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石磊峰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课堂练笔已经成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共识。而如何设计并进行课堂练笔却值得研究。经过对相关的习题与课例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课堂练笔设计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指向言语内容,一是指向言语形式。笔者的观点是,课堂练笔的设计应主要围绕“言语形式”进行,应以课文言语形式的迁移、运用、内化为主要目标。
那么,什么是言语形式,什么又是言语内容呢?内容与形式本是一组哲学命题,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具体到一篇言语作品,言语内容指的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简言之,即“写什么”,言语形式指的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与表现方式,简言之,即“怎么写”。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课堂练笔设计大多偏向于“言语内容”。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在《穷人》的课后习题中,编者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练笔:“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在《最后一头战象》的课后习题中,编者设计的小练笔提示语如下:“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分析以上两则小练笔,编者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注意力集中在了“言语内容”上,而对“言语形式”基本不作提示或要求。
近日,笔者参与了市、区级教坛新秀候选人课堂教学考评工作,其中两节高段的阅读课均安排了课堂练笔的环节。《青山不老》一课,教师在结课环节安排了一次小练笔,提示语为“此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老人在山上种树的情景……”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在结课环节也安排了一次小练笔,是这样设计的:在深入理解最后一段并圈划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学生齐声有感情朗读后,教师深情地说:“此时的你一定有话要说,写下来吧!”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两次课堂练笔,教师完全是从言语内容、思想情感的角度来设计的,在练笔后的交流评价环节,教师也更多地从言语内容的角度进行点评,对言语形式基本上采取了漠视甚至无视的态度。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练笔时下非常流行,常见的练笔提示语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此刻,你一定有话要说,请写下来吧”等。但学生的练笔却常令我们失望,常显得比较单调、口号化。学生似乎总是在重复着一些宏大却又空泛、雷同却又永远正确的语词,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的关注点在言语内容而非言语形式,因此,就不可能进行有意识的言语形式的训练,而事实上,忘记了“言语形式”的训练,最终影响的是“言语内容”的表达。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课堂练笔设计中,对“言语形式”的关注尚未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而唯“言语内容”为上,依然大行其道。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对语文学科本性认识的缺位而导致的。应当承认,写“言语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认识有一定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能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弘扬人文情怀、提高思想认识是所有人文学科的任务,而语文的首要之任是学习言语表现,课堂练笔的功能定位仅仅在得“意”是不够的,更须得“言”,注重让学生通过练笔,体验、运用、内化课文的言语形式,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力。
如前所述,课堂练笔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指向言语内容,旨在得“意”;一是指向言语形式,旨在得“言”。两者自然都有存在的意义和教学的价值,但两相比较,笔者提出在教学中应更关注“言语形式”,课堂练笔应实现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的转向。为什么要这样地“厚此薄彼”?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和教学任务所决定的。
潘新和等一批专家学者提出,言语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潘新和教授明确地说:“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简而言之,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学习言语。”本文当然不是要讨论语文课程性质,这番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课程是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那么,学习、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合适得体的言语形式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因为,言语内容总是要通过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现的。这一点,夏丏尊先生的说法简单明了,一语中的。他主张“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国文科的学习,不在从内容上去深究探讨,倒在从文字的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表的能力。凡是文字,都是作者的表现。不管所表现的是一桩事情,一种道理,一件东西或一片情感,总之逃不了是表现。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
拿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准确把握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学校各科教育中,语文以外的其它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内容,掌握了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例如《太阳》等科普说明文,如果放在科学教材或科普读物中,我们的着眼点当然在于它的言语内容,即说了什么,告诉了我们哪些科学知识。但一旦这类文章选入语文教材,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是它的言语形式,即怎么说的,为什么能表达得那么清晰准确。如果语文教师不清楚这一点,不能牢牢抓住言语形式,不善于在言语形式上做文章,那么,“浇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这种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回到课堂练笔,作为语文课程操作层面的一项具体教学手段,它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设计思路等,是由语文课程的本性与教学定位所决定的。正如崔峦先生倡导的“与内容分析的课说再见”,语文课程正在进行着艰难的转型,正在从“言语内容”转向“言语形式”,课堂练笔必须顺应这一变化的要求,主动调整,凸显“言语形式”。从辩证的角度来说,这是整体决定部分。而从部分服务整体的角度来说,课堂练笔是落实“言语形式”教学的最佳载体。当然,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并不一定都得“写”,有时可以是比较、体验不同言语形式的表达效果,有时可以是口头诉说,但其中最为扎实有效的,还是课堂练笔,让学生在运用言语形式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实现迁移、内化。
