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2012-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课文教学学生

吴 平

著名特级教师于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下面我就结合众多名师教学实录及自身实践,对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做以具体探究。

一、音乐导入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美好情感,使人身心都感到愉悦。在语文教学的导语中更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快速地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在教学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时,首先让学生聆听了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然后缓缓地说:“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离开故乡自然依依不舍,而长居他乡的游子,更会有浓浓的乡愁,挥之不去。”或是聆听毛阿敏演唱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引导学生:“俗话说:叶落归根。在民不聊生、国破家亡的旧中国,不少仁人志士为追求真理,背井离乡,他们一生都牵挂着祖国的命运,思念着故乡的亲人。特别是一海之隔的台湾同胞,更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思念故土之心愈发强烈,渴望祖国早日统一”。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浓浓的思乡氛围,使文章的感情能润物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许多课文的导入,我用音乐作媒,制造适宜的气氛,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营造了学习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设置悬念导入

有意地设置悬念,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跃他们的思维。悬念导入使学生产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欲望,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去。

如我在教学《项羽本纪》时,这样导入:有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生命捐弃给了乌江,逝水悠悠千载,巨浪却淘不走他的英魂。他留给历史的是一个悲剧的背影,让后人生出几多的感慨,或为他重义尚勇的豪侠之气而击节赞赏,或为他兵败乌江的穷途末路而扼腕叹息,或为他生死不渝的恋情而潸然泪下……末路英雄“项羽”经过后世艺术家的渲染而变得可爱、可亲、可敬。然而历史需要真实,历史需要辨证,千秋功罪自有公断评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项羽本纪》拨开情感的重重迷雾,用一双慧眼去寻觅、去审视他悲剧命运的性格诱因。

这样就抓住课文的重点:项羽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因何由强转弱,到最后自刎乌江的,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学习中当他们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再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比平铺直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为顺利地学习课文做好充分的铺垫,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故事导入

用故事传授知识,使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注意力往往并不是最为集中的,这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所以在讲课前,为了成功吸引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围绕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展开一个故事点。也可通过一些成语典故、文人轶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中,也要适时运用与课本内容相关、又能延伸的故事,这样既可以让一篇课文的学习变得不那么枯燥和教条,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思考,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就引出课文中“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切入课文,也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

四、诗歌导入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厚的意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中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歌,由于长期受诗歌的熏陶,读诗背诗成为一些中学生兴趣的聚集点。教师若能声情并茂地以优美的诗词导入新课,定能轻易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执教《将进酒》时,可以这样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王维在《渭城曲》中写酒的句子。(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在《凉州词》是怎么写酒的?(学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客中行》哪句是写酒的?(学生: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范仲淹的《苏幕遮》写酒的是哪句?(学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这些诗人中,有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的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怎样将感情倾注于其中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 《将进酒》来走进李白。”这个导入,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酒,开启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提前步入诗酒的境界中,为进一步体验诗中的酒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堂的导入既有其艺术性,更有其创造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乐于上语文课。因此,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科特点及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就一定会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也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文教学学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