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类型·教学策略——对中学语言知识教学的思考

2012-08-15 00:42:11张伟超王静荷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语序语感语言

张伟超,王静荷

(1.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537000;2.博白水鸣初中,广西玉林537000)

长期以来,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名声不佳”,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教学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1997年,邹静之引发全国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文章《女儿的作业》,矛头首先直指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问题。语言知识在随后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被回避,事实上渐渐淡出了语文教学。后来随着语文知识研究的深入,语言知识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语言知识之所以屡遭非议,究其原因,是“以前的语言知识体系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明显不适应语言学习和课程发展的需要”[1];更主要的是,人们没有辨清语言知识的内涵,没有搞清语文教学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语言知识、没有正确把握语言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关于语言知识

(一)语言知识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具有调节功能和非体系特征的、处在不断地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间的,一种复杂开放的多层次多等级的动态平衡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2]。一旦将语言转化为可以言说、认识的知识,就成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从语言中抽取出来的对语言这一事物的规律性认识”[3]。由于我国语言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汉语言的字、词、句、篇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赏析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生为自身语言能力的发挥和继续发展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二是语文教师为了进行指导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而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三是课堂上师生为了互动对话而需要运用的语言知识”[4]p58。每部分都涉及了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逻辑学等的一部分知识,但“不同于语言科学的研究者为了描述一种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探明这种语言的深层运作机理而形成的学科性知识”[4]p58-59。本文主要是站在教学的角度、站在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角度来探讨语言知识问题。

(二)语言知识的基本类型

1.按知识的功能划分

语言知识按知识的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知识的知识、用来使用的知识、如何使用的知识。

(1)知识的知识

知识的知识是从原理层面上讲的,主要讲的是语言知识的本质。它探究的是知识的本来面貌、来龙去脉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说的是“到底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知识。是帮助人们理解知识的那一部分知识。如果放在语音、语法等之类的知识上来讲的话,就是解释什么叫语音、语法的那部分知识。

(2)用来使用的知识

这一层面的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知识,包括语体、语汇、句式、修辞等,是要熟悉、积累的知识。这一层面的知识从知识的知识中发展起来,成为人们最常运用到的知识。它是最普遍、使用最多、也是人们要大量积累的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一部分的知识我们只需要知道它、理解它、积累它,用来辅助知识的使用。

(3)如何使用的知识

这一层面的知识主要运用于实践,指的是我们在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将需要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的知识,说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举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语言实践中指导如何做的那一部分知识都属于如何用的知识;另外,与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活动直接相关的那一部分知识也属于如何使用的知识。这一部分的知识在用来使用的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只有掌握了足够可以用来使用的知识,了解透彻了,才能知道如何使用。如何使用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最接近实际生活。如何使用的知识是对形成语言能力最有用,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知识。

2.按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达划分

语言知识按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达划分,可以分为无意识的知识与言述性的知识,即语感和语识。语言自身能被我们认识而形成的知识叫言述性语言知识,即语识,也可以称为外显知识。它的特点是明晰、可知道、可言传。如我们学的句子、词语、语音、语法等,都是可以言传学习的,是言述性的知识。而有些知识只有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意形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无意识的知识,亦称缄默知识,其典型表征是语感。“言述性知识是以无意识知识为前提的,言述性知识是对无意识知识的概括和表达。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无意识知识都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5]p104也就是说“无意识的知识可以转化为可以言说、可以意识的知识”[4]p60。

二、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作用问题为何争议不断

语文教育界关于语言知识作用问题长期争议不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对知识的需求与其他课程对知识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语文课程不能像物理、数学等课程一样直接依靠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支撑,语文课程涉及的知识广,又采取选文的方式安排,通常比较零散,很难把握好有用的语言知识。另一个方面,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以语感的方式形成和运作,我们在入学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就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语言能力,导致人们以为不用经过大量系统的语言学习就能获得相应的语言能力,而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大量未经语言知识的系统学习而语言水平非同一般的个案。如果将问题归结到语文教学过程来就是:进入教学的不是针对语言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是简单地把学科性的知识转移到了教学中,简单地把语言自身的规律等同于语言学习的规律。这些原因导致了人们对语言知识作用的质疑。

其实语言知识也不能说完全不能在语文教学中起作用,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如果语言知识受制于应试的教学框架,教师以死记硬背、机械操练来要求学生,再好的知识也会沦为无用的教条。于是当人们在批判这些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时,稍有过激便会累及无辜,使语言知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就拿语言知识中的语法知识来说,语法知识在教学中也不是全没用,比如语序知识,汉语的常规语序是“主居谓前,宾在谓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偏句在前,正句在后。”[6]p113语序不同的同义结构中的语义变化往往体现修辞意义的变化,各种语序不同的句式各有它潜在的表意功能,语序一方面具有语法的性质,另一方面又有修辞的性质。语序的语法性质要求句子的各种成分有规律地排列,语序的修辞性质又要求句子的有关成分在不影响意义理解的前提下,有限度的调整变化,以达到突出重点意义的目的。这种突出重点意义的具有修辞性质的语序知识对理解文本显然是有作用的。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范围广、涵盖面宽,不是所有的语言知识都适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知识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应该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那部分知识,亦即“一个母语使用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自己的语言素养而必须具备的、对母语的科学认识”[4]p58。

(一)学生需要的语言知识系统

进入教学的知识不应该是零乱无章、支离破碎的,语文课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但这个系统不能单纯地等同于学科性的语言知识系统。学习这些知识同学习语言固然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码事。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学习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系统应该是那部分对学生语言能力有提高作用的知识系统。这个系统“显然不会有学科的单纯性,它的特点应该是综合性——由于语言能力的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很可能这个系统会以语言学为主导,但是贯穿了逻辑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而建立起来”[4]p61。