凭借课文设计并进行课堂练笔,首先要找到练笔的切入点,与重“言语内容”的练笔不同的是,重“言语形式”的练笔的切入点可能更为隐蔽,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更专业的眼光细读文本,进行细致深入地解读。当然,找寻“言语形式”并非无法可循。文章总是由字、词、句、段,再加上标点而构成篇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标点运用、遣词造句、构段方式、篇章结构等角度来找寻课文中独特与异质的“言语形式”,继而进行课堂练笔。
标点虽小,有时作者匠心独运,也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到最细小的方面,善于发现隐藏在标点中的“言语形式”,并由此展开,设计课堂练笔。
例如《穷人》中有这么一段话:“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短短一段话,竟用了5个省略号,这5个省略号对应的是“忐忑不安”这个词,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紧张、不安、矛盾的心理。大量使用省略号就是在这段话中独特的“言语形式”,这一形式有助于表达人物矛盾、紧张、激动的心理。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设计课堂练笔,先引导学生回忆并说说自己心情矛盾、紧张、激动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运用省略号来写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词句是一篇言语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的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借鉴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笔者认为,词句的表达亦有相对应的三个层次:从表达的准确性这个层次说,要特别注意用词准确的句子,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从表达的流畅性这个层次说,要特别注意运用关联词的句子,层次清晰的长句;从表达的生动性这个角度说,要特别注意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对于这些句子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了解句子特点、掌握句型概念的层面,要深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还要在练笔中学习迁移运用。
例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写出来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的特点。笔者针对这一句式,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了一次课堂练笔。
师:课文的哪句话在描写火烧云的颜色?谁来读读。
生:这地方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请大家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写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你又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火烧云颜色多。我是从“红彤彤、金灿灿……”中体会到的。
师:是啊!作者用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除了颜色丰富、好看,这句话还写出了什么特点?
生:还写出了颜色变化快的特点。我是从四个“一会儿”看出来的。
师:作者连用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快。请大家再读读,读出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来。(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师:课文既写了火烧云的颜色,也写了火烧云的形状。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哪些形状?
生:火烧云像马,像狗,像狮子。
师:请同学们看看插图,发挥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生答案各不相同)
师:看来,火烧云的形状也是变得又多又快,同学们能模仿作者写颜色的句子写一写吗?(教师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_____。”学生写话。)
指名读仿写的句子,师生共同交流,评改。
在这个案例中,课堂练笔与阅读教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理解感悟的同时凸显“言语形式”,在练笔的过程中,又需要读的参与,学生通过默读与想象,了解到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了练笔的材料,再加上“言语形式”,学生的写自然水到渠成了。
段式是中高年级“言语形式”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典型段式进行课堂练笔,总分总段式、总分段式、分总段式、转折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先见闻后联想的段式、对话的段式,都是教师进行段落教学和设计课堂练笔的重点。教学时,教师不应止步于让学生掌握如“总分总段式”这样的概念,而是要通过比较,体会各种段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更要通过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在迁移运用中掌握“言语形式”。
如《新型玻璃》一课,第一至五段各写了一种新型玻璃,段式相近,尤其是第二、三段,都是采用顺向思维,先写名称,再写特点,最后写作用。教师首先应意识到并破解这一构段规律。教学中,在写一种自己想发明的玻璃这一任务驱动下,可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引导学生静静地读,前后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一构段规律,然后写话,这一语言表达的“结构支架”对中下层次学生尤为有用。这样的写话练习,既能发展想象力,更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增强表达的条理性。
有专家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常见局部的精雕细琢,缺少整体观照。在注重言语形式的练笔设计中,应注重篇章结构的表现形式。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所限,这里的练笔可能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练笔有所区别,更像“例文写作”了,但“从课文中提取言语形式继而通过练笔学习内化”这一课堂练笔的精髓没有改变。
如《索溪峪的“野”》一文,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首先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风景区景观的特点,然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总分结构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并不足为奇,但像这篇课文那样牢牢抓住一个特点来展开写作的却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并不是一般的总分结构,而是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巧妙立意、大胆剪裁,而这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的。在明确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索溪峪以及索溪峪的山、水、动物、游人真的只有“野”这个特点吗?为什么作者要舍弃其它独写一个“野”字?充分讨论后,出示练笔要求:模仿课文“总分结构、突出一点”的写法,写一篇文章。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课堂练笔的功能就在于引领、驱动学生去探求、运用、掌握、内化“言语形式”这个秘密。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视“言语形式”,养成关注“言语形式”的专业自觉,善于发掘教材中具有教学价值的“言语形式”,将这类“言语形式”作为课堂练笔的重要的切入点,精心设计练笔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力和语文素养。
对小学语文课堂练笔言语形式的重视,从根本上说就是呼唤回归语文学科的本性。无疑,这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4-143.
[2]汪潮.语文教学专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1-394.
[3]王尚文.言语形式四题[J].小学语文教师.20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