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味甜甜的良药——应对小学生特殊作文的三个策略

2012-08-15 00:47浙江徐亚明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写作文作文语文

浙江 徐亚明

孩子,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有悲伤、有寂寞、有苦痛。由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水平的差异,他们不一定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好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他们习惯了课本和教师所教给的模式和方法,他们的模仿大于创造。在他们笔下的作文更多的是写人、写事,作文的形式大都是记事、写景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引导孩子写出题材新鲜、形式新颖的作文,是值得好好思考的。我认为,要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得先改变自己以往的思想观念和操作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对作文的内容和形式适度地放宽写作要求和自由度,可以使孩子更迅速地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语言文字技巧。特别是在孩子作文中出现了一些乏味作文、怀怨作文、抄袭作文等特殊性质的作文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师不该一棍子将其打死,用一颗宽容温和之心去对待,效果会如何呢?

第一策:自我下水反省法——应对乏味作文

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快乐的星期天》,可是面前的四十本作文本里竟找不到几篇理想的,大都干巴巴的不到300字。平时教给他们的写作方法都没好好用上,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随意编造的。这让我直生闷气,难道自己不是个教语文的料?我就不信一个星期天这么多学生就没个快乐的事可以写。回到家,我自己也试着来写一篇给学生看看,明天在课堂上读读,让学生好好欣赏欣赏,也为自己教育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才能写出好作文”找个理由啊。于是我就亲自写发生在星期天的快乐事。可是我发现这个星期天实在是太普通了,没什么特别的事可以来记载。为了完成这篇下水文,竟然也只得用想象和平时的经验来完成了。此刻,我也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缺乏敏锐地感受生活的心灵,没有新鲜和刺激来提升写作的欲望,难怪写出来的就是乏味的作文了。

这次《快乐的星期天》作文的失败,很大原因还得怪自己,出题没有新意,没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再想想,孩子们星期六还上各种学习补习培训班,周日还得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少有时间出去接触大自然,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怎么能要求有这样生活的孩子写出妙趣横生的作文呢?所以要想有好作文的诞生,教师在出题时就该好好设计,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出题,出一些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的话题会比较好。

作文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其实就是阅读水平的反映。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知识对人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认为课文是语言运用的范例,课文的作用是抽象出语言的规律。这种教学思想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曾风行一时的“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的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赋予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方法,但重复琐碎的训练肢解了文章内在的完整和灵活,导致丰富的人文性的丧失,也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当反映在习作时,由于学生缺乏感受生活的心灵,即使有现成的方法,也只能写出干巴巴的乏味的作文来。二是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以多读多写、强调感悟的阅读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若过分强调,教学上处理不当时,就会演变成以理解内容为主的串讲串读,缺乏了必要的语言规律的探究。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病是重读轻写,重感悟轻运用。反映在习作中,学生即使心中有新话题,但苦于表达方法的欠缺,仍然难以写出美文。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记得有一所小学进行一种教学尝试,即把思品、劳动、科学等科目合并为综合实践课,合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给孩子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给孩子们每天一节课的时间,在这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去阅览室看书查找资料,也可以去参加各项兴趣班,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目的二是整合课程资源,从原来重知识、重讲述改为重自我阅读习得,重交流探索,重社会调查和亲身实践。我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值得推敲,但对于写作文是绝对有益的。孩子们有了自我支配的时间,有了自我感兴趣的活动,大量的人文科学方面的阅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进了生活的间接经验,丰富了写作的选材范围和写作内容。其次,大量的教师参与指导或自我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丰盈了孩子们的平日生活,增加了直接经验,为写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我在上思品课时,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促进孩子们好习惯、好品质的形成,还用一些深远的小哲理引导学生感受人生,品尝苦辣酸甜。在他们的日记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喜欢上这样的课,平时写作文只有二三百字,有了活动后,一下子写到了八百多字。原本乏味的话题在孩子们亲自体验和实践后变得有声有色,笔下的文字也鲜活亮丽的了。我暗暗高兴,辛苦并不白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把手头的范文当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形式单一,无自己的独特个性教学,学生也就学得死板。叶圣陶曾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第二策:情感交流疏导法——应对怀怨作文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总能看到几篇学生评价教师处事不公或者心中对某事有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我认识的一位小学生就曾写过类似的文字,如第一篇《事情不是这样的,老师你错了!》,写的是教师惩罚一个不完成作业的孩子,他认为老师的做法是不对的;第二篇是《劳动是惩罚的手段吗》,说的是老师以劳动来惩罚不爱学习,忘记做作业的孩子,难道劳动可耻吗?谁知老师看了后,觉得学生这样批评自己,有失面子,把这孩子重重地批评教育了一番,之后,这孩子再也不敢写类似的带评论性的作文了。

