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荣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湖南长沙410081)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一环,是大学生适应生活变化、学习变化、人际交往变化的需要,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关键阶段。“90后”大学生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特点,是名符其实的“网络一代”。大学新生教育应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武汉大学2008年曾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情况,进行了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的调研,并做出了中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报告表明:“90后”大学生“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1]。同年,扬子晚报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动力学院开展的一次“承载梦想,体味成长——对话‘90后’大学生”活动,通过对全国各地2008级新生近千份的问卷调查及现场采访,也得出了“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2]的结论。
“90后”强烈地希望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并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发出声音、显示力量、争取地位、赢得尊重。他们一般倾向于经过仔细思考和亲身实践来判断前人的结论,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育模式,也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他们喜欢交流互动,乐于比较鉴别,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引导自己的行为。他们价值取向务实,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时尚元素,习惯于标新立异,崇尚个性的张扬。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父母们一方面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中很多参加过特长培训班,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他们勇于展示自我,珍惜任何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乐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有强烈的表现欲。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90后”大学生知识丰富、信息量大,并且思想活跃、富于变化、对于新观点、新思想敢于探索、敢于试验,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90后”大学生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是他们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信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几乎人人是电脑高手,网来网去是他们的标志性特征。这就使得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90后”大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广泛的关注。他们热爱祖国,忧患民生,表现出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宝贵情怀。
“90后”是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和促进网络普及的一代,他们“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网上的虚拟生活早已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1 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34.3%。其中20-29岁网民所占比重29.8%,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27.3%,分别位居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的第一位和第二位。[3]与“70后”、“80后”相比,“90后”大学生处处彰显着网络时代的特点:他们利用网络甚至依赖网络,通过网络学习、娱乐、交友、购物……他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出门、不逛街、不打球,但却不能一天不上网,电脑和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据调查,“90后”大学生几乎每人拥有一个电子邮箱、一个QQ号,80﹪大学生玩过网络游戏,20﹪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10﹪大学生随身携带电子图书。
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大学生,从高考报名时起,就不满足于大学校园网和《招生简章》的介绍,他们娴熟地运用网络,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自己心仪的大学。据调查,许多新生在入学前就已通过网络对高校的学习、生活进行了了解,他们喜欢通过QQ群、论坛、校友网等形式,与师兄师姐沟通交流,咨询专业、住宿、校园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尽早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在入学后,相关的论坛、贴吧以及QQ群更是“90后”大学生咨询了解有关选课、分班、专业考试等问题时必不可少的途径和参考。网络平台也同时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在以往的大学新生教育中,很多高校惯用模式一般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主要是采取召开大会(开学典礼)、听取报告(专业教育)、观看视频(法制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心理辅导)、迎新晚会等形式,对入学新生开展校情校史、校纪校规、专业与课程、军训、法制与安全、适应与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内容为主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几经完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亟待改进。
第一,持续时间短。传统的入学教育活动安排,大多集中在新生入学后正式上课前的几周内进行。但实际上入学教育包含内容很多,而且性质各异,不同的内容需要的教育时间也不相同,比如校史、校情教育、安全教育、军训教育等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内容则需持续更长的时间方可获得良好效果。因此,这种统一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教育内容填鸭给新生的传统模式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往往在学生们真正开始遇到适应大学生活的困惑时,入学教育却已经结束。
第二,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创新性。传统入学教育的重点往往放置在校纪校规及专业课程的介绍上,对于学生进入大学后真正面临的身份转变、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实际问题的教育却严重不足。新生一旦碰到问题,无法应对,进而延误其角色转换进程,影响其后续的发展。另外,入学教育内容多年不变,与时代脱节,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第三,教育方式简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乏力。不少学校在入学教育时,仍旧习惯于采取单向的灌输方法,沿袭固有的模式,局限于开大会、设讲座、听报告等形式,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性不强,从而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具有平台开放、空间虚拟、互动平等、资源丰富、传播迅速、易于复制储存、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这对个性鲜明、年轻好奇、喜欢探索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早已成为他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当前,高校在开展“90后”大学新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增强沟通引导的有效性。
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进入大学中间有个“准大学生”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一方面已经“心有所属”,知道了自己将要去的是哪所大学,但另一方面可能对于这所学校的详细情况并不太了解,相比入校后的大学生们,此时的“准大学生”更加迫切地希望接触、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教学资源、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等。他们对大学生活渴望已久,有着足够的热情接受学校关于大学生活的介绍和引导。因此,做好新生“入学前教育”不仅可以深化他们对学校的了解,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些“准大学生”顺利从“中学生活状态”切入“大学生活状态”,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生活。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父母和子女间相互的熟悉、情感的牵挂、长期相处的耳濡目染,都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相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而言,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却有弱化甚至被忽视的危险。因为大学阶段学生们一般需远赴异地他乡求学,空间上的距离使得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大大弱化。
网络的便捷则有利于弥补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沟通缺陷,为“家校互动”提供了良好途径。目前,各高校在新生报到期间,主要通过开展“家长见面会”、“家长座谈会”等活动,架起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桥梁。但这种十分有限的沟通往往仅能帮助学生家长们了解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师资源、就业情况等,而不可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情况。因此,各院(系)可以通过QQ群、飞信、E-mail和博客等各种网络方式建立与所有家长的可持续沟通平台,及时向家长发送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等信息,接受家长的反馈及提出的意见,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相对于传统新生教育模式,运用网络开展“90后”大学新生教育优势显著。其一,网上迎新更加贴近“90后”大学新生的个性特征,与其主张自主探索、平等交流的要求相吻合。其二,网上迎新更加符合“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需求,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他们对大学生活全面了解、尽快适应的渴望。其三,网上迎新时效持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更新快捷、沟通便利、互动良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网上迎新”新模式。一是搭建新生QQ交流群答疑解惑;二是通过在百度贴吧“桃子湖吧”、红网论坛、QQ校友、搜狐网chinaren社区、师大BBS等开辟新生专题论坛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三是开辟“新生之家”辅导员博客,指引新生把握大学生活方向,调节心理状态,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状态融入大学生活;四是协调整合校园各级网络,形成迎新合力,“网上迎新”在新生教育中发挥了积极影响。
当然,强调网上迎新并不意味着否定和排斥传统教育方式,在实际的大学新生教育工作中,必须注重网上与网下的结合,现代与传统结合,使之互为补充,将新生教育由过去单向性的灌输为主,转变为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引导帮助新生成长成才。
[1] 戴长澜.“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J],金色年华,2008,(8).
[2] 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扬子晚报,2008-08-28.
[3]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