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满堂闹”之我见

2012-08-15 00:49:31邓见发
中学语文 2012年34期
关键词:心灵师生文本

邓见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光彩。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然而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活”而“不实”的“满堂闹”的倾向。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反思,逐步缩小新课程教学理念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差距。

一、满足于肢体活动,忽视了言语训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有多少看法、观点,总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语文以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专务。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简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却偏离了这一根本任务,一味地追求“活”“闹”。其“活”,局限于肢体;其“闹”,体现于感性,只顾表面的好看、好玩,忘记了言语习得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如教学《药》第三章“谈药”,老师组织学生上演编排好的课本剧《茶馆——谈药》。开场:华老栓戴着旧帽子,穿着打补丁的旧衣裳,眼眶上描着两圈黑线,提着个茶壶弓着腰进门了,顿时引起了听课师生的哄堂大笑(为体现其真实性无可厚非)。华老栓、华大妈与茶馆间的人物对话诙谐幽默、风趣横生,而康大叔的出现则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一脸胖肉,壮壮的个子,腰间扎着一条绳子,大摇大摆地闯了进来(将教室门一脚踹开),语气粗里粗气,动作蛮横有力,时不时用白眼膘人……花白胡子的“打千”动作,华大妈搭讪的语调等等都引起了哄堂大笑。课本剧演完后,老师组织学生对课本剧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性格,还时不时模仿刚才表演学生的动作,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上面的教学看来很“热闹”,但主要是学生肢体的“活动”——游离于文本,游离于“语言”,没有真正进入“语文”,更谈不上进入“心灵”。教师和学生只是“形式互动”,而不是“精神互动”。

语文课的目的就是学习“言语”,什么手段都要为这个目的服务。从言语训练目标出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与文本“言语”接触,把它放在语境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通过语言活动指向学生的心灵,上出语文味儿,养成良好的“语文意识”,这才是正确的语文教学之路。

上述的教学,教师安排情景剧很好,有利于让学生们融入到社会环境和文本中。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看完情景剧后,再结合教材,找出“文本”中体现人物性格、肖像、神态等方面的句子,反复咀嚼、玩味,与作者产生共鸣。之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生活中一段经历(如挤公交车时的人物描写、做课间操时的神态描写、食堂用餐时的场景描写等)。这样的活动与言语材料紧密相连,学生不仅能受到情感熏陶,更能学习、积累和应用语言。

二、满足于“独特体验”,忽视了价值导向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不少老师往往曲解“个性化”和“独特感受”,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常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看谁说的与别人不一样?”这句话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它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自由多样的思考方式,使学生能从多角度理解课文。于是学生纷纷发言、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真聪明,老师就说你真棒;学生喜欢小猪及时享乐,老师说这样活着也很潇洒;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

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对此要深思:首先要正确对待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主旨做天马行空式的自由发挥。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在教师表扬的激励下,学生容易对文本缺乏认真思考,甚至缺乏对文本的最起码的理解与感悟就匆匆举手发言,这样的发言“质量”能好吗?其次,教师应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表现,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脱离文本语境,违背文本主旨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让学生辨明是非,提高认识。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对话成为漫无目标的“野餐”,不会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才能使教学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得到增强。

三、流行于“小组合作”秀,忽视了课堂也需“静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以来,“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可谓成了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道“亮丽”风景。或分组研讨、合作探究,或男女对阵,唇枪舌剑;或主持人话语霸权,舌战群儒;或轮番上阵,慷慨激昂;或组织表演,惟妙惟肖……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真是轰轰烈烈,好不热闹。的确,小组合作、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领袖品质。可是有些老师曲解了“合作”“对话”精神,在课堂上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学生也总是“有模有样”地合作探究着。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小组合作探究便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教具,学生则成了教师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小组合作”秀的道具。这便将“对话”单一化、程式化了,成为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悲哀。

殊不知,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方式不仅只有“讨论”一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对话”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从实质上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默读文本,吟咏课文,这是师生跟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与作者之间心灵对心灵的期盼。揣摩涵泳,沉潜推敲,咀嚼玩味,品味比较,这也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直接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与作者间心灵与心灵的感应,是师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和知识建构。这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间的思想碰撞,更是师生与作者间的精神对话。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这种“对话”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更多的是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

很显然,默读、吟咏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对话,也是最重要的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对文本的阅读、吟咏,然后才是对文本的揣摩、涵泳,沉潜推敲,咀嚼玩味。在这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多重对话过程,读和思是极其重要的对话,而师生间的讨论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对话活动。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排场而喧嚣的讨论,那么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对话规律,又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陷入了“对话就是讨论”的新的课改误区,结果只能是可怜的文本被弃置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耗……

在新旧思想的交替碰撞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现象、新问题,这正说明课程改革的路程是漫长而艰巨的,课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一定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使自己具有更多的创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从而告别“华而不实”,追求“活”而“实”,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猜你喜欢
心灵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2
唤醒心灵
读者(2017年8期)2017-03-29 08:45:29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