如果说让学生重写作文,或一气撕去作文,或者以劳动罚扫地等来处理的现象是个别教师的素养问题,不能以普遍现象看待的话,那么在我们的作文评价中忽视孩子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确实是普遍存在的。我也看到过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写的一篇对足球评论的作文,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布局谋篇都是很有创新的,但老师觉得孩子的语言不够严肃,形式没符合要求,把这篇创新作文评了个低分。孩子看了后很后悔写了这篇文字,又返回单元作文中要求的固定的模式写了篇文章补上,心里很不舒畅。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怀怨作文”正是孩子们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是他们对自己对生活的最深切的感受,即使认识有点偏差,也是应该肯定的。教师的宽容和肯定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写作的欲望。引导和激励可以让他们提升对作文的兴趣,升华对事物的看法,迈出他们创新的脚步。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孩子们敏锐地感受着各种信息,或者说他们自身就是敏感的信息源,他们从生活中获得各种信息,又通过便捷的各种传媒的学习和思考,“怀怨作文”会越来越多。其中的“怨”也会越来越伸展其外延,深化其内涵,以适应新的教学,新的学习。对“怀怨作文”的评价,教师首先该好好自省,是否有自我判断的失误。其次要分析原因,对学生习作中观念有偏差的要加以正确引导,教师的一颗浓浓的爱心是化解孩子心结的良药,蹲下身来和孩子轻轻地交谈,用温和与宽容抚慰孩子驿动的心灵。

第三策:精彩活动放松法——应对抄袭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作文活动的起点和源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生活却显得非常的单调,他们几乎每天循环着从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高的父母期望,使学生很少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和较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

有一个孩子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春》,抄袭了朱自清的《春》,老师也许没察觉,给他一个大大的“优”。这个老师实在是太粗心了,即使没有看过朱自清的《春》,也可以从“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明显带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作特色的语句,看出这不是孩子自己写的。孩子们有的时候或许分不清模仿和抄袭的界限,这孩子抄袭这篇《春》,有可能他很喜欢这篇文章,他认真读了,而且抄进了作文本里,也许比别人理解的更深一点呢。我这样说绝不是提倡孩子抄袭,而是说,不要把孩子的抄袭提到道德的层面上来评判,而应该从他们的抄袭中看到他们的倾向性,积极引导他们,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当然,教师最好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可以看到孩子的偏差,而不是让他们从抄袭中得到的甜头,渐进式地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

模仿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模仿也是我们学习最常见、最敏捷的方法,学生在习作中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必经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让他们从模仿中寻找语言表达的规律,学习语感,逐渐摆脱模仿带来的束缚,开始创作具有自我个性和独特体验的文字。教师要教给孩子们如何区别模仿和抄袭:若语言形式是模仿的,那么你做表达的内容就必须是自己的,词语的运用、感受是自己的;如你表达的内容与人家是类似的,你就该寻找别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属于自己的所观、所想。而抄袭就是不假思考,照搬别人的作品,这对自己的写作是毫无益处的。

为了鼓励孩子们写出好作文,教师要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大力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去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班队活动、室外活动、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让学生的世界也精彩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源头。

孩子们实践的面广了,笔下的材料也就活了,教师尽量摈弃以往单一的作文形式,而改之以向多样新颖灵活的作文倾斜,一般除了作文外就不再布置别的家庭作业。平时,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多写特色作文,如插图写话:试想,一篇生动流畅的作文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花朵、绿叶、小动物、小朋友,还有自己设计的字体、标题,这些都能激起小作者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又如读写结合作文:平时我经常为学生设计一种把书籍作为写作的“跳板”练习。如在学习了王安石的《梅花》后,我让学生跟梅花在作文日记中进行直接对话;在学习了《燕子过海》后,让学生给那些伤害鸟类的人写封公开信,这样的作文形式,使孩子们感到轻松自然,兴趣盎然。再如可以学学美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唐纳德·格雷夫斯的做法:让学生在一种有组织的、且能起到激励和支持作用的专门专业气氛中进行写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改变那种总是让学生回家独立写作文的老做法,而改之以让学生集体写作文日记的尝试,进行着“合作作文”。学生和老师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表演者”又是“听众”。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从而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文章的兴趣,提高了写作效率。

总之,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善于为每一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用宽容之心容纳孩子千变之行,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写作文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写作文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