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2-08-15 00:45张颖傅明陈志坚梁涤青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13期
关键词:队伍校园信息化

张颖,傅明,陈志坚,梁涤青

(长沙理工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湖南长沙410114)

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张颖,傅明,陈志坚,梁涤青

(长沙理工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湖南长沙410114)

大部分地方院校信息化队伍存在组织地位低,人员技术、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提高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位,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细化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进修深造、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措施,长沙理工大学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步入良性轨道。

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创新素质

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的办学设施,其建设成为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设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平台,我校现有3万余名学生,如此多用户数量对校园信息系统带来很大的压力,学校应重点考虑高峰时期高并发情况下信息系统的性能、高负载情况下信息系统保持稳定及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越来越多学生带来的数据增长压力。然而,是否能出色地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信息化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管理水平。大部分地方院校由于受信息化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队伍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和建设一支出色的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学校应站在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高度,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整体框架、阶段目标、重点项目与保障措施,既不盲目冒进,也不畏难止步,确保信息化校园建设脚踏实地、取得实效。信息化管理队伍承担着学校信息化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支撑和管理职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地方院校校务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十二五开局之初,我校跟其他高校一样,通过外出调研,由学校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信息化办公室为主体,经过校内多轮座谈、多次调研,聘请相关专家指导,最后形成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该规划的制定,彰显了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充分重视,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并能够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现状及主要问题

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资源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构建“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 ng(5A)”的一体化“数字长沙理工”校务管理与服务环境,为学校合理优化学科体系建设、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学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对照上述目标,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具体表现在:师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尚停留在查询阶段,缺乏主动订阅、被动推送等其他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无法为师生员工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校级领导提供数据分析、决策咨询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有待提高,理念有待更新。认为学校信息化是个别部门甚至个别人的事情,许多学校事务的处理还习惯于传统管理方式。

2.管理机构不健全。学校没有实质性的管理机构和部门,或有但其组织地位低,职责不明确。

3.部门为阵,信息孤岛多。部门独自采购软件平台,技术、接口难以达到信息化校园建设要求;数据部门所有,已经或还正在形成信息孤岛。

4.技术队伍亟需补充。一些部门的关键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过分依赖厂商或公司提供服务。

5.投入有限。学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期的专项年度投资计划,更缺乏滚动发展机制。整体信息化工作处于“缓慢爬行”的状态,导致信息化工作处处受制约,师生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快速、高效、便捷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校按教师标准进人,学历要求普遍偏高,其结果是引进不了适合的人才,信息部门进人长期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6.管理队伍的创新素质亟待提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地方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推手,成为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提高信息化队伍自身创新能力的前提下,还必须重视知识、手段、机制、制度、技术等创新,因为信息化学科本身为广大信息化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创新平台。目前,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不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技术管理层面,许多人以维持运转为目标,缺乏管理创新的思维和理念。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1.解放思想,创新信息化建设思路和管理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规划、实施、管理、技术、商务等多专业渗透与融合和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情、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每个学校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保障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2.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包括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专、兼职信息员在内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培养,持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激励政策,激发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积极性;创新信息化人才的用人机制,形成技术人员的合理梯队,优化技术和年龄结构,确保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大部分地方院校而言,逐年加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似乎不太可能。但是可以解放思想,通过对学校稳定的通信市场整合和有序管理,包括引进通信运营商投资等方式,确保规划的核心项目能够尽快立项实施。积极探索“自主型社会化”等信息化建设模式,借助社会化的资金、技术和力量,采取“以我为主,校企合作,开放共赢”的方式,加快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我校通过积极主动跟通信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对校园内网络及通信市场实施有序管理,引进大笔资金投入校园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弥补了多年来信息化资金的“欠账”。通过校企合作,无论是出口带宽还是设备档次、服务内容及服务水准都有了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合作双赢”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模式。

4.整合校内各种资源,提高运行效率

设立了学校数字化校园专门管理机构——校园信息化办公室,赋予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双重权限。将业务职能有重合之处的部门进行适当合并,整合各种软硬件资源及人力资源,克服从前“摊子多、部门多”以及“各自为政、部门所有”的松散管理模式,理顺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人员、设备效益以及投资效益。强化并明确了信息化办公室的管理职能,及时颁布了我校《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软件及其数据接口技术规范》,出台了《软硬件采购的流程管理办法》。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直接对学校主管领导负责,定期汇报工作,并指导协调全校信息化实施和建设工作,拥有较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事实证明,该机构的设立,能站在学校的高度和层面做好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对原来相关部门已有合作协议进行协商和妥善处理(已有协议不得续签),不断推进信息化工作,理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了信息化工作效率的大大提高。

5.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工作技术水平

我校在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水平方面做了许多探索,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或就近外送重点大学进修培训、攻读学位,鼓励技术人员参加网络专业的各种资格考试等,使新引进的管理人员能很快适应环境,尽快掌握和熟悉业务,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定编定岗工作中,制定了管理人员高、中、初三个级别的技术水平规定、标准及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在日常信息化工作管理方面,要求全体人员轮流“全能值班”,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汇总网络运行中的问题以及研究、诊断、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最终形成专家系统。另外,还建立了三支信息化工作的辅助管理队伍,即学生助管员队伍、各二级单位信息员管理队伍(原则上由二级单位办公室负责人担任,并写入工作职责)、联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技术力量成立较高层次的研发队伍。平时重视对校内各层次专兼职信息员及时开展各种应用培训。从工作岗位职责和岗位特点出发,注重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传承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强化和培养技术人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服务意识。

6.推行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

针对不同岗位和技术水平要求,优化岗位设置和推行人性化的部门聘任制度。技术要求高的岗位,在人员配置时注重选聘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对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窗口服务为主的岗位(如一般网络维护等岗位)可以放宽学历要求,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平时一些零星维修则委托专门公司去完成。总之,岗位设置既考虑了工作技术含量,又评估了总体工作量,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合理配置。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始终考虑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依据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在评先评优过程中,向一线技术人员和重要岗位倾斜,最大限度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重要岗位实行A、B角色管理,对临时出现需要快速完成的任务,则基于项目驱动提供服务的模式,成立专门逻辑工作组联合攻关。对各级人员的考核及观察点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知识(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社会阅历等)、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组织纪律、道德品质、配合度、学习精神、团队精神、成本意识、目标达成、绩效改进等。不同职级的人员考核的重点不尽相同,各考核点所占分值权重不一样,但绩效改进是每一位被考核者都必须包含的内容,它是落实绩效考核PDCA循环的具体体现。制定详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是开展年度考核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只有不断完善、创新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管理人员才会有使命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管理队伍才能保持长期相对稳定。近年来我校信息化管理队伍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在管理人员数量略有减少的情况下,依靠创新技术手段和方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部门工作业绩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肯定及师生的赞许。我校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亮点在我省地方院校中已小有名气。

在未来的3~5年里,我们将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流的信息化校园,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导,有步骤、分层次地完成学校信息化建设,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有力辅助工具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以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成为达成学校办学目标的坚实基础。最终目标是形成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整体数字校园,为适应学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支撑。☉

[1]施建林,张礼芳.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80-81.

[2]粟晓霞,常婴.教育游戏——多媒体教学的新资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6):14-16.

[3]李志博.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0(6):17-19.

[4]王康寿,李斌,孙岩.论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中国市场,2005(50):38-41.

[5]雒树静,盛晓光,施家元.浅谈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42-45.

(编辑:金冉)

book=5,ebook=69

G647

:A

:1673-8454(2012)13-0022-03

猜你喜欢
队伍校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