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进
作文课上不少学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有的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达不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写出影响深远的作品,与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可是学生生活范围仅限于教室、寝室,视野相对狭窄,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实情向课内延伸阅读。在读物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偏重于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从《湖北日报》《百科知识》《意林》等报刊上,选取适合学生的时文美文,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形式上采取分组合作的办法,且对小组实行捆绑评价。间周举行一次朗读或诵读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适时开展 “新闻广角”“我当小记者”“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剪报)和“好词好句积累卡”,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疑问等记在本上,把读到的好段落、好词句制成卡片,择机交流巩固。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课内给出固定的时间让他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如学过《谈读书》一文后,以“名人读书”或“我读书我快乐”为题,组织讲故事比赛,由学生评出“故事大王”。
作文评改后,请获优秀等次的同学谈自己的思路、经验,然后其他学生从“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等方面品评,师生对话穿插其中,使之借鉴同龄人习作的立意构思、方法技巧等。
初中学生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渴望表达。基础年级可以所见所闻、学习心得等内容写随笔,每周两三篇。让他们及时记录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强调须求真、求实。要求有标题、有中心、有文采、重修辞。九年级则每周安排一节作文专题指导课,将习作与作文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与汉语知识紧密相连,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和写作空间。一旦发现学生习作语言生动形象,感情自然真挚,结构安排合理的,都可一一表扬,或通过班级板报、学校宣传窗展示,甚至向各级报刊推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实践环节,体验创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学习《谈生命》一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以“生命,苦耶?乐耶?”或“富士康事件是与非”为话题写一段话。教师若及时跟进简单具体、方便实用的表达技巧的指导,唤起学生“吐槽”的欲望和需求,写作又有什么难的呢?
总之,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愉悦、渴望的心理状态,重视基本功训练,从积累词句、观察生活入手,自如的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逐步写成优美的语段乃至生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