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陷阱”增效课堂

2012-08-15 00:45胡正虎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年16期
关键词:二进制汇总陷阱

胡正虎

(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初级中学,江苏宝应225816)

“陷阱”一词原意为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经过伪装的坑,现在多指害人的罗网、圈套。然而,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陷阱”,那就不再是害人的圈套,而是精心设计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设“陷阱”,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错误,并能解决错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和尝试,学生才能最终获得更加牢固的真知,使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课堂设置的“陷阱”问题或者任务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让学生主动“跳”进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陷阱”要隐蔽

“陷阱”一词原意为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经过伪装的坑。同样课堂上的“陷阱”也需要教师精心布置、用心安排,将它隐藏在课堂教学环节当中,而不被学生发现。

第二,“陷阱”要深浅适中

猎人挖的陷阱需要越深越好,这样猎物掉进去后,就很难再爬上来。而课堂上的“陷阱”可不能这样,当学生掉进教师预设的“陷阱”中后,学生必须找出跳出“陷阱”的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从而以后不再落入这样的“陷阱”。所以,教师设置“陷阱”的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过难学生跳不出,过于简单就失去“陷阱”的作用。

第三,“陷阱”要服务于教学内容

教师之所以在课堂中设置“陷阱”是为了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反思出错的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果不能让“陷阱”服务于教学内容,则这样的“陷阱”则是一个没用的大坑,反而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犹如画蛇添足。

那么教师如何设置这样的“陷阱”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一直在这方面进行着探索和尝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谈谈设置课堂“陷阱”的一些技巧。

一、在概念的理解上巧设“陷阱”

如果学生对新学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在学习中往往只是记住结论,忽视内涵,造成混淆,这样就会使解题产生错误。因此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的特点,巧设“陷阱”,让学生在犯错后,加深对新概念的认识。

【案例】 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4章第4节《数据处理与统计》,关于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的概念。

教学背景:学生在刚学完公式法计算 “各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和函数法计算“每个班级的报名总人数”,并能使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序列。

教师:下面我们来计算“各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和占年级总人数比例”。

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出参加第一个兴趣小组总人数占年级总人数比例后,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序列时,出现了“#DIV/0!”的错误信息。

教师:通过“填充柄”复制公式时,仅仅是复制公式的运算关系而将列号和行号作了相应的调整,这就是单元格的相对引用,如当G3= F3/F12时,到了G4单元格,公式就变成了“=F4/F13”。

学生:通过单击错误值的单元格,发现相应编辑栏上出现的公式中分母为0。一个分数分母为0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出现了除零错误信息“#DIV/0!”。

教师:如果不希望改变对特定单元格的应用,则必须在特定单元格的列号和行号前都加上 “$”,例如“$F$12”。 这种引用叫做“绝对引用”,这样的地址叫做 “绝对地址”。相反,例如“F12”,没有“$”符号的地址引用叫做 “相对引用,这样的地址叫做“相对地址”。

学生:通过对相对地址和绝对地址、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概念的正确理解,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过来。

二、在相似、易混淆的问题上巧设“陷阱”

【案例】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1章第1节《信息与信息技术》,关于二进制的加法运算。

教学背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更多的是十进制,所以在学习二进制加法运算的时候,经常将十进制的0和1与二进制的0和1混淆。

教师:二进制的加法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即运算法则为0+ 0=0,0+1=1,1+0=0,1+1=10。下面同学们也来算一算二进制运算10+ 1=? 10+10=? 10+11=?

学生:学生算得很快。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答案是:10+1= 11,10+10=20,10+11=21,从而掉入教师所设的“陷阱”当中。

教师:很显然,学生已经将二进制和十进制混淆了。10+1=11这个算式在二进制里和十进制里运算都是正确的,后面两个结果则是错误的。二进制运算里不会出现2、3、4、5……这些数字,因为二进制里只有0和1。也有的学生算得是10+10=1100,或者1010,结果也是错的。当遇到两位数的二进制运算时,我们可以利用竖式计算这样就可以利用二进制的运算法则方便地算出结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算出正确答案:10+10=100,10+11=101,并对二进制运算加深了印象。

三、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下巧设“陷阱”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思维定势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但思维定势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案例】教学内容: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4章第3节《数据处理与统计》,关于学习在电子表格中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教学背景:学生学习了在电子表格中数据查找、排序、筛选等操作后,自主学习分类汇总操作。

学生:在进行首次分类汇总操作时,大部分学生会遗漏先按分类字段进行排序这一步骤,所以会得出错误的操作结果。

教师:很多学生会将分类汇总理解成一个命令或一个操作步骤,犹如之前学习的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分类汇总”字面上理解,先“分类”再“汇总”,所以分类汇总操作有两个步骤即先按分类字段进行排序,再执行“数据”菜单里“分类汇总”命令,打开其对话框进行相应操作,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生:在教师讲解并强调后,改正了之前的错误,加深了对分类汇总操作的理解。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确,学生因掉入“陷阱”产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有了这些错误才更加精彩。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师巧设课堂“陷阱”,引领学生积极地反思,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领悟真知,使课堂更加高效,最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二进制汇总陷阱
常用缩略语汇总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系统抽样的非常规题汇总
有趣的进度
二进制在竞赛题中的应用
陷阱
二进制宽带毫米波合成器设计与分析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