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忠
(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
浅谈初中古诗文的艺术特色
◆肖志忠
(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
古典诗文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形式,都为充分表现作家情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平台。这种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蕴美,完全统一在古典诗文中。
古诗文 艺术特色 借景言志
古典诗文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形式,都为充分表现作家情怀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平台。这种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蕴美,完全统一在古典诗文中。其具体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这类作品一般都出现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中、体现着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在这一方面,陶渊明的作品尤为突出,其自然平淡,真淳质朴的风格,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其语言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巨匠剥落浮华后的高度凝练,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水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一)中的名句,如同口语。但其心中物我两融之景,宛如眼前,山花人鸟,偶然相见,一片花季。所以,陶诗语言是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炉火纯青的极致境界。
在山水田园诗中,除了其清新的一面以外,还有雄健豪放的一面。这一特色呈现在盛唐时期的作品中,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竞相涌现,名篇佳作云蒸霞蔚。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的杜甫《望岳》,作品以“望”字贯穿全诗。首联为远望。第一句设问,乃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中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免不了推敲沉吟起来。第二句写泰山对于远望中诗人的突出印象:那清脆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齐鲁青未了”五个字,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颈联为近望:走进泰山抬头仰望是所见所感。一句写山之壮美仿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美都汇聚到泰山之顶。一句写山之壮美,仿佛一把利剑劈开了阴阳两个天地,明暗分明。这里有一个“割”字,化静为动,本来是静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充满活力气势。颔联为细望,诗人的目光集中在“层云”和“归鸟”上,山峰间那飘飞的层云,让人心胸开阔。飞翔的归鸟,消失在极目远望的尽头。如果说颈联写的是近景的话,那么颔联这两句写的则是动景。层云人飘荡,宿鸟归飞疾。画面灵动,一派生机。最后的尾联是是人想象之词,这是诗人想尽快登上泰山极顶的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急切,飞步攀登的决心和豪迈气概。
在古典诗文中,诗人往往将自己内心的某种感受寄托在外物上。初中语文第六册中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世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写景,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写出了天水相接的浩瀚无涯。这些景色是为下文抒情做好准备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济”“慕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又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情感。花儿凋落以后,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到养育他的泥土中去,化为春天的土壤,为养护来年的花朵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出力。体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
在古典诗文中叙事诗也占很重要的位置。在自然直白的叙述中,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作者通过对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字里行间体现着罗敷的形象特征——不仅貌美,而且心灵也美。是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又如第六册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的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二者都带有抒情的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寄情喻意,在议论形式、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辈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寄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愿望。第三部分,“不孝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情辞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
总之,艺术创作不是只对客观事物加以单纯的描摹,而是集中体现作家对生活的经验和对生命的感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