(二)学生需要的语言知识

从不同功能类型的知识看,知识的知识,学生可不必了解,它不影响知识的使用,但如果是个人喜欢,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了解。用来使用的知识是学生要大量积累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尽可能地多掌握用来使用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储存,才可以随时随意地拿出来使用。学生真正要掌握的知识是如何使用的知识。用来使用的语言知识是基础,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是关键,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

从是否能明晰表达的知识看,言述性知识包含了知识的知识、用来使用的知识和如何使用的知识,因而语文教学需要积累和掌握包含用来使用的知识和如何使用的知识的那一部分言述性知识,以及通过训练可以获得的无意识知识。

四、语言知识教学的基本策略

语言知识教学应该重点围绕学生需要的语言知识展开,这里主要围绕用来使用的知识、如何使用的知识、无意识知识这三种知识的教学来论述。

(一)体验策略:用来使用的语言知识的教学

用来使用的知识主要用于积累,教学应以体验为主要方式。用来使用的语言知识包括语体、语汇、句式、修辞等。在传统的听、说、读、写教学中,这部分的知识主要侧重听、读、写。听:听别人讲话。读:可以是诵读、默读。读优美的文章,优美文章的遣词造句一般都比较好,益于学习。写:主要是抄写,抄写字词,优美的句子、文章等。教师可以在听、读、写上引导学生。因为“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熟悉’、‘积累’。一方面是知道,即知道有这样的语料事实(而不一定要知道它是什么,也不一定需要说出);另一方面是情境性接触,即亲身经历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理解(而不需要脱离作品的抽象概括)”[5]p109。所以教这部分知识最好的办法是体验,即通过直觉的方式,直接把这些语料事实积淀在学生主体内部。而以体验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关键是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对这些用来使用的知识有感觉。

(二)训练策略: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的教学

如何使用的知识指向语言能力的形成。知道如何使用的知识不一定都能很快掌握,如何使用的知识必须通过切切实实的语言知识的训练来掌握。此外训练教学还可以通过传统的说和写的训练来实现。说:可以是与人的交谈讨论,也可以是回答问题。写:可以是写文章,也可以是写句子,只要是通过合宜的语言知识来完成的写均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复述内容、小组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说,用仿写句子、写周记、日记、读后感等方式训练学生写。

当然,这种教学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要有已经开发好的“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接触的大多是静态的陈述性语言知识,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恰恰是欠缺的。语言学界在静态语言知识的研究上已经炉火纯青,但在着眼于为中学语文服务的“如何使用的语言知识”的研究方面却近乎空白。此项工作最好由既精通语言学又精通语文教育的“两栖”专家来做。王荣生、韩雪屏等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比如语音知识,一般人认为是静态语言知识,只需懂得认读即可,而王荣生等学者认为“字音(包括声、韵、调)往往与抒情表意有一定的关系”[6]p2。这样的动态知识,可用来引导学生从音韵的角度欣赏诗文。

(三)无意识语言知识的教学策略

无意识知识及其指向的语感,不能抽象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但可以通过显性知识即言述性知识来作引导,因此我们可以在无意识知识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语言案例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语言内涵,通过一定的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帮助学生提升无意识指向的语感。

1、案例分析策略

案例既包括一定的语言事件,又包括这一事件所说明的道理,“既有事件的呈现,又有关于这一事件的规律的提示”,[5]p109这可以用来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其中的无意识知识。例如让学生领悟作品如何通过语言传达讽刺意味,可以用鲁迅《天上地下》一文作案例。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不过这只是讲笑话,事实是决不会弄到这地步的。即使弄到这地步,也没有什么难解决:外洋养病,背脊生疮,名山上拜佛,小便里有糖,这就完结了”。这段话的讽刺意味,如果单从简单的字面上分析,很难让学生领悟出来。章熊先生则从“押韵”和“句式”角度作出了让人豁然开朗的精彩分析[7]。

2、语感实践、语感分析策略

无意识指向的语感,它主要通过感悟获得,因而在无意识知识教学中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3]p39。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在听、读、说、抄、写中找感觉。语感分析,主要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如词性、句式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即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作动态分析。如:“云”,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可以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也可以用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还可以表达一种难解的禅境、佛法的象征。应该指出的是,案例教学与语感分析仅仅是区分角度不同而已,在实践中往往是交叉糅合在一起的,比如上文章熊的分析即为语感分析。

五、结语

语文教学需要语言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知识都适用于语文教学、都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所需要的,要分清语言知识的类型、功能,选择合宜的语言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反之,如果教了不需要教的、对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没什么帮助的那些语言知识,或仅让学生识记语言知识而不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引导其将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内化为语言能力,教学结果必然是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话又说回来,适用于语文教学的且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有帮助的语言知识,有许多还没开发出来,开发工作仍严重滞后。语言知识教学要“有米下锅”,亟待学术界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语言学界和语文教育界权威学者的合作研究)以及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实践。

[1] 黄强军.语言知识的区分与鉴别[J].语文学习,2009,(12):10-14

[2] 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

[3] 邹贤敏.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A].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6] 王荣生,韩雪屛.初中语言1·语言知识新视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章熊.语言的运用和语境[J].语文教学通讯,1990,(3):28-32.

猜你喜欢
语序语感语言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语序类语法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as引导状语从句的倒装语序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