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妮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于21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虽然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应用与推广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许多教育技术学专家对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作用和教育价值。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目前,关于知识概念的理解可谓百花齐放,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知识有着不同的诠释。
(1)《辞海》中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这里将知识归为认知的范畴。
(2)知识管理权威专家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认为:“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信息,同时也包含专家的独特意见以及为新经验做评估、整合与提供信息架构等。”
(3)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给“知识”这一概念做了解释,并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Know-what(知道是什么,即事实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即原理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即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即人力知识)。该报告还将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归结为可编码的知识,即显性知识;将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归结为可意会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这是目前对于知识的定义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
在此,笔者比较认同的是第三种观点,它主要从显性和隐性这两个方面来清晰地解释了知识这个概念。
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作了明确的区分。在他看来,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表达的、容易用数据、科学公式、编码过程和普遍规则来传播和共享的知识。
对于隐性知识的定义,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形式化的知识。”同时,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进一步对隐性知识作了阐释,他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是可以意会的,但难以通过语言等形式传播,它不仅仅隐含于个人的经验之中,同时还涉及了个人的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黎加厚教授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对教育知识管理进行了解释:“教育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笔者认为,教育知识管理是对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的知识进行的管理,因此,我们不仅要将教育知识管理视为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一般来说,在我们人类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10%,其余的90%则是隐性知识,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是大量存在的。在教育领域中,知识创新和知识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是知识的外化过程,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种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隐性知识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来表达,然后成为人们所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知识的过程。了解和研究教育领域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教师和学生将长期积累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将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有效管理。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管理部门的工作包括统筹规划教育实践、组织教育活动、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等等。许多管理工作中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主要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比如:独创性的教学方法、适合学校发展的新教学理念及好的校园学习氛围等,这些知识通常是以隐性的方式分布在学校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的发展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现代的学校需要通过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来使分布在学校不同位置的各种知识得到共享,以达到学校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目的。实现学校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传播、共享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以促进学校的知识资产不断地成长,从而最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隐性知识,作为教师,应该要意识到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在并认识到它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促使教师潜藏在头脑中的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和知识得到共享和运用,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能够达到丰富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及其行为的目的。
与教师的教育知识相类似,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由于这些隐性知识是难以发现和表述的,因此,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它却又一直伴随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些隐性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它对自身发展的指导作用,并将这些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进行知识的创新。所以,实现学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领域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教育知识的管理,使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得到共享和运用,并努力使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优势和作用。
学校层面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实现学校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如何去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提供开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使学校层面的隐性知识得到共享
学校隐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隐性的教育知识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如果要使学校层面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学校就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开放和谐的环境并创造相应的条件,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让教师与学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在校园内分享、传播与应用。例如:老教师通过学校组织的一些交流会或者师徒带教等形式将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传递给新教师;学生则可以通过学校组建的学习兴趣小组或者小组的合作学习来加强与同学之间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的交流。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学校层面的隐性知识得到充分的外化和共享
学校要进行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就应该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并在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鼓励教师和学生分享自身的隐性知识,以使潜藏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例如:学校可以将教师个人在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过程中做出的表现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标准;学生方面,学校也可以将学生在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所做出的表现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并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分体系当中。
1.建立教师学习网络,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由于教师隐性知识的来源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学习网络,例如:教师博客、教师QQ群等。通过这样的学习网络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即时反思,整理自己平时的教学日记,记录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也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对特定的隐性知识进行描述和体会,分析和总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和长处,这既有利于增加教师获取教育知识的机会,为教师提供非正式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又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撰写和学习教学案例,促使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育领域中绝大多数的隐性知识是嵌于教学实践中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教师所无法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不断获取。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行为撰写成教学案例,以使自身的隐性知识得到共享,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其他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和研究,然后再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将案例中包含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外,教师在对教学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还会有自己的创新想法。
3.采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将教师隐性的教学知识显性化
有时候教师仅仅用语言和文字是难于将隐性的教学知识表达出来的,而这些隐性知识又往往比显性知识更重要和更有价值,如果教师不能将这些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生的知识获取必将受到严重阻碍。所以,教师可以适当采用一些知识可视化工具来对隐性的教学知识进行表征,例如:常用的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和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等,通过这些知识可视化工具教师可以把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隐性知识恰当地表达出来,达到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的目的。
1.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提升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识
目前,绝大多数的隐性知识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还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重视,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过于注重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作为认识源泉的隐性知识的学习。鉴于此,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改变以往单一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方法、态度等大量的隐性知识,并将这些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隐性知识发掘出来、表达出来。
2.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创造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环境
由于学生的隐性知识难以言表,因此,它的获取以及外显往往是靠学习者自身去体会和领悟。作为学习者,应做到善于观察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深入到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和操作,以便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便于将获取的隐性知识分享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之间进行各种交互,针对案例、项目和问题等进行讨论、反思与合作交流,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成员扮演特定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高成员自我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和态度的改变,最终达到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易凌峰.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21.
[2]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3]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36-45.
[4]张红太.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07):162-163.