乡下人的眼光来透视异域景观。“对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林语堂还是偏向后者,因为这是林语堂走向外面世界的起点,也是生他养他的根基,还是他所以能够欢乐生活的源头。”(林兆胜《闲话林语堂》)而这里的山水,也因孕育了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而被世界所瞩目。

二、乐观的父亲给了林语堂自由的品质和幽默的风格

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一个基督教的牧师,他真心实意的爱他的教友。他对于穷人常表同情,一生好抱打不平,为穷人主持公道。林语堂在他的《八十自叙》里就特意描述了父亲教训税务官欺侮卖火柴的山地人的事。父亲心怀和善,不管什么农夫,他都会请到家喝杯茶,吃午饭,在暑夏时节里请人到家里乘凉。自幼父亲热心待人,正直仗义,以及用“务须行善”熏陶和教育了林语堂,为林语堂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林语堂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独特,快乐的家庭教育成为林语堂一生追求知识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林语堂说,“父亲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女儿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中也回忆说:“林至诚幽默成性,在台上说笑话,在饭桌也和孩子谈笑。”其父亲可谓极其乐观、幽默。而且父亲对孩子始终和蔼亲切,要求孩子们之间相互友爱,不准吵嘴。父亲教孩子念诗,念经书,念古文,还有普通的对对子,鼓励孩子们拥有自主的想法,懂得独立思考问题,从不曾将个人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给每个孩子都分配一份家庭工作,培养他们自幼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劳动中获得了乐趣。林语堂的父亲提倡仁爱自由,要求林语堂务须终身行善。严厉与宽容并行的快乐教育方式,培养了林语堂幽默、乐观的情怀,仁爱、自由的品质。

三、基督教文化给了林语堂和谐的理想和博爱的精神

作为一位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一生与基督教有着不解的缘分。他出身基督教家庭,自幼耳濡目染,虽然在成年后信仰发生转变,崇奉人文主义,可是又在晚年重新皈依基督教。林语堂的这一曲折变化虽然自有其独特具体的原因,但仍然与童年时基督文化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虽非专职的基督教人士,但作为第三代基督徒,其家庭成员、教育背景以及早年的生长环境,均与中国近代的基督教传教事业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林语堂的祖母与母亲是基督教的信徒,父亲是委派到平和坂仔的基督教传教士。由于家庭特定背景,林语堂从小就与兄弟姐妹一起读《圣经》,做祷告。父亲与外国传教士也时有接触,尤其是范礼文博士,这就使少年林语堂能够直接从这些传教士那里获益。在 《八十自叙》里,林语堂回忆说:“范礼文(Dr.Warnshius)博士,日后的伦敦纽约国际会议秘书,是一个见识渊博,外貌出众的人,为人厚道,多才多艺,远超过一般的传教士。不知道什么好运道,坂仔不远处的小溪竟调来了他这么一个奇人。……是他让我们接触了西方的学问。”女儿林太乙也回忆道:“范礼文牧师向林至诚介绍 ‘新学’的书籍,及一份对林家大小有极大影响的刊物,那便是上海基督教(广)学会林乐知牧师(Young J.Allen)主编的《教会消息》……从这些读物,林至诚对西方知道了许多,而决心要他的儿子读英文,接受西洋教育。”(《林语堂传》)林语堂六岁时入坂仔的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三岁时才入厦门教会学校寻源中学。家庭及其教育环境,使林语堂深受基督教文化的滋养,可以说,他的“和谐”理想就是从基督教文化中得到启发的,他的“博爱”精神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中汲取而来的。而家庭及其教育环境,也使他日后(十七岁时)有机会进入教会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并接触更多的基督教文化。

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人物,曾有三十年之久以“异教徒”自居;成年后,开始对中国圣哲思想深切爱好,极其推崇乐天知命、清静无为的生活境界,逐渐远离了基督。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跋涉,最后又回到主的怀抱里。林语堂先生对真理的追求道路上,童年时在家乡平和坂仔接触到的基督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作用。他在《信仰之旅》的序言中说:“我获得宗教,走的是一条难路,而我认为这是惟一的路;我觉得没有任何其它的路是更妥当的,因为宗教自始至终是个人面对那个令人震惊的天,是一种与神的事;是从个人内心发出来的东西,不能由任何人来‘给与’”。他一生寻求真理,从中国的哲学到西方的存在主义,从东方的佛教到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基督教,最后他又回归到童年时接触到的基督教,并在基督的圣光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总之,故乡山水的自然美的感化、家庭尤其是乐天派父亲的“爱情”、基督教文化的慈爱的滋养,这三者可以说是造成林语堂思想性格、形成林语堂文化情怀的重要因素,而不仅仅对幼小的林语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林语堂自己就曾坦言:“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深受者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条件之下生长起来,没有人是走错的。”(《林语堂自传》)林语堂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出发,然后走向都市,走向世界,“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猜你喜欢
基督教林语堂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山水之间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一处山水一首诗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探访林语堂故里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