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江苏镇江212004)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是图、文、声、像等的有机统一,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感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图文、影像、色彩及音响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强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些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假如只用传统的讲读法学习课文,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的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功能,填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毛泽东诗歌《长征》时,笔者先组织学生观看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延安胜利会师的悲壮情境和英雄气概,并用多媒体软件制作成电子地图演示了红军长征路线。学生有了形象直观的感知,再学习诗中的语言文字,就不会觉得晦涩深奥、空洞干巴了,而是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景了,学生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直接影响。通过丰富多彩的观察,就会产生新鲜的感受、深刻的认识,就可以为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启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信息技术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感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捞铁牛》一课中,装满沙子的船很沉,吃水很深,拴上铁牛后,挖空船里的沙子,船变得轻起来,吃水变浅,浮了起来,随着船的上浮,铁牛也被拉了上来,怎样直观地展现这一包含浮力原理的过程呢?笔者运用Flash软件制作了动画进行演示。先演示船里装满沙子,吃水很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拴上铁牛的画面,认识装满沙子时船的特点。接着笔者又动态演示了从船里挖出沙子时所产生的变化。只见沙子慢慢地被挖空了,船在上浮,铁牛也被拉了上来,反复演示几次,学生从观察中认识了“捞铁牛”的秘密,直观地理解了“浮力原理”。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也成了他们观察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教学的任务,不只是积累知识,更是发展思维。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补充、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注意、看懂、听读和记住当前的信息,需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捕捉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间,引导学生独创、深刻、灵活地去思考,使讲与议、读与写、问与答、演与练合理地交错运用。
《鲜花与星星》一文是一首只有短短几行的儿歌,仅凭教材内容一读即明,一学即完,单薄得很。为了训练学生阅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了课件,呈现了大小不一,颜色、形状多样星星闪烁的夜空,合成了颜色、形状、分布多样的鲜花烂漫的山野,拓展了原文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内容,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星星和鲜花画面的刺激下,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表达内容也变得丰富而新颖,有些学生竟然能成段描述,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发现,语言也变得多彩起来。教师巧用信息技术,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思维训练的瓶颈,在学生读、看、说、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深刻性。
想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非凭空产生。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就需要各方面知识,形成各种记忆的表象,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头脑中储备的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丰富的表象来自对直接或间接生活的大量接触、认真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功能,帮助学生增加表象储备,丰富想象内容,增强想象能力。
例如《二泉映月》一文,描写了月光下阿炳怀念逝去的师傅,激情演奏“二泉映月”所展现的美景,意境极为纯美,如何让学生去朗读、体会,加深感悟,关键是提供音像画面,逼真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触发学生情思。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播放了仿二泉映月的金山塔影湖月夜实拍视频全景,间配“二泉映月”二胡曲,然后将课文内容与视频画面相互对照,对关键画面采用回放、定格等手段给予加深印象,以丰富学生头脑中与课文描绘对象密切相关的表象储备。最后教师依靠学生的表象积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体会,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揣摩阿炳的心境,感受语言的韵味和气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体验,便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由文章内容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景物的形态等所引发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感体验,这种美不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有强烈感人肺腑的力量,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可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文章中,人们依依惜别总理和小女孩悲惨死去的场景催人泪下,为了在指导朗读中加强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细腻深刻情感的体验,朗读时教师配上了一段曲调低旋婉转、哀伤沉痛的音乐,渲染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集体朗读加深了审美情感体验。在充满深情的朗读中,使学生产生了对总理无比怀念和对小女孩无限同情之情。那段伤感的音乐,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入其境、激其思、动其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依据,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特点,使教师的经验和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集中,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审美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