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曙光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二中)
“元认知”视域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夏曙光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二中)
社会发展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递也是认知理论的习得过程,在元认知理论视阈下,教师应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与记录者,以保障教学过程“授之于鱼”与“授之于渔”并重。
元认知 教师 地位 作用
学习型社会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就如何高效地完善个体的知识体系,不同的研究人员及教育理论给出了众多选择,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元认知理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元认知理论就是“认知的认知”,是人们通过学习、培训认知理论,掌握人脑记忆和自身认知特点,而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利用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来改善学习效果,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美国语言学家Richard Schmdit标志性的把元认知理论引入外语的习得过程,使人们更多关注习得外语过程中的人脑如何加工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优化。尤其是Anderson的ACT技能习得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延展了领域和空间。元认知理论在国内同样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涉及词汇、写作、阅读和学生主体性等多个方面。但就教师在元认知视域下的作用和地位较少提及。
要理解教师在元认知视域下的作用和地位,首先要理解元认知的特征和元认知对外语学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行为。
(一)元认知的特点
1.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背景、操作能力、性格特征和家庭影响等因素,个体的元认知水平发展并不一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个体元认知的差异性从侧面说明了元认知培养的重要性。
2.发展性
个体的元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变化逐步完善。实验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元认知水平会逐步增高;同时会积极主动调整和控制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使他控向自控转变;个体的元认知发展从不自觉向自觉,再到自动化阶段发展;随着个体在部分领域的成功和元认知理论的深化,他们的这些自我控制、自我监察的能力会进一步的扩展的整个认知领域。
3.可培养性
个体的元认知既可以随着个体自身的成长而缓慢发展,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大踏步向前发展,在人们认识到元认识的这个特性之后,人们不遗余力的推动个体元认知的培训。人们主要通过元认知培养具体途径、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能力。
(二)元认知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元认知本质上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即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学习任务、学习同伴、时间地点等内容。元认知在学习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各种要素,掌握学习过程,熟知学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我学习能力、学习目的、自我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特征统筹安排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2.元认知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控制,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或调整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3.元认知也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监测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的表现,反思自我在学习中的态度、方式、时间等学习要素的安排,评价学习中各要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为调整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奠定基础。
元认知的差异性、发展性和可培养性为教师通过调整自身地位和作用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提供了可能,而元认知策略对于学习促进途径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元认知和知识水平提供了可行方案。
元认知理论指导下教师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为“授之以鱼”的同时要“授之以渔”,在知识呈几何指数增长的时代,学校教育所获得知识在人生总体所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意味着学习型人生的开始,知识只能最终属于会学习的人。那么,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如何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调整自我的地位,发挥出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作用,就成为目前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与元认知理论的核心理念、特征与对学习的促进模式相对应,教师应从以下方面不断努力。
1.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规划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使学习方法融入学习过程之中,教师作为设计者的地位可以有效控制教学的方向,达成教学目的。目前广为关注的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成为课堂活动设计者的阐释,其本质在于通过设计出的具体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语言应用的机会,提高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也可以设计出一些场景使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元认知理论学习的过程。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致力于知识讲解的准确性与完备性却忽视了自己作为教学过程设计者的职责,忽视了元认知理念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或更重要,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2.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当教师涉及好场景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要得到的答案与结果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努力,老师只能提供目标和可能的方向。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各种要素,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线教师会抱怨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担心在短期内可能会成为难题,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优势所在。目前广为传播的问题呈现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强调输出的教学法都是以教师作为主导者紧密相连的,这和元认知策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的参与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控制。这种参与不是作为引导者的参与,而是作为和学生具有同等地位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具有榜样的作用,通过在学习过程体现出的元认知策略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启示。在教师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知识水平、元认知策略的差异性、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使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达到教学的要求,这时候教师就是学生的协助者,为学生较为明确地指明前进的方向。
4.在元认知理论视域下,教师是一名不可替代的记录者,教师应客观、准确、公正地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在教学总结中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思考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劣及改进的可能与途径,从而提升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当我们把教学的主旨立足于考试成绩的时候,就把我们的教学目的限定于知识的传递,注重当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我们未来的发展。当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实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也势必随之改变,我们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专递,更要意识到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元认知理论视阈下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调整,就是对把教学过程当成纯知识传递理念的解构,是适应知识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