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 引入探究

2012-08-15 00:49:31缪玉荣
中学语文 2012年34期
关键词:侏儒巨人语句

缪玉荣

如何从具体的文本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情境之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几条设问的规律:

一、引领学生理解、体会那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句。这些句子是汉语特有的魅力的展现。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提高他们解决句子含意一类问题的能力,能够把相关语句由表及里挖掘出其深意。在余秋雨的《阳关雪》这篇课文中,我就启发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觉得有深刻意蕴的句子,很快就有学生找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然后启发他们思考,“侏儒会变成巨人”与“巨人会变成侏儒”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细致地推理,瞻前顾后,全盘皆通。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往往会通过语句之间、文段之间或前后文之间的某种关系,来传达一种信息。要获取这种信息,就要在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在教授《长江三峡》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统领句、过渡句或总结句。这样学生抓住第五小节中的过渡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和第六小节“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理清了全文的思路即依次写了三个峡以及它们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正确且深入地理解文章。有些文章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细微的错误或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样的地方设计一两个问题,创设探究情境,将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如《可以预约的雪》,题目是“雪”,而作者却用了不少笔墨在写菅芒花,是否偏题?如果不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又如在《绝地之音》这篇文章中,我设计了“作者为什么用了将近一半的笔墨在写古长城,是否偏题?写古长城的这些文字有何作用?”这些不合常理或矛盾之处正是值得推敲并引入深度探究的地方。

四、引领学生关注作家似乎漫不经心,其实却大含深意的一些地方。高明的作者,往往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常的话语,很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学生忽略的地方。高明的教者,应该在这些地方大做文章,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我还记得在讲授《甘当一个“零”》这篇论述类文本时,大多学生都能找到全文的关键字“忍”并且也能初步理解“忍”的内涵即包涵了杨绛性格中的坚强和无奈。但是文本的深刻底蕴不止如此,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学生开始很难理解这个问题,后来我就引导他们关注那些作家看似平常,信手拈来的句子,去寻找一些启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就能在开头结尾处找到关于文革的一些文字信息,“当多数身为作家和受害者的当事人还在对‘文革’王顾左右的时候,她已经秉笔直书之了。我相信在她那一代人中,她是少数几个将要不朽的作者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水到渠成理解了关于“忍”的深刻内涵。

猜你喜欢
侏儒巨人语句
“侏儒”蜻蜓
科教新报(2022年13期)2022-05-23 05:16:50
亚洲象中的婆罗洲侏儒象
奥秘(2022年4期)2022-04-26 03:59:34
重点:语句衔接
国内
宁夏画报(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精彩语句
直立的石巨人
村里的井
侏儒的祈祷
学苑教育(2016年19期)2016-03-02 18:29:40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语文知识(2014年4期)2014-02-28 21:59:52
巨人的来信
东方娃娃(2010年6期)2010-06-13 06: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