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斐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内蒙古呼伦贝尔165450)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不能接触到的,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更生动、更有趣、更高效。下面就《科学》课程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塞给学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师所授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特别是能将一些难以见到的自然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叫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立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地震》这一课时,笔者先用地震多媒体软件演播“地震将临时动物植物的异常”,再演播“地动山摇,风声肆虐”,更进一步演播“树倒房塌,地裂屋散”,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地震、体会地震,随后再导入新课:“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震。”逼真的音效、强烈的画面带给学生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唤起学生对地震的共鸣、对地震的疑惑、对地震知识的渴求。
《科学》教学中应当善于突破、解决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手段仅局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与提醒,而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将重点、难点醒目地展示给学生,计算机的图像与声音资料给学生带来的感官冲击必然会极大地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印象,不仅如此,一些常在课堂上难以讲述清楚的疑难点,尤其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解决的教学难点,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模拟一一解决。教《日食和月食》一课时,自制课件,在银幕上出现月亮渐渐被黑影遮住,光线越来越暗,依次将月偏食、月全食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学生看到此处便开始小声嘀咕:“这个黑影是什么?月亮怎么不见了?”这时,笔者及时抓住学生有强烈兴趣的契机,导入主题,迅速将整班学生的求知欲点燃,通过多媒体,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了感性认识,然后连同实验教学,将月食、日食的知识向学生一一剖析清楚,于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填补教师语言无法企及的空白,使课堂教学内容在学生心目中 “站立”起来和“活”起来,也会起到从抽象到具体的辅助教学作用,缩小教与学的距离,让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迅速提高。
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剌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课堂容量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益。在科学及常识教学中,当学生知识不足时,使用信息技术无疑是效果最好、最优化的手段。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用于认识凤仙花从种子到长成苗、长高、开花、结果等生长过程的媒体有很多,课堂上有教师的语言、课本、板书、标本、实物,还有电教手段的投影片、录像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教科书、必要的板书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始终要用,谁也离不开,但它们不是唯一的、最优的。学生独立研究环节,观察凤仙花的种子、根、茎、叶等,用实物是最好的。但如果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除了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外,凤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也十分重要。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生动、逼真地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类动、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了各类动植物的特征,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又如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蚕的生命周期知识了解甚少,笔者利用网络下载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制作成 CAI课件,教学时采用教师讲解与课件视频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课件还延伸介绍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远离自己生活的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科学课不仅仅是通过一个个活动来引领学生探究,了解最新的科技资讯、掌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是重要的方面。如在教学《运用感官》一课中学生认识到人眼只能一定限度地看小和看远、有局限性时,笔者及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X射线在医学中的运用、显微镜下放大1200倍的细菌照片、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使他们感到科学技术可以使我们的器官功能得到延伸,由衷地感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之大。在教学《纸的观察》一课时,在学生充满成就感地经历了自己造一张纸的过程之后,笔者又向他们介绍了关于纸的网站,让学生通过查询,自己去了解中国古代的造纸过程,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另外,笔者也提倡运用网络收集信息,如六年级的 《垃圾的回收利用》一课,让有条件的学生在下面收集关于回收垃圾的信息、数据和图片等,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形成认识,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课的内容包罗万象,自然科学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大自然,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研究,开展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教学《太阳》、《无限宇宙》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信息,并把它们分类,然后让学生再通过上网查询、分析来解决各种问题,并播放《太阳》和《宇宙》录像片。那生动形象的特技镜头,创造了一种奇妙的境界,让学生在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保护大自然》一课时,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成CAI课件,把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美丽的田野,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与不毛之地和可怕的沙漠对比起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耳闻其声,如同身临其境,这样,远比教师翻来覆去地讲课文效果好得多,学生既从中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如教学《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教师把学生搜集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制成CAI课件,展示给学生观察,针对污染现象,让学生在网上查询治理办法,思考治理方案,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主动树立从我做起的思想意识,做好一个环保小卫士。
在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使用确实能帮助我们优化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将信息技术与新课改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各教学环节之间协同互补,更能深层挖掘科学课堂,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生动、更有趣